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因将帅失和、战术失误而失败,此战标志传统骑兵的没落

史海撷英 2024-09-21 09:41:49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此战清军的失败直接导致通州失守,北京门户大开并在咸丰十年(1860年)10月13日沦陷。此战也标志着自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统治中国战场两千余年的骑兵开始逐渐走下历史舞台,西方现代军事体系开始在中国军界逐渐成为主流。

八里桥之战爆发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自咸丰六年(1856年)开始后,双方时战时和。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因要求更改《天津条约》内容以及报复第二次大沽之战的失利,于8月1日由北塘登陆,第三次进攻大沽口,双方战事再起。至8月21日占领大沽炮台,24日占领天津。天津的失守使北京处于英法联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清政府先后派出桂良、怡亲王载垣等为钦差大臣,与英国公使额尔金、参赞巴夏礼在通州张家湾议和。

此时负责和谈的钦差大臣怡亲王载垣“愤其语不逊”,密商僧格林沁,擒巴夏礼送京师,兵端复作。清政府扣押巴夏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清政府认为巴夏礼善于用兵,“该夷巴夏礼能善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券”,清政府希望通过扣押巴夏礼来削弱英法联军的战斗力。

巴夏礼被扣押标志着通州和谈的破裂,引起英法联军的极大不满,英国公使额尔金扬言要攻打北京。面对英法联军即将发动的军事行动,咸丰皇帝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态度也很强硬,“该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唯有与之决战。其队伍敢过张家湾以北,著该王大臣僧格林沁等督兵剿办”。命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马队一万人,胜保率步骑兵一万七千余人开赴通州八里桥地区与英法联军决战。

八里桥之战的经过

参加八里桥之战的英法联军,据法军总司令蒙托邦所记,“英军将派遣1000名士兵与一个炮兵连前往北京,而我将派遣3000人及两个半炮兵连前往通州”,总数约五千人。清军总兵力约为两万七千人,其中骑兵约一万人。英法联军将军队分成三路,“法国人选择了行军位置,他们选择右翼,司令和参谋部走在最右边;在我们左边是冉曼旅团; 在这个旅团和英国人中间,是担任先头部队的柯林诺旅团;英国人在我们正面攻打敌人时他们从侧面进攻”。清军僧格林沁依照咸丰帝的指示,以骑兵为先锋,其余部队准备两翼包抄。

咸丰十年(1860年)9月21日早6时,清军骑兵采用集团冲锋的方式率先向英法联军发动攻击。据法军总司令蒙托邦记载,“鞑靼人开始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骑兵从我们阵地的右侧到左侧都聚成一片,蜂拥而来”; “清军骑兵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离法军前沿阵地仅五十来米,这一切全无声息,听不到任何指挥号令,这场面确实令人吃惊和紧张”。

但英法联军并不急于开火,而是等清军骑兵冲到大约五十米时集中开火。蒙古马队在英法联军来复枪的射击下人仰马翻,逐渐溃不成军。据僧格林沁奏报称,“该夷火箭数百只齐发,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退后”。清军骑兵的冲击以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开始追击清军至八里桥。

在蒙古马队冲击英法联军过程中,清军部队开始向两翼包抄,向侧翼的英法联军攻击,“有一个时候,全部骑兵都绕过了柯林诺将军的左侧,因为格兰特将军带着他的骑兵到左翼去发动攻击,也就暴露了柯林诺将军”。但在英法联军的顽固对抗下,清军两翼作战也告失败,向八里桥退却。

9月21日上午10时,持续仅4个小时的八里桥之战以清军败退、八里桥失守而告终。清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仅英法联军清扫战场时“发现的尸体就有1500多具”,而英法联军在此战中伤亡极小,“法军3人死亡,17人受伤;英军2人死亡,29人受伤”,清军与英法联军阵亡比达到惊人的300:1,甚至有可能更高。由此可见,八里桥之战体现了清军和西方列强之间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

八里桥之战失败的原因

1、将帅失和

八里桥之战主将是僧格林沁和胜保,僧格林沁为主帅,指挥蒙古马队正面突击; 胜保为副帅,主要负责指挥两翼包抄。但两位将帅在战斗过程中并没有精诚团结,反而互相较劲,在战斗后又诋毁对方美化自己。

2、战术失误

咸丰帝制定的“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战术,在英法联军来复枪和重炮的轰击下宣告破产。咸丰帝并没有意识到用骑兵在广阔平原上冲击装备新式枪炮的敌军是一种自杀行为,骑兵的速度无论如何比不上子弹的速度。

更严重的是,一旦骑兵溃败,马匹受惊,奔回本阵,后方的清军步兵部队面对马匹的冲击根本没有抵挡能力,直接导致步兵阵型大乱,最终清军全线溃退至八里桥,并在立足未稳时与英法联军决战失利,因此,这一战术失误是导致八里桥之战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3、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落后

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所使用的武器仍是以传统的刀矛冷兵器为主,辅之以火炮火枪等火器。即使是火器,绝大部分仍处在明末清初的水平,如英法联军缴获的清军火炮,“青铜做的,长达3.51米,重达7220公斤,这些大炮被称为‘无敌大将军’炮”;“尤其那些铁炮,外观破旧,不带瞄准器,甚至没法调节射击距离”。

“无敌大将军炮”是清朝康熙年间研制的一种子母炮,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炮面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不断发展的西方新式武器(后膛开花炮和来复枪)已经落伍。

至于传统冷兵器面对西方新式武器更是毫无还手之力,法军曾讽刺清军“仍那么幼稚使用弓箭作战,弓箭怎么抵挡了卡宾枪和刺刀,500米内射不到人家那里,人家却一下能射穿他们的胸膛。中国兵没有刺刀,只有长矛、梭镖、戟和各种大刀、短刀、长刀或双手拔刀等”,可见清军武器装备之落后。

除了武器装备落后外,清军在军队训练上也出现很大问题。即使拥有很少数量且落伍的火器,清军也没有发挥出这些武器应有的作用。法军军官马蒂埃记载,“清军的炮兵是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时释放的战俘,这些战俘重新编入僧王的部队。清军发射的炮弹从我们头顶飕飕飘过,虽然炮火凶猛,却无杀伤力”;法军军官瓦兰・保罗记载,“清军的铁炮,因为没有调整好方向,总是从我们头顶上飞过”,以上两处记载可以窥见清军在平时训练中的废弛状态。

八里桥之战的影响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清军在八里桥的失败不仅导致了八里桥和通州的失守,更重要的是将保卫北京的最后一支精锐力量基本击溃。直接导致北京城的防守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北京城门户大开。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之战结束二十三天后(1860年10月13日)顺利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所以说,八里桥之战加快了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进程。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是在清政府和英法谈判破裂的背景下爆发的,英法既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清政府也没有遵守国际惯例,擅自逮捕英国参赞巴夏礼,导致双方再度开战。清军的失败,导致北京沦陷,圆明园被毁,《北京条约》签订。清军八里桥之战的失败,犹如一针猛药刺激了清政府。八里桥之战结束后不久,洋务运动逐渐兴起,西方近代军事体系开始在中国发挥作用。

0 阅读:2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