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若反常必有鬼:高梁河之战中赵光义连夜出逃的秘密,被我破解了

梨评历史 2024-02-23 13:06:25

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燕云地区一直成为契丹人蚕食中原的前沿阵地,更成为抵御中原王朝北伐的重要战略屏障。

不过天下尚未统一,加上北汉这个割据势力的存在,北伐燕云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战果,因此,想要收复燕云,首先就必须攻灭北汉这个辽人最为重要的屏障。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发兵十万,派遣大将潘美讨伐北汉,得知宋军来袭,互为盟友的辽军立即派兵援助,但在白马岭一战被宋军击溃,没了辽人的阻碍,宋军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三个月就兵临北汉都城太原城下。

宋初大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北汉国小民疲,加上没了辽人的援助,自然无法抵挡军心正盛的宋军,五月初五,末代君主继元献城投降,至此十国时代彻底结束。

当然,对于立志要做唐太宗的赵光义来说,灭亡北汉还不够,他要收复燕云,立下不世伟业。

因而赵光义不顾众臣的反对,趁着灭亡北汉军心正盛,从太原出发,意图攻取燕云。

六月十三日,赵光义亲率大军从镇州出发,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相继献易州、涿州投降宋军,到了六月二十三日,宋军已经到达幽州城南。

此时抵挡宋军进攻的辽军阵容也是相当庞大的,除了耶律沙的南宰相府下辖的几个部族之外,还有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六院军、耶律撒合的乙室军、南京统军使萧讨古军、耶律抹只的奚军,不仅如此,辽景宗还安排北府宰相萧干就带着本部人马以及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的五院军,看上去,双方即将爆发一场大决战。

高梁河位置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事,辽军一触即溃,此时的宋军可是泥捏的,他们可是历经五代的百战之师,正值战力巅峰期,气势势不可挡,而自白马岭大战以来,辽军却接连惨败,各路辽军畏敌如虎、消极避战。

即便集结了南北两院的精锐,但就是不敢入幽州城增援,仅有万余人敢接近幽州城北,但即便如此,也是遇敌即败,宋军前锋不过斩首千余级,剩下的辽兵就四散开来纷纷逃命,没人敢和宋军拼命。

《辽史萧讨古传》记载:拒之不克,军溃。

而《宋史》记载:虏空山后遁(幽州以外的辽军全部逃空了),这可是辽国名将耶律斜轸,看到宋军居然一口气逃的远远的。

辽军如此不争气,宋军自然可以从容的合围幽州城,至于城外的辽军,有本事来进攻啊?但辽军就是不敢上前,一时间城内外辽军如铁林、渤海等部纷纷归降,周边的顺、蓟州等地献城而降,幽州城外百姓则以牛酒迎犒王师,这是宋初最接近收复幽州的时刻。

而辽军的溃败还引发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本来臣服于辽国统治的渤海人趁机脱离控制,如潮水一样涌入女真和高丽,辽景宗绝望之余,打算放弃幽蓟之地,让残余辽军守卫松亭、虎北口,防止宋军来袭。

彼时的赵光义登基不过三年,为了立下不世功业,亲自坐镇最为凶险的幽州西北角,一边督众攻城,一边亲自压阵,防止辽军派来新的援军,眼看就要攻下幽州,却来了一个惊天大反转——宋军居然溃退了。

《辽史》中是这么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辽军南府军统帅耶律沙在幽州城西北的高粱河反击赵光义,却被击败,就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从塞外日夜兼程的耶律休哥带领五院军赶到,和耶律斜轸的六院军一起反击,大破宋军,赵光义负伤弃军南逃。

这也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高粱河之战。

其实高粱河之战有两场战斗,第一场就是耶律沙的进攻,结果被宋军击败,第二场才是耶律休哥等人的反攻,而且第二场耶律沙没有参与,应该是之前被击败逃亡了其他地方。

赵光义

而且对于这场大战,辽国自己记载都互相矛盾,援军一方认为是自己击败宋军才救下幽州,而守城一方则认为是宋军解围后自己追击才保住幽州,并非靠耶律休哥击败了赵光义才救下幽州的。

《耶律隆运传》记载:援军至,围解,及战高梁河,宋兵败走

《耶律学古传》记载:会援军至,围遂解。学古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居民大呼,声震天地,旋有高梁河之捷

