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各自趁曹操回退北方之际,暗暗拓展实力。
公元218年,曹操领兵讨刘备。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9年,关羽领军北征。
当时,蜀汉荆州可谓占据优势,关羽利用曹仁孤军发动突袭。
进攻阶段时,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围攻樊城。
作为三国时战斗力最强的战神,关羽表现出了超高的战斗指挥技巧。
《三国志·关羽传》中曾记载,“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
关羽未战先赢,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脸。
尤其是于禁,曹操的五子良将,脸上更是无光。
有关水淹七军一事,史书上却有记载。
或许有人会问,关羽水淹七军,到底有多少人呢?
善观天象 关羽以水代兵古代战争史上,以水攻敌的方式叫做“水攻”。
纵观我国古代史,自从春秋开始,以水代兵的战术屡被使用。
尤其在战事频繁,双方矛盾不断被激化之时,以水代兵更是常被使用。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从五代十国到宋金时期,以水代兵也是时常出现。
《孙子·虚实篇》有云,“因敌变化取胜,谓之神。”
正如日后三国时期的关羽。
公元506年,魏将元英领兵攻钟离。
梁将曹景宗、韦毅等拒之,双方僵持不下。
次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涨六七尺。
梁军迅速登舰观望,此时魏军早已土崩瓦解,弃其器甲,争投水死。
梁军趁着水灾大败魏军,最终,取得了南北之战最为辉煌的胜利。
《三国演义》的诸多战役中,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可谓是相当精彩又谓之为神来之笔的一役。
当时,关羽进攻樊城,曹操点名让于禁率兵南征。
于禁领命之后,携先锋庞德,统帅七路大军,连夜去救樊城。
水淹七军关羽得知于禁率大军前来,立即挂帅御敌。
当时,关羽与庞德大战了百余回合,依旧不分胜负。
次日,关、庞二将依旧大战。
双方又战了几十回合后,庞德不敌,驾马逃走,关羽则在后面紧追不舍。
庞德取箭便射,关羽躲闪不及中了一箭。
也正是因为这一箭,使得庞德得已逃脱。
而关羽也因此被迫休养了十天。
待箭伤养好之后,关羽听闻曹兵移居城北,便登高观望。
这一望,关羽发现了制敌关键。
原来,关羽发现襄江水势汹涌,便陡生一计:水淹七军。
于是,关羽立刻派部下准备船筏。
另一边,关羽又命众人堵住各处出水口。
与此同时,庞德一行人也发现了山谷久居风险,便与众将商议,将一众军士带离此处,移居高地。
不曾想,天随关羽心愿,当日晚上狂风大作。
不多时,风雨声宛如万马奔腾。
驻扎在营帐之中的于禁、庞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这时候,于禁旗下七军兵士只能随波逐浪,淹死不少人。
于禁、庞统等将领为了逃命,只能登上小土坡躲避。
正在这时,关羽率众冲杀而来。
于禁虽有溃逃之际会,但面对即将身死的几万兵士,只能投降。
庞德与残部立即抢了个小筏子遁水逃跑,后来也被关羽部下的大筏撞毁,最后被生擒。
虽然《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水是关羽有意为之,但据《三国志》记载,水淹七军的水来自洪水暴涨,并非关羽人为。
不管怎样,关羽巧借气象条件,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最终,关羽俘获步骑共计三万。
七军皆没 于禁领兵几人蜀将关羽凭借在襄樊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
反观曹魏七军,最高指挥于禁和庞德虽有将领之勇,却无指挥之防。
七军达到樊城后,最高将领并未对驻地所在地势以及汉、襄河水做过调查。
而魏军督将成何看出了弊端,早就劝说过于禁移兵安营。
谁料想于禁却认为成何在“惑吾军心”,反将成何大骂一顿。
后来,成何依旧劝说庞德,奈何庞德并未当机立断撤离,最终酿成大祸。
水淹七军一事在史书中也有记载。
《三国志·关羽传》中曾记述,“禁降羽,羽斩庞德。”
不得不说,于禁出师不捷,双方还未交战便先败了。
那么,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到底涉及多少人呢?
