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镀镍材料国产化进程“提速”

彬彬评商业 2025-03-17 16:12:49

32/40/46/60等系列大圆柱电池的加速应用下,带动圆柱电池产业链迎来又一个春天。

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151.2GWh,同比增长24%,预计2025年-2030年出货量将保持增长。得益于此,市场对圆柱电池材料、设备等细分产品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提高。

但与机遇同在的是,随着圆柱电池尺寸的加大、性能的提升,行业对圆柱电池材料和设备的要求也持续加强。

比如在材料端,正极材料朝着高镍材料、锰基材料升级;负极材料加速朝硅基负极转换;电解液及隔膜也在进行产品迭代;此外圆柱电池封装壳体材料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

电池壳工艺升级方向确定

据悉,圆柱电池传统封装材料包括钢壳和铝壳。钢壳安全性高、化学性质稳定、密封性好,但重量较大;铝壳重量轻、可塑性强,但是强度较低,极端情况下容易发生电解液泄露问题。目前来看,市场采用钢壳作为圆柱电池封装的企业较多。

但传统钢壳采用后镀镍工艺,即将冷轧钢板冲制成钢壳后再进行滚镀。这种工艺容易导致电镀层的龟裂,且加工性能较差,耐腐蚀性差。因此当前市场将传统钢壳主要应用于低端锂电池及储能市场,而伴随锂电市场对产品性能及安全性要求的变化,对电池壳体轻量化、低成本、抗压性要求进一步提升,倒逼电池壳体企业进行工艺升级。

在此趋势下,预镀镍钢壳逐渐成为圆柱电池的首要选择。资料显示,预镀镍工艺,即在基材表面先镀上镍层,再经过高温回火形成稳定、均匀的镍铁合金层。这种工艺能极大提升钢带的性能,耐腐蚀性、加工性、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弥补了传统钢壳的缺点。

不仅如此,相比于铝壳,预镀镍钢壳成本更低、且强度更高,与大圆柱电池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行业预计,在特斯拉、宝马以及国内电池等企业的引领下,大圆柱电池将加速量产,预镀镍钢壳需求会持续攀升,或成为下一代电池壳材料升级方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预镀镍工艺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预镀镍钢壳生产商主要集中在海外,比如日本新日铁、东洋钢板、Tata Steel、TCC Steel等企业。国内掌握预镀镍工艺的企业极少,大多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因此,为保持中国大圆柱电池产业持续领先的地位,加快预镀镍工艺的国产化刻不容缓。

威金迈助力预镀镍加速国产

据观察,在预镀镍工艺环节,国内已经有部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并逐步释放产能,其中江苏威金迈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具备年产6万吨镀镍带钢生产线,产品性能优异,与海外主流企业不相上下。

资料显示,威金迈是一家集板带产品功能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材料科技企业,主要解决关键核心材料的卡脖子问题,通过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对原料化学成分进行个性化定制,实现对炼钢、热轧、冷轧、电镀和合金化等洁净钢生产工艺、尺寸公差和材料性能的精准控制。

在工艺方面,据威金迈产品开发总监王伯龙介绍,预镀镍工艺流程复杂,包括脱脂清洗、电解、连续合金化退火、连续立式镀镍、平整、分条和使用等,每个环节需要高精度和先进的设备作为支撑,对此公司始终与国内一流设备供应商合作。

预镀镍工艺流程

比如在电镀工艺环节,威金迈采用一流的镍层电镀工艺,目前已拥有自主研发核心工艺技术,其中电镀镍产线速度最高可达120mpm,比现有常规产线高2倍以上,具有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优势。

在生产方面,威金迈可根据客户用途和使用要求,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工艺产线以标准化作业为导向,生产高度自动化、质量稳定,可持续大批量生产,交货时间短,成本极具竞争优势。

产品质量方面,测试后,威金迈预镀镍工艺夹杂物控制水平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无明显差异;在大量的盐雾试验及用户的试用结果分析中,威金迈产品20小时仍然完好,日本产品17小时后开始出现锈点,相比日本同类产品,公司产品耐久性和可靠性更高。

产能方面,除了现有的6万吨镀镍带钢生产线,威金迈新增投资20亿元,筹建年产30万吨新能源电池壳高端材料智能工厂项目。据悉,该项目占地面积 236 亩,建设厂房及办公楼约18.5万平方米,配置有高速连续立式电镀镍机组、合金化连续退火机组、轧平机组、重卷 - 纵剪综合机组,以及相配套的供配电、公辅系统等。2025年中期威金迈将具备年产21万吨预镀镍钢带生产能力。

威金迈镀镍带钢技术参数

综合来看,威金迈产能与技术实力均走在行业前端,为预镀镍材料的国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大圆柱电池商业化的进程中,威金迈将持续赋能,率先赢下市场。

0 阅读:16
彬彬评商业

彬彬评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