从这些记载来看,高粱河之战完全是宋军解围后才打起来的,而且这场战争纯粹是辽军在宋军自行解围后的一场追杀,并非是双方对垒后的大战。

而宋军之所以解围,完全是赵光义的误判,认为辽军的援兵太多,实际上耶律休哥早就到了城外,但没敢上阵,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做疑兵之阵,比如让人夜持两炬,朝举两旗,又让骑兵持一帜在道路上周环往来,昼夜不绝,纯粹是虚张声势。

虽然赵光义在军中多年,但毕竟缺少实战的经验,误以为辽军大量援兵,会影响战局,为了稳妥,赵光义下令让四面攻城的宋军各部解围,集中到自己这里,先对付援军再说。

这一点,在《李继隆墓志》里提到不少,比如“戎人救至,我师不利,即议班旋”等等,其实说的就是这件事。

当然,辽军兵力毕竟没有那么多,虚张声势也很快会被赵光义发现,只要宋军缓过神来,摸清辽人的底细,耶律休哥这点人根本不够看,但真正导致战局崩溃的其实是赵光义的突然受伤然后连夜奔逃。

耶律休哥

至于这个受伤的原因,辽史和宋史记载又完全相反。

根据辽人的记载,是耶律休哥与斜轸一起强攻击败赵光义的,不仅斩首万余级,还伤了赵光义。

但在《宋史赵德昭传》里,却记载“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赵光义出逃的当夜,宋军各部没有丝毫战败的迹象,更没有撤退,只是因为因为赵光义不在而有些慌乱。

双方记载相矛盾,我们该相信谁呢?不如从战场上来分析吧。

耶律休哥虽然是名将,但却是临危受命代替耶律奚底接管五院军的,兵将只是临时凑在一起,很难形成战斗力。

其次耶律休哥也并非总揽军权,城外的其他大军也不受他的指挥,而且耶律撒合和耶律沙先后溃退,光耶律休哥这点人,根本无法撼动宋军。

另外作为一个将领,刚刚进入战场,对宋军的战斗力和部署都不是很了解,不可能如愣头青一样直接下令强攻的,更别说率领的五院军和宋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迷,贸然强攻,岂不是送死?

因此宋史记载的耶律休哥才是符合一个将领的所作所为:到了战场先观察宋军,然后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寻找进攻的机会。

至于辽人记载上来就猛攻斩首万余级,过于夸张了,除非耶律休哥手下都是超人,否则贸然强攻就是送死。

分析完高梁河之战,我们在看看溃退的关键问题:赵光义为何突然也逃?还是背着大军出逃。

最可能得原因就是宋军内部有营啸的危机,这一点经过五代乱世的赵光义心里其实非常清楚,而营啸的直接原因就是赵光义灭北汉后没有封赏,引起诸多将领的不满。

赵光义的上位本来就扑朔迷离

唐末五代,想要维持军队战斗力就要赏军,但随着时局的变化,赏军逐渐走向了滥赏,有战功赏赐也就算了,但后来没有功也要赏,为了要赏,不少禁军和亲兵们经常私下作乱,拥立新的帝王和藩镇。

即便后来赏赐,也会因为对赏赐数量不满意,继续犯上作乱,而这一陋习一直延续到宋初。

赵匡胤是被众将拥立的,理应赏赐三军,但因为国库空虚,赵匡胤一直未能赏赐,导致一些不满的军士潜入皇宫题字作诗,痛责赵匡胤,这在其他王朝都是砍头的重罪,但赵匡胤不仅不敢调查,甚至非常害怕有军士作乱。

赵光义上位后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这个问题出现在灭了北汉之后。

北汉虽然是一个巴掌大的割据势力,但北汉所在的太原一直是五代乱世的源头,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四个朝代说白了都是太原系藩镇的内斗,攻灭北汉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统中原,更是标志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年乱世的彻底落幕。

北汉虽小,但战斗力可不低

如此旷世奇功,理应得到空前的赏赐,但赵光义不仅没有赏赐,反而不顾大家劳累驱使大军攻伐幽州,这样一来,三军的怨愤可想而知,哪怕是忠心于赵光义的呼延瓒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更别说其他将领了。

看到军心有变的赵德昭打算为立功的将士出头,劝谏赵光义行赏,又引起赵光义的不满。

可以说从出征幽州那天起,宋军内部的氛围就弥漫着不满和怨愤。

而在攻城期间,赵光义身边的亲军殿前六军更是拖拖拉拉,毫无斗志,这样一来,哪怕赵光义能做出明确的部署,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却将士多怠,气的赵光义连续多日亲自督战,但依旧有人磨洋工,不仅如此,大将曹翰甚至在军中散布流言制造消极舆论等等。

