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美国杀器“钻地弹”,一听这名字,简直让人头皮发麻。别管你躲得多深、多隐蔽,它都能直钻地下,能钻进地下30米深再爆炸,轻松把那些号称铜墙铁壁的地下工事给掀个底朝天。
各国也是提防得紧,不是加厚防护层,就是想办法改进地下设施防御措施,总之对付这钻地弹,那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谁能想到,这么一个让各国头疼的超级武器,却在中国的一位25岁小伙子手上栽了跟头?这事儿一传开,简直是“龙争虎斗”的最佳注脚。
这个小伙子名叫吴飚,刚毕业几年就独立承担了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科研项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愣是把美国的钻地弹给挡住了。你问他怎么做到的?
钻地弹,地下工事的克星先说说这钻地弹是怎么个邪乎法儿。现代战争可不比冷兵器时代,你藏在城墙后面,掩护得再严实也没用,这玩意儿直接给你来个“深入敌后”,别管你地下多少米,它一头扎下去,混凝土也好、花岗岩也罢,全都不在话下。
光是它的名字听着就让人紧张,啥叫“钻地”?就是它能在空中加速后,靠着巨大的动能和坚硬的弹头,狠狠扎进地下,然后再精准爆破,把藏在地底的各种设施毁个稀巴烂。
这钻地弹不仅速度快、爆破力强,连美国自己都不太愿意透露太多细节。你想想,2002年美军就在海湾战争中大展拳脚,几枚GBU-28钻地弹就把伊拉克巴格达的防空洞炸得天翻地覆。
要说这防空洞可是伊拉克的顶级设施,按理说防护做得相当到位,可在钻地弹面前,也不过是个“纸老虎”,直接被撕了个大口子。这场面,让全世界都为之一震:这东西,简直无解!
但钻地弹也不是没有它的“死穴”。
说白了,它的破坏力再大,也是靠那股动能冲劲儿和硬弹头。你要是能在防护上做文章,搞出点足够强韧、足够厚实的材料,偏偏不让它“钻”,那它再厉害,也得歇菜。
吴飚,一个25岁小伙的大胆挑战那么,吴飚这个25岁的小伙子又是怎么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呢?事情要从他刚进研究所那会儿说起。1996年,吴飚刚刚从工程兵学院毕业,年轻气盛,正想着要在科研领域干出一番大事业。碰巧,那时候他接到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研究如何对抗钻地弹的威胁。
刚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吴飚心里也有些忐忑,毕竟钻地弹这么“凶狠”的东西,世界上多少顶尖的防护专家都对它无计可施,难道他一个年轻小伙子就能搞定?
可吴飚偏不信邪,抱着“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的信念,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开始了他漫长的科研攻关之旅。
实验室的日子是枯燥的,每天重复着配方计算、材料调试和各种实验测试。有一次,为了检测新研制出的混凝土靶板能否抵御钻地弹的侵袭,吴飚和他的团队整整熬了几个通宵,在实验室反复模拟钻地弹的打击条件。
他们一点点调整配方,试图找到一个既坚固又具备足够韧性的材料组合。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混凝土不就是水泥加石子沙子搅拌在一起吗?还能有什么大学问?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
普通的混凝土遇到钻地弹,那就像豆腐遇到刀子,根本抵挡不住钻地弹那惊人的动能,瞬间就会被切开。吴飚就是看准了这个问题,他明白,要想防住钻地弹,必须研制出一种全新的高强度混凝土。
在试验过程中,温度成了一个极大的影响因素。因为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往往会受温度波动的影响,尤其是在夜间温度变化剧烈的情况下,材料的表现往往会不太稳定。
为了确保每一次实验的材料性能达到最佳,吴飚干脆挑了个深夜,温度相对稳定的时候进行实验。他一次次重复工序,调整配方,慢慢摸索出了一种强度极高的混凝土。
三个月后,实验终于见到了曙光。这种高强度混凝土靶板的抗击打能力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当实验人员将一枚钻地弹模拟装置打在靶板上时,弹头竟然只是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点,根本没有穿透靶板。
就像吴飚自己形容的那样,“打上去像是打在钢板上一样”,钻地弹被狠狠弹飞了出去。
多国束手无策,中国破解之道在防护领域,各国都在想尽办法对抗钻地弹的威胁。以色列、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曾在公开场合展示过他们的钻地弹研发成果,像以色列的Rocks导弹,俄罗斯的KAB-1500Kr炸弹,无一不是“地下杀器”。
这些钻地武器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摧毁地下掩体和防空洞,甚至连核武器存放地也在它们的打击范围之内。
而中国的防护工程建设,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相对较低,面对这些新型钻地弹的威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钻地弹的爆破力作用下,地下工事的抗力如果不够,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中国的国防科研人员并没有坐以待毙。在吴飚的科研团队带领下,防护工程逐步升级。他们研制的新型遮弹层不仅具有极高的抗侵彻能力,还能有效削弱冲击波的传导。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新材料的防护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彻底破解了钻地弹的“神话”。
吴飚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次失败和坚持的结果。正因为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对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说“不”,才最终研制出了这种强度惊人的防护材料。
这种材料不仅用于防御钻地弹,还广泛应用于国防工程建设中。像某些重点军事设施,包括导弹发射井和地下指挥所,都采用了这类新型高强度混凝土作为主要的防护层。这一技术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防护工程的整体水平,也让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科技力量刮目相看。
结语吴飚和他的科研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面对再强大的武器威胁,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总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曾经不可一世的钻地弹,如今在他们的技术面前,也不得不“低头”。
参考资料:
钻地弹:在“纠结”中继续发展 人民网 2023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