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小双评历史 2023-07-15 07:00:01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由留基伯创立,德谟克利特系统化的原子论哲学是古代自然哲学的一个独特形态,重新探讨和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认识论思想,对于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审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原子论哲学的基本概念是"原子"。"原子"的本来涵义是指"不可分割"的东西。德谟克利特说的原子是指最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元素。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用"原子"一词来表示他们学说的基本概念不是偶然的。这与为要解决埃利亚学派的芝诺所揭露的、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所未能解决的矛盾有关,即无限分割和不可分割的矛盾有关。

在芝诺的逻辑思维面前,古代唯物主义的感性思维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无限分割的结果等于零。原子论既要坚持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又要解决这一难题,就明确了有"不可分的物体"存在,这个物体就叫"原子"。

"原子"为什么是"不可分者"的呢?留基伯认为原子因"太小"而不可分,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了最富哲学意义的原因这就是"原子没有部分"。

就原子论体系来说,物体之所以可分,是因为有部分,有空隙;如要没有部分和空隙,当然是不可分的。

在可分不可分的问题上,原子与虚空有着内在的联系。既然原子没有部分而不可分,那么它就是"充实"的,中间没有空隙,这样,原子的"充实"就与"虚空"对立起来。因此,原子就是"充实"。从这一前提出发,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不是组合物,而是单一物。

原子既然不是复合物,没有部分。不可再分,那么每个原子的内部就是不变的、不动的.因为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部分之间的分解与组合;所谓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无非就是位置移动.原子内部没有空隙,就没有可以进行位移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

"原子"与巴门尼德的永恒不变的"一"有着类似之处,只不过原子不是唯一的"一"而是无限的"一"。

原子论坚持的是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原子"即使作为单量的"个体",也不是抽象的、形式的、主观精神性的,而是具体的、物体的、客观物质性的。

"原子"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即它有大小、形状和重量,只是这些大小、形状是固定不变的。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有大小之别,然而即使是大原子。我们的感官也不能感知。原子之所以不可感,并不因为它是"理念",而是因为原子太小.我们感觉不到。

这些不可感的原子却可以组合成一切可感的物体。

作为"个体"的原子,其内部不变不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本质的存在。

原子作为整体则是能动的,在"虚空"中朝各个方向移动。

原子通过在"虚空"中的之动而滋生万物,由本质转化为现象。如果没有"虚空",原子论虽然承认原子有无限之"多"。

但实质上也还是巴门尼德的"一",或者就要象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那样找出一个"爱"与"争"戒"努斯"类似精神性的东西作为这些原子相互冲击、碰撞、联结的动力,以说明变动不居的世界。

这样看起来,同不可分的"原子"相比,"虚空"也许是原子论哲学中更有新意的概念。在德谟克利特之前,几乎各派哲学都否认"虚空"的存在。埃利亚学派和米利都学派在许多哲学问题上相对立,但在不承认有"虚空"上却是一致的。

埃利亚学派认为虚空是"无",是不可思议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到"虚空"一词,只是指"空气"。恩培多克勒说明物体内部有元素结构的"孔道",但否认自然中有虚空。

德谟克利特说虚空是"非存在",但并不是"无",只是指它稀空、不充实,也是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而且是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要素。德谟克利特把"虚空"和原子并列,一起提到宇宙的本原的高度,是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思想。

德谟克利特提出"虚空",并强调"虚空"在原子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可能是受到埃利亚学派,特别是麦里梭的反面启发。麦里梭认为,"存在"是充实的,因它没有"虚空",所以不能运动;既然没有虚空,也就没有可以运动的空间。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了相反的论证,认为"虚空"就其作为运动发生的场所的意义而言,乃是运动的条件,是类似"空间"的东西。原子论者引入"虚空"的概念,一方面将空间和物质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必然联系。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条件,这是容易理解的;但"虚空"是否就是原子运动的原因?原子既然是物质化、多元化的巴门尼德的"一",其本身是不动的。那末原子从不动到动,似乎有个动力问题。

但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并不象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那样,需要设想一种力量去推动原子开始运动。

因为在他们看来,原子事实上是与虚空结合在一起的,原子既是"一",又是"多";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因而必定与虚空相结合,这样原子在虚空中就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外力的推动,也就是说,单个的原子是不变不动的,即原子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但原子之间的位置置换,却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

因此,就原子整体而言,运动来自原子与虚空的结合体本身,是"自动的";就个别原子而言,运动又是"被动的",来自别的原子。

原子在虚空中才能运动,原子之间互相推动,形成一种"旋涡"运动,其运动的原因是虚空和别的原子的存在,即众多的原子组合起来的可感事物是有"空隙"的,因而可以分化和组合,这就形成运动。

当然,对于原子如何从不动到动的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德谟克利特只是肯定了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必然性,但虚空只是原子运动的外部必要条件。并不能说明运动本身。

如果原子自身没有内在的运动源泉,在虚空中的原子既可以是运动的状态也可以是静止的状态。因此,德谟克利特的运动观,还缺乏真正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他不想到物质之外去找动因,也未能在物质原子中真正说明动因。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原子与虚空构成全部自然也必然地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德谟克利特引入"必然性"范畴,说明原子运动和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都有规律性。

他所说的"必然性",从狭义上说,是指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生成宇宙万物的法则,特别是原子漩涡运动法则;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探求因果关系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因此,他的一系列自然科学著作,都题名为关于某类自然现象的"原因"。

"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句名言表达了他一生的人生追求。探求因果必然性,贯穿在他用原子论对自然界的全部说明中,从而增强了他的自然哲学体系的科学意义。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运动的必然性观点,说明了人类所处的世界的生成变化和宇宙演化的总貌。他认为,各种形状的无数个体的自由原子在广阔无垠的虚空中运动,起初向不同方向凌乱地碰撞、聚集、分离,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一种漩涡运动。

在漩涡运动中,有两条具有必然性的物理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一是同类相聚,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他举例说,动物中鸽和鸽、鹤和鹤在一起;在筛子的旋转中,豆和豆、麦和麦在一起;在波浪的运动中,卵石和卵石、圆石和圆石在一起;在它们中间似乎有一种吸引力。

原子运动也是这样。由于漩涡运动的分离和聚集作用,形状大小相同的原子就结合起来,形成火、土、水、气等元素,元素进而结合成万物。

二是在漩涡运动中,造成轻重有别的运动方向。小而轻的原子及结合物运动速度较快,飞向漩涡的外层边缘;大而重的原子及结合物运动速度较慢,落向漩涡的中心。

德谟克利特运用这种漩涡运动法则,以丰富的科学想象力,描绘了人类所处的整个天体系统是物质原子自身运动的必然产物,无需神的第一推动力。

德谟克利特关于漩涡运动的宇宙演化学说,虽然还只是一种素朴的假说,但比早先的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宇宙形成论,增添了不少科学内容,因而在科学认识史上很有意义。

0 阅读:15

小双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