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第二次十字军草草收场,使得十字军国家在中近东的处境更加艰难。
而与之相比,伊斯兰世界却开始从分裂逐渐走向整合,而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是萨拉丁。赞吉死后,他的儿子努拉丁整合叙利亚和伊拉克,结束了中近东穆斯林政权混乱割据的局面。
然而此时的伊斯兰世界仍然分裂成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逊尼派(阿巴斯王朝)和以开罗为首都的什叶派(法蒂玛王朝)两部分。这两派和当时基督教分裂成西方天主教以及东方的东正教有点类似。

努拉丁在位后期,法蒂玛王朝发生内乱,努拉丁趁机派兵吞并了法蒂玛王朝,萨拉丁成为了法蒂玛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建立新的阿尤布王朝。成为埃及的统治者后,萨拉丁仍然奉赞吉王朝为宗主国,配合努拉丁攻打十字军国家。
不过此时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权,萨拉丁也对努拉丁的号令爱搭不理。1174年,努拉丁决定率兵征讨萨拉丁,还未动身就病死了。
萨拉丁趁机向北进军,进入大马士革,掌控了赞吉王朝的局势,努拉丁的儿子被架空。就这样,萨拉丁结束了两派长期对立局面,把伊斯兰南北两部分统一了起来。

埃及和叙利亚统一在萨拉丁一人之手后,伊斯兰世界力量空前强大,然而十字军国家却如一个钉子正好楔在了南北两部中间,对萨拉丁的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这自然是萨拉丁所不允许的。
此时耶路撒冷国王是鲍德温四世,是历史上著名的麻风病国王。看过《天国王朝》电影的,应该对电影里那个儒雅随和,一直戴着个银质面具的国王很感兴趣,那个就是鲍德温四世。
鲍德温四世从小患有麻风病,但他并未自暴自弃,在13岁加冕成为国王后,鲍德温四世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勤勉与智慧,他亲理朝政,任人唯能,很多人都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就连一向只听命于教皇,实际上总是我行我素的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也甘心听命于他。

然而此时十字军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了,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扭转的。
1177年,萨拉丁率2.6万大军向耶路撒冷逼近。鲍德温四世手下只有千余名兵力,耶路撒冷城中陷入恐慌。
然而鲍德温四世却毫不畏惧,率500名骑兵主动出击,在蒙吉萨战役中以少胜多大败萨拉丁的军队,这让耶路撒冷臣民更加爱戴这位患病的少年国王。
然而两年后,两军在泉水谷战役中再度交手,结果却发生了逆转,十字军惨败,大量贵族战死或被俘,其中包括圣殿骑士团团长。

此战之后,鲍德温四世再未和萨拉丁进行对决,一方面是泉水谷的惨败对十字军国家造成了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则是鲍德温的病情逐渐加剧,成年后的他已经无法上马杀敌。
1185年,鲍德温四世在痛苦中死去,年仅24岁。在他死后,他的吕西尼安成了耶路撒冷新国王。吕西尼安长得很帅,所以赢得鲍德温四世姐姐的芳心,但他的能力并不出众。
吕西尼安上台后,萨拉丁开始继续对耶路撒冷用兵。1187年,萨拉丁和十字军爆发了第二次十字军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哈丁战役。十字军遭遇惨败,大批贵族战死,而耶路撒冷国王则成了萨拉丁的阶下囚。

圣殿骑士团在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团长本人也战死沙场,圣殿骑士团元气大伤。
哈丁战役几乎折损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全部兵力,在萨拉丁的大军压境之下,耶路撒冷守军投降,基督教的圣城在经历基督徒88年的统治后,再次被穆斯林所征服。
耶路撒冷失陷的消息,在西欧引起了巨大恐慌,教皇乌尔班三世竟然惊惧而亡。新上任的教皇格里高利八世在位仅一年也撒手人寰。
第三任教皇克莱门三世继位后,开始组织第三次十字军。
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首先响应十字军,可能是为了赎杀死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尔特的罪过吧。为了组织十字军,亨利二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签订了和平协议,同时在国内征收萨拉丁十一税。

