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前,中国平安升级了家庭医生服务品牌“平安家医”,发布了发布 11312 一站式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并推出“健康主动管、慢病能管好、疾病管全程”用户服务承诺。
这里,我不想讨论这些宏观的概念,而是想从一张小小会员卡的升级换代,来聊聊“平安家医”服务从“做加法”到“做减法”的进化。
一张会员卡的进化今次平安家医体系的升级,如果要具化,从产品“一叶知秋”,那么这款售价 1999 元可以绑定 3 人的家庭版付费会员卡,无疑是最佳切入。
这张升级版的会员卡有哪些权益?以下是权益清单。红框是相比老款,新增加的权益品类。
这新增加的权益,可以分为两类:❶ 与现实世界连接的权益;❷ 高频权益。
而这,恰恰代表了今次升级的两个重要方向。
根据此次发布会公布的信息,所谓“11312”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即
1个专业的、拥有北大医疗国际医院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双重认证的家庭医生团队;
1个由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指导、澳大利亚医学会RACGP认证的5A标准服务路径;
3套针对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疾病人群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
12项稀缺医疗资源。
如果是 1+1,代表的是对平安家医传统在线医生服务资质和服务的界定,那么 3 代表的就是各类高频需求人群的服务,而 12 则是以类似就医协助、陪诊等稀缺资源。
加法与减法自“平安好医生APP”开始,平安健康就一直在探索一条线上家庭医生之路。
中国用户需不需要线上家庭医生?
这是一个久经讨论而没定论的问题。
我知道,有一批人,对平安家医这样的线上问诊服务是非常喜欢的。比如许多现代职场人,请半天假去医院看病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这样的前提下,不用出门 24 小时可以在线问诊的家庭医生就太棒了,问诊下吃点药能解决的小病通过平安的健康物流网络配送药物即可,真麻烦的病,才需要去医院。事实上,平安家医衍生出来的“企业医务室”服务,也正是应对这样层面的企业需求。
但是,这样的现代职场人,这样认清自我需求的现代职场人还是太少。
这其实正是线上家庭医生最大的挑战所在——这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是一个改变用户心智,要用户去接受一个全新看病方式的过程——尤其是在没有体验过各种好处之前就要付费购买,其推进的缓慢,可想而知。
毕竟,哪怕是医保体系下免费的家庭医生,其实这些年的推进,也很难说是在高速路上。
相比之下,今次平安家医尊享版下新增的陪诊、门诊就医协助,都属于“做减法”的服务。
中国看病难不难?如果相比发达国家看个小病都要排队几个月,我们看病不算难。
但中国的看病难,主要特色是体现在“排队三小时,看病十分钟”的服务层面,挂号要挂到好的医生,同时能够穿梭在不同科室完成检查挂号等,尤其是对中老年病患,相当困难。
此前 21 世纪财经发布的《2024 中国居民家庭医生需求 调研及发展报告》中,受访者就提及了大量关于转诊的需求。
除此以外,报告还指出:
本次调研群体中有 43.49% 希望家庭医生能够为老人提供协助挂号或陪诊服务。
门诊就医协助,陪诊,显然就是针对这些困难做“减法”的。
对此,此次升级版的平安家医有一个重要的提法——疾病全程管理:
针对疾病人群,通过完善的疾病全程管理,包括院前 提供 7*24 小时秒级问诊,精准推荐名医名院,协助预约挂号;院中提供省心省 时的"就医宝典",专人全程陪诊陪护;院后定制"康复指南"并随访复诊,实现院 前精准就医,院中高效治疗,院后安心康复。
当下中国看病的麻烦在何处,有陪诊和门诊就医协助能够得到哪些提升,这些是在医院看过病体会过这种麻烦的人,很容易就能估计到,其接受程度,自然也会高许多。
别的不说,你只要留意下国内的中端信用卡(年费至少一两千的那种),不约而同就会将类似的就医绿通服务作为核心权益去宣传,就知道这类“减法”类服务,对用户的吸引力有多大。
低频与高频如果说陪诊、门诊就医协助代表了“减法类”服务,那么类似 21 天训练营和慢病管理之类,则是代表了“高频”服务的强化。