七军人数中国古代兵家认为,“凡兵,制必先定。”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军队大致可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州郡兵。
按照屯驻地点不同,中央军还能分为中军和外军。
比如,主管京城守卫的安保系统主要是中军,曹魏时期也是如此。
这支军队是军事力量的重中之重,既要负责京城守卫,还要担任出兵作战的任务。
最后,司马氏代曹建晋,最主要的是实现了对中军的控制。
外军与中军不同,主要驻扎在州边重镇前线,是中央派出的都督分领。
军队之所以设置外军,为的是避免仅靠中军之力难以抵御。
司马炎灭吴后认为,“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
当时,司马炎仅在大郡、小郡各留100人和50人,其他士兵皆派州郡。
不仅如此,司马炎还让宗室诸王率领外军,希望通过血缘关系维持各王对中央的忠诚。
虽然司马炎加强了中军的规模,扩增到36个营,依然没有抑制住地方势力的增长,导致中央军被消耗殆尽。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军队基本编制以十为单位。
到了周朝,军队编制从高到低依次为军、师、旅、卒、两、伍。
其中,“伍”指代5人,是军中最基本的编制单位。
所以,“什伍之制”是古代军队最基础的编制制度。
战国时的秦国,以及统一六国的秦朝,都以伍、什、屯、百、五百、二五百编制为主。
汉朝的编制以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一队,100人为屯,200-500人为曲,2000人为部。
最上面的编制为军,这是汉代最高作战编制单位,通常为5部。
也就是说,汉朝时一个军的人数为10,000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层军队编制仍旧以“伍什之制”为主。
比如,曹操在《步战令》中提到了伍长、什长、都伯、部曲等,都是“伍什之制”的建制。
那么,按照伍什之制编制来看,于禁率七军出战,总人数就是7万人。
也有人认为七军人数在8.4万人,这是按照《说文解字》中,四千人为军推算的。
这里就不再赘述。
一步之遥 关羽错失樊城关羽利用洪水,令于禁七军未战先溺,取得大胜。
樊城被水淹之后,城墙多处崩坏。
关羽率众猛攻,曹仁沉白马盟誓,死守樊城。
关羽见状迅速合围,切断了樊城与外界的联系。
虽然关羽军不断猛攻,但却一直未能攻下。
在这期间,魏荆州刺史、南乡太守等人纷纷投降。
曹操携众人商议,司马懿等人皆认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遣人劝孙权蹑关羽,樊城自可解。”
曹操听后连连点头,迅速派出徐晃增援樊城。
最终,曹仁等来了援军,樊城众人士气大振。
错失良机最终,孙权经过曹操派出的使者一番游说,同意西上偷袭关羽。
期间,曹操谋士董昭建议其主公,“对孙权西上一事,佯允而暗泄”。
当时,关羽讨伐樊城之时,惟恐偷袭便多备了一些士兵。
后来,关羽不肯前功尽弃,并自认为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即使吴军来攻,也不会马上攻克。
殊不知,徐晃声东击西,假装进攻关羽总部,实则暗中攻打其他四部。
最终,关羽中计失败,蜀将傅方、胡修战死。
关羽率部撤退,曹操传令不得追击关羽。
即便如此,关羽余部仍旧四下瓦解。
一众将士从樊城撤退之后,竟四下逃散了。
《三国志》记载,“关羽孤穷保麦城,孙权诱敌之,羽佯降。遁走,兵皆解散。”
之后,吕蒙派出两员大将。
最终,关羽回撤蜀国的通道被彻底堵死。
公元219年12月,潘璋部将马忠,在漳乡擒杀关羽父子。
虽然关羽偏执、轻敌、刚愎自用,只能失走麦城,最后被杀。
但是,人们依然对关羽为扶持汉室、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肝胆忠烈之举而心生敬意。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在战前,关羽关注天象优势,水淹于禁七军七万人,却依旧没能守住荆州。
此役前后,魏国和吴国使者来往不断,一直密谋夹击关羽。
可是,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对此事却无任何回应。
要知道,曹操不断调遣大军,派出于禁、庞德等一众将士增员樊城。
曹营大军频繁出入,蜀汉居然未有任何对策。
关羽败走麦城时,蜀汉援军也迟迟未到。
各种责任,现已无从考证。
但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影响力却远超同时代的武将。
儒家称关羽为“文衡帝君”,与孔子相提并论。
对关羽的信仰,到明清时期达到顶点。
关羽之所以在许多人心目中是集仁义礼智信之代表,是因为他千里寻兄至仁,华阳放曹至义,秉烛达旦保嫂至礼,水淹七军至智,单刀赴会至信。
关羽被杀后,被后世追谥为“壮缪侯”。
到了南朝梁、陈时期,纷纷为关羽建庙祀。
隋朝之后,关羽早已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