然而还未等英国十字军成形,英格兰内部就爆发了内乱,亨利二世的儿子理查起兵反叛他的父亲。此前,亨利二世的各位儿子已经多次反叛他,这让亨利二世心力交瘁。
1189年,亨利二世忧愤而死,理查继承英国王位,这位中世纪最惊才绝艳的骑士之花登上了历史舞台,也将在随后的第三次十字军战场上大放异彩。
理查继承了亨利二世的王位,也继承了其父东征的遗志,开始组织十字军向东进军。
法国是这次十字军的另一支主力。此时统治法国的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奥古斯都”的腓力二世。腓力二世是参加第二次十字军的法王路易七世唯一的儿子。

路易七世在第二次十字军失败返回法国后,就和埃莉诺离了婚,此后再婚于晚年生下了腓力这唯一的儿子。
腓力聪明过人,工于计谋,尽管此时法国实力远逊于英格兰,但腓力二世却将三代英王玩弄于股掌之中,随意挑拨英格兰内部的矛盾。亨利二世被儿子频繁反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腓力二世挑唆的。
法国一直是十字军东征的主力,这一次也不例外,在查理宣布东征后,腓力二世也着手准备十字军东征事宜。
1190年,英王和法王在法国境内的维泽来会晤,约定同时出发,同时归国,如果有一方提前归国,也不得侵占另一方的领地。

随后,两人一同出发,不过两人走的路线并不相同,这就导致双方到达耶路撒冷时间也不相同。
除了英法两国国王外,第三次是十字军还有一个更重量级的人物——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在第二次十字军中,腓特烈就随同他的伯父康拉德三世出征,可惜德国十字军遭遇惨败,腓特烈成了随后德军的指挥,在东征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康拉德三世去世后,腓特烈继承了伯父的王位,并出兵意大利,以武力逼迫教皇为其加冕,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一直饱受封建大贵族分裂割据之苦,不过到了腓特烈一世时,基本已经肃清了国内反对势力,尤其是把狮子亨利流放后,腓特烈一世的权力已经非常稳固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接到教皇的号召后,腓特烈立即组织东征事宜,1189年,德国十字军动身出发,而此时英格兰还处于父子内斗之中。
据说腓特烈率领的德国十字军总数达到了十万之众,但我认为这个数绝对夸张了,但无论如何,这支十字军的规模远超过此前的两次,也远多于英法两国兵力,因此是萨拉丁最为忌惮的。
因为德意志更靠近东方,所以腓特烈率领的德国十字军不必渡船走地中海路线,而是依然沿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十字军的路线,取道拜占庭,然后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小亚细亚。

在进入突厥人的领地后,除了遭受小股轻骑兵的骚扰外,这支德意志大军一路向南几乎畅通无阻,没有人敢对这支大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可能是德国十字军太过顺利了,上帝也看不过去了要给他们开个玩笑。1190年的盛夏,年近七旬的老皇帝在骑马渡过当地的一条小河时不慎坠入水中,由于他身上的盔甲太重,使得其无法浮出水面,最终这位叱咤中近东、意大利和德意志三地,让无数人胆寒的老皇帝以如此可笑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腓特烈死后,这支庞大的德国十字军瞬间土崩瓦解,大多数贵族和其治下的士兵都返回了各自领地,只剩下腓特烈的次子也叫腓特烈和少数的贵族依然坚持东征。最终这支十万大军只剩下了不到十分之一坚持完成老皇帝的遗志。