如果我们将医疗类服务根据频率和需求程度来划分,那么在线家庭医生,属于一种低频+弱需求的服务类型。如果没有健康问题,你不太会需要家庭医生问诊,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可能几年都没去过一次医院。也因为这样的体验,很多人也不觉得有家庭医生随时可以问诊是多重要的需求。
刚刚说过的陪诊和门诊就医协助,则是低频+强需求的代表。虽然真要用到陪诊和门诊就医协助了,往往都属于比较严重的病情了,同样概率来说也是低频需求,但不可否认在中国当下好医生挂号之难以及优秀三甲医院看病之难和之烦,都决定了这类需求,很旺盛。
至于类似慢病管理,则是高频+弱需求的代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一个又一个的慢性病,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上年纪之后的通病。
对于这些慢性病,虽然许多人不那么在意,但至少也会根据医生的祝福,吃点糖尿病药物或者高血压药物。这意味着对于慢性病的管理,虽然不能说是多强的医疗需求,但是当病患购买类似平安家庭医生尊享卡时,他就 100%确定自己能用上这些慢性病管理服务,而不像在线问诊只是有可能用上。这样高频的需求保底,可以确保慢性病用户在购买平安家医服务之前,就对服务有真正的预期,能觉得“物有所值”。
同样的道理,此次升级中的体检相关服务也是如此。
针对亚健康人群通过自动化健康档案与体检报告秒级 解读,家医为其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实现应检才检、应治早治。
现代都市白领,无论是单位福利还是个人习惯,许多都有每年体检的习惯。那么依托体检时间的健康档案和专家跟进的体检报告解读并制定方案,就成为每年至少用一次,哪怕不算高频但也保底不落空的服务,同样也对平安家医服务的使用频率做了保障。
提升对家庭医生服务的使用频率预期,才能真正提升用户的需求。此次新增的慢病等相关权益,显然也是立足于此。
价格的锚定平安家医服务,怎么卖?
这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毕竟每年每人大几百的年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此前,通过平安寿险相关类保险的交叉营销,的确为平安家医带来了一个基本盘。但小鸟终究要脱离庇护展翅飞翔,如果不能通过销售,真正获得愿意为此付钱的用户,这项服务的商业价值,终究存疑。
平安家医服务贵不贵?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锚定的对象。
毫无疑问,在早年只有纯线上问诊服务时,平安家医贵不贵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当我们面对一个从未出现过的新生事物,一年线上问诊到底值多少钱,大家很难给出一个结论。
但有了今次新增加的权益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餐饮行业,有一个词叫“硬菜”,大意是指一些价值较高且不是常吃到的菜肴,一般有贵客以示对客人重视的菜肴。这些菜往往一看就价值不菲,可以让吃饭者对整桌菜肴的身价心中有数。
毫无疑问,今次平安家医服务体系的升级,新增的那几个,都是硬菜,都是要价格锚定可以参考的。
就说门诊就医协助,这东西信用卡搞了很多年了,有这样服务的信用卡一年年费是多少钱,随便一搜就心中有数。
至于说陪诊,好的陪诊一次多少钱,很多新闻也有报道。
有这些家医服务的“硬菜”之后,平安家医的年费就有了锚定对象,其性价比就更容易判断了。如果不想付昂贵的信用卡年费只为了绿通,如果不希望需要的时候去找未必靠谱还价格不便宜的民间陪诊员,那么平安家医的服务,的确就成为可以比价考虑的对象了。
健康,是一连串事件汇聚的结果。
我很认同本次平安家医升级中的服务承诺:健康主动管、慢病能管好、疾病管全程。
这无疑囊括了健康的全部环节。而这种全流程的把控,也正是今次“平安家医”服务升级的意义所在——不再拘泥于发端于线上的路径,而是真正从普通人健康的需求,去打造一个尽可能闭环的家医服务。
所有的医疗服务,终究是以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为最终目标。此次“平安家医”的升级方向,显然也不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