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3日,阳光洒在巴黎机场,333名怀揣着各自旅程期待的旅客与13位机组工作人员,秩序井然地登上了隶属于土耳其航空公司的DC-10客机,他们的目的地是伦敦。
12:30,随着引擎的轰鸣,飞机如同一只银白的巨鸟,缓缓腾空而起,正常起飞的它,倘若一路顺遂,只需一小时便能将众人安全送达伦敦。
命运的齿轮却在起飞后的短短8分钟戛然而止。
彼时,客舱内还弥漫着旅客们谈笑风生的温馨气息,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仿若晴空霹雳,瞬间打破了这份平和。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震得不知所措,下意识低头查看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恐万分 —— 飞机的地板竟然塌陷,一个巨大的破洞赫然出现,仿若恶魔张开的血盆大口。
此时,客舱内已然失压,在强大的气流作用下,行李、座椅,连同一些无辜又倒霉的乘客以及部分空乘人员,毫无抵抗之力地被吸入洞中,瞬间消失在茫茫天空之中。
飞机开始剧烈震颤,机身向左倾斜,客舱内尖叫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
机组人员心急如焚,拼尽全力试图挽救这架急速坠落的客机,可由于液压系统已然完全失灵,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无力回天。
乘客们的绝望哭喊声、机舱内尖锐的警报声,在高空中回荡,声声揪心。
最终,在起飞后的第9分钟,这架承载着无数希望的飞机,如折翼的飞鸟,坠毁在了某小镇附近的一处森林内,机上的346人无一幸免,这场灾难也成为了1974年最为惨痛的空难事件。
惨烈现场:悲痛与残骸交织的废墟根据当年参与搜救的人员回忆,坠机现场宛如人间炼狱,惨不忍睹。
目光所及之处,除了粉碎得七零八落的机身残骸,还有遇难者四处散落的遗体。
搜救人员每迈出一步都胆战心惊,必须小心翼翼,生怕踩到遇难者,那是对逝者最后的敬重,也是对生命消逝的不忍直视。
在这 346 名遇难者中,仅有40具尸体能从外观勉强辨认,还有9人因伤势过重、遗体破碎,永远无法确认身份,成为了无名的亡魂。
令人痛心的是,在飞机坠毁处以南15公里的地方,搜救人员发现了飞机尾部的货仓舱门,它孤独地躺在那里,上面依然牢牢固定着6张座椅,而座椅上,还残留着乘客冰冷的尸体。
祸起舱门:设计缺陷引发的灾难根源究是什么原因,让这场原本普通的飞行之旅变成了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
当调查人员怀着沉重的心情,仔细检查黑匣子中的飞行资料、记录器以及驾驶舱的录音器后,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飞机在起飞后不久,机上的预警系统就开始疯狂发出警告,提示飞机发生了爆炸减压。
法国调查人员顺藤摸瓜,最终确定是货舱的舱门在半空中发生爆炸减压,才一手酿成了这场空难。
一般而言,为保障飞行安全,飞机舱门的开启方法是往内推,这样的设计精妙之处在于,能有效避免高空失压时舱门被强大的压力强行冲开。
DC - 10 的舱门设计却独树一帜,它是向外打开的,制造商的初衷是想借此腾出机舱内的空间,进而增加货舱容量。
但这看似巧妙的设计却暗藏致命隐患,从表面上看,舱门似乎是关闭了,可实际上却未必完全锁紧。
一旦起飞前的检查稍有疏忽,当飞机攀升到高空后,舱门便极易爆开,大量空气会在瞬间被吸出机外,飞机内部压力骤变,一系列严重的飞行事故也就接踵而至。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调查人员发现,这次空难的原因与两年前美国航空96号航班的事故如出一辙。
当时,美国航空96号航班同样遭遇了飞机舱门爆炸减压的惊魂一刻,所幸飞机的液压系统并未完全损毁,机组人员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经过惊心动魄的挣扎,最终成功迫降,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悲剧。
事故发生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迅速行动,对飞机制造商麦道公司提出了两项至关重要的修改建议,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更改货舱门的设计,杜绝此类隐患。
然而,麦道公司却自恃行业巨头,对这些合理且关乎生命安全的建议置若罔闻,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在生产线上我行我素,继续制造了两架 DC - 10,而土耳其 981 号航班所使用的飞机,正是其中之一。
美国航空96号航班事故
后续余波:法律追责与企业兴衰在真相被彻底揭开,公之于众后,土耳其航空公司悲愤交加,毅然将麦道公司告上了法庭。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舆论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般涌向麦道公司。
没过多久,这家曾经不可一世的航空巨头便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内部管理混乱,订单大量流失。
最终,在1997年,麦道公司在航空业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被波音收购,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麦道公司
而在这场空难中不幸丧生的346人,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再也无法回到亲人的身边,徒留亲人们在岁月里无尽地悲痛与思念,他们的离去,也成为了航空史上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时刻警示着后人,安全无小事,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文本来源@科学旅行号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