介绍完了西欧三国新十字军,再来说说此时中近东十字军国家的情况。话说耶路撒冷被攻陷后,中近东的十字军并不甘心,一直试图夺回圣城。阿克是靠近东地中海的一个海港城市,在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期间,阿克一直是西欧基督徒登陆中近东,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中转地,所以成了十字军争夺的焦点。
1189年,中近东的十字军以及从先于英法德三国君主提前赶到的西欧各诸侯率领的十字军向阿克发动了猛攻,而此时腓特烈还没有死,正在率大军向此处赶来,给萨拉丁造成了巨大压力。
然而不久后,腓特烈意外身亡,德意志十字军溃散的消息传到了阿克。穆斯林军队欢欣鼓舞,而进攻阿克的十字军却备受打击,但他们还有希望——英法两国的十字军正在赶来。

腓特烈之子小腓特烈率领了近万名德意志十字军先于英法两国到达阿卡,然而这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小腓特烈到达后不久便病逝了,德意志群龙无首,而新的德意志十字军首领奥地利公爵还得等次年才能到达。
腓力二世率领的法国十字军率先到达了阿克战场,但是这次法国十字军人数并不多,而腓力二世也没有太强的人格魅力,所以十字军并没有把腓力二世当作主帅来看待,而是等待着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的到来。
然而和法国十字军相比,英国十字军的行军过程要复杂得多。英国十字军在行进到地中海时,和南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发生了冲突,原因是理查的妹妹乔安娜嫁给了当时西西里国王坦克雷德,然而坦克雷德却将乔安娜囚禁起来,占有了她的嫁妆。

理查一世率军与西西里军队发生了战斗并取胜,将妹妹乔安娜解救了出来,并要回了被坦克雷迪侵吞的所有嫁妆。
随后英国十字军又在塞浦路斯岛耽搁了一段时间。塞浦路斯本来是拜占庭帝国的领土,但当时塞浦路斯的领主发动叛乱,自立为王。
英国十字军的舰队从塞浦路斯驶过时,遭到塞浦路斯守军的袭击,理查遂率军攻打塞浦路斯。仅用了五天时间,理查就攻占了这座地中海的重要岛屿,并再次建立了天主教的统治。
在塞浦路斯,理查还举办了和新婚妻子的婚礼。这里岔开说两句,理查最开始的未婚妻是法国公主(法王腓力二世的姐姐),但是这位法国公主到了英格兰后却和自己的老公公亨利二世传出了绯闻。所以理查就取消了和法国公主的婚姻,转而迎娶了西班牙的一位公主。这就让本来不对付的英法两国国王之间的嫌隙更深了几分。

1191年6月,理查率领的英国十字军终于到达了阿克城外,凭借众多的英国士兵以及超高的个人魅力,理查在到达战场第一时间就接手了对整个十字军的指挥权。理查成功团结起了来自西欧和中近东各地的十字军势力,向阿克发动了猛攻,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攻克坚守两年的阿克城,这给了十字军极大的鼓舞。
十字军进城后,代理德意志十字军统帅的奥地利公爵见阿克城的其他城头都飘扬着英法两国的军旗,就把奥地利的军旗也插在了城头上。
理查一世认为公爵和国王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命人把奥地利旗帜拔下来,这让奥地利公爵极为不满,这为后面理查被俘埋下了伏笔。

收复阿克城不久,法王腓力二世将法军十字军指挥权交由勃艮第公爵,自己则称病返回了法国。不过这只是腓力二世的托词,更大的可能是当时佛兰德斯伯爵在阿克之战中战死,腓力二世想趁机吞并他的领地。
不久后,奥地利公爵也离开了十字军,而留下来的德意志十字军则形成了十字军第三个著名的骑士团——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比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成立晚得多,在东征历史上发挥的影响力和作用也小得多,但在其后的历史上,其精彩程度却丝毫不逊于另外两个前辈(我之前专门开篇讲过——《条顿骑士团》)。