除此之外,赵光义登基不过三年,虽然清洗了不少禁军高级将领,但依旧有相当一部分的赵匡胤旧部被保留了下来,经过五代乱世,这些人很清楚赵光义位置是怎么来的,也因此很多人同情赵匡胤。

另外根据三传之约的皇弟赵廷美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也随军出征,他们都是潜在的皇位争夺者,谁敢保证军中无人暗自联络他们发展势力?前有赵廷美被人拥戴,后有赵德昭为立功的将士出头,搏得了禁军好感。

赵光义对这个侄子可是非常忌惮的

眼下自己刚刚登基,朝廷内外都流传自己弑兄之名,大家心里本来就不服,自己又攻灭北汉后不行太原之赏,得罪了所有人,现在又遇到辽军援军,军心难测,而且军中又有两位现成的拥立对像,五代拥立的条件都齐了,赵光义怎么能不担忧?

按照正常情况,受伤的赵光义理应躲在军中后方接受治疗,顺便安抚各军,哪怕兵败了也能从容撤退,保证自己的安全。

但赵光义却一反常态,对手下各将帅却令不密下,弃三军于群龙无首,更是晨夕兼行,似乎不顾一切的逃离军中,明明知道会被辽军截击,依旧全然不顾,一连几天带伤狂奔,放弃治疗的最好时机。

说实话,宋军内部对于赵光义的突然逃跑毫无知情,卫队将领、御龙直指挥使高琼当晚还作真龙乐于御间,丝毫没有一点辽史记载被击败的慌乱。

而赵光义的突然出逃给了耶律休哥一个反击的机会,说实话耶律休哥直到次日才觉得宋军有些异常,进而率军冲杀,成就了高梁河之战。

北宋

虽然有捡漏的嫌疑,但耶律斜轸、萧讨古他们却不敢深入追击,只能在幽州城下杀掠留在城下未及撤退的宋军,只有耶律休哥带兵穷追赵光义,最终身中三创而还。

当然,赵光义也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突然逃跑引起大败,事后也没有追究大家的责任,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了一下督率前军的石守信、攻北城的刘遇等人,当然对于赵德昭,赵光义却是下了死手,回京当月赵德昭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显然赵光义对于赵德昭非常不满,除了赵德昭,殿前都指挥使白进超也不明不白的死了,职位由自己的亲信赵延溥担任,随后几年,赵光义将施政的重心放在巩固内政稳固自己的统治上。

值得一提的事,辽国对于高梁河之战后的封赏也很有意思,辽景宗战后钦定的守城第一功臣居然是苦守幽州的韩德让,除了韩德让,苦守幽州的其他将领也得到了封赏。

至于援军将领?不好意思,什么都没有,哪怕被后人认为立下旷世奇功的耶律休哥,辽景宗也没有丝毫封赏,仅仅能得到封赏的,只有汉人将领孙延寿,被遥授保大军节度使。

这些事似乎证明辽景宗心里也清楚,耶律休哥的获胜纯粹是捡漏罢了,所谓的高梁河大捷说到底就是这么一回事罢了。

4 阅读:1003
评论列表
  • 2024-02-24 10:51

    赵匡胤指使掌管御厨太监,毒害五代第一明主柴荣。39岁,正值壮年。赵光义有样学样来一出烛影斧声。

    用户17xxx21 回复:
    其实人家叫赵匡义,弟弟叫赵匡美,为避赵匡胤的讳,才改叫赵光义,赵光美
    少时风流老亦狂 回复:
    柴荣没死之前,赵匡胤的势力也就那么回事,他凭什么指使太监?太监凭什么听赵匡胤的?干这种事,只有是有力的皇位后补指使,才有人会干。比如赵匡义,在开封势力可算是根深蒂固,多年的府尹,强有力的皇位候补。
  • 2024-06-20 20:57

    基因检测显示,赵宋皇族基因是Q-MF35572。这个基因类别现代只存在于美洲印第安人族群和土库曼。排除印第安人,那张匡胤家族只可能源自土库曼,也就是唐代来华的粟特人。辽、金、元好歹华夏血脉,怎么粟特人建立的宋就成正统了[得瑟]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