这样一来,中近东就成了理查和萨拉丁这一对时代英雄竞技的舞台。
两人第一次正面对决发生阿尔苏夫。在这场大规模遭遇战中,理查通过出色的战场指挥,以不到一半的兵力大败萨拉丁军队,这是萨拉丁同十字军作战以来第一次在陆上遭遇全面败北。
阿尔苏夫战役,让理查威信在十字军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与此相反却让伊斯兰世界陷入了恐慌,萨拉丁手下的埃米尔们开始出现了消极避战的情绪。
十字军向雅法挺进,并顺利收复了这座重要的海港城市。在这里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雅法休整期间,理查一世在外出打猎时,落入穆斯林骑兵的包围圈。幸亏有一名机灵的仆从冒充理查一世,才让真正的理查避免了成为穆斯林阶下囚的命运。

萨拉丁领教过了理查的厉害,并不愿与之为敌,于是派自己的弟弟阿拉迪尔前去和谈,尽管双方谈判破裂,但是理查和阿拉迪尔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
雅法是西欧对十字军进行海上补给的重要基地,所以理查对雅法进行了加强防守,同时为了保卫海上航线,将新征服的塞浦路斯卖给了圣殿骑士团,后来又转让给了耶路撒冷前国王路西尼安。
在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一系列重要海港城市后,理查开始决定向内陆挺进,发动对耶路撒冷的进攻。然而此时,大本营英格兰却传来了不利的消息——他的弟弟约翰起兵谋反。

约翰是前英王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亨利二世活着的时候,法王腓力二世就不断挑唆他的儿子参与叛乱,现在亨利二世死了,腓力二世又挑唆约翰来反对他的兄长,实在是把法王祖传本领发挥到了极致。
理查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不回国,不但王位不保,可能连在法国的领地也会被腓力二世吞并。可是如果现在回国,收复圣城的大业就会落空,两年来征战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
最终理查决定继续向耶路撒冷进发,以武力给萨拉丁施压,促成对自己条件有利的和谈。
萨拉丁来自国内埃米尔以及伊玛目的压力并不比理查小,所以他也一直寻求和理查的和谈,萨拉丁的弟弟阿拉迪尔不断往返于理查和萨拉丁的营帐之间。

这使得理查和萨拉丁建立了超越宗教派别和战争立场的个人友谊,理查甚至想把自己的妹妹乔安娜嫁给阿拉迪尔,终因乔安娜的反对而作罢。
有一次,理查甚至将阿拉迪尔的儿子册封为了骑士,这些举动在当时天主教世界可谓惊世骇俗。
出于礼尚往来,萨拉丁对理查展现出了过人的风度。在战斗中,理查的马死了,萨拉丁赶紧命人送去最好的战马。理查受伤,萨拉丁还专门派人送去退烧的桃梨和冰块。这在当时那个视宗教信仰如生命,待异教徒如死敌的年代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双方立场不同,在未达成和谈之前,战争仍是必选项。1192年7月,理查和萨拉丁在雅法展开了第二次正面对决。理查再次击退了萨拉丁的大军,这位理查积累下了和谈的资本。

1192年8月,双方签署《雅法和约》,合约规定十字军保留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收复的包括雅法、阿克等在内的沿海长条形土地,而耶路撒冷仍然归穆斯林控制但对基督徒开放,同时萨拉丁要保证来圣城朝圣的基督徒的生命安全,同时双方约定停战5年。至此,轰轰烈烈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落下了帷幕。
这一次十字军东征,虽然没能取得收复圣城的目标,然而却也给了伊斯兰世界极大的压力,遏制住了萨拉丁一统中近东,将十字军势力彻底拔除的野心,使得十字军国家在此之后又延续了百余年。

除此之外,第三次十字军也是历次十字军阵容最强大的一次,有德意志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有法国历史上最有计谋的国王小狐狸腓力二世,更有中世纪历史上最为传奇的骑士中的骑士“狮心王”理查,而在伊斯兰阵容中也是将埃及和叙利亚统一起来的强大苏丹萨拉丁。尽管腓特烈出师未捷身先死,腓力二世早早退出战场,但理查和萨拉丁的双雄相争,仍然为十字军历史绘制了一幅前所未有后世也难以超越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