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中午,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中国台湾,摆了5桌酒席,宴请35位供应链大佬。
据媒体报道,这顿饭相当接地气。
菜品有诸如虾仁炒蛋、麻辣臭豆腐、白斩鸡、皮蛋地瓜叶等,再加上每桌2瓶威士忌,平均每桌耗资约新台币5300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182元。
黄仁勋
近期,随着黄仁勋的中国之行,“黄仁勋”、“英伟达”这几个字高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成为热议的焦点。
有人说,英伟达已经成为21世纪最大的财富故事。
进入21世纪,10年代属于乔布斯,20年代属于马斯克,未来属于黄仁勋!
那么,黄仁勋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传奇人生又是如何铺展的呢?
关于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2024年年底问世的中文传记《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之中——
这是一本甚至英文版还没出版的书,可见中国是英伟达最大的市场。
黄仁勋与苏姿丰
01黄仁勋,祖籍浙江丽水,1963年出生在中国台湾。
他的父亲黄兴泰是一名化学工程师,母亲罗蔡秀则是出身台南大姓罗家的千金。
与此同时,黄仁勋还跟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现任CEO——苏姿丰是远房表亲。
这样的出身背景,为黄仁勋一开始就注入了“逆袭基因”!
黄仁勋5岁时,父亲黄兴泰在泰国的一家炼油厂找到工作,携眷搬往曼谷。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兴泰赴美培训,他对纽约的发展感到震惊,由此产生了一个念头:
举家迁往美国。
黄仁勋10岁时,就被父亲提前送去美国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这里问题学生云集,个头矮小的黄仁勋,不幸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而在他转学来之前,班里一个叫贝斯的男孩子,也饱受欺凌。
这两个同病相怜的孩子,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然而,不同于贝斯的忍气吞声,黄仁勋面对欺凌,每次都毫不畏惧、勇敢回击!
不仅如此,他还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学业成绩更是出类拔萃,还因此在学校集会上荣获了一枚银币。
这让贝斯深感敬佩,那时他就深信:
“黄仁勋必将成就一番伟业!”
一年后,黄仁勋的父亲在美国找到了工作,便把儿子带离肯塔基州,前往俄勒冈州。
从此,黄仁勋与贝斯天各一方,直到44年后才得以重逢。
在此期间,贝斯成了养老院的一名管理员,而黄仁勋则跻身全球富豪之列。
02高中时期,黄仁勋以超乎常人的才智,跳了一级。
年仅16岁的他,就考上俄勒冈州立大学,攻读电气工程专业。
在这所大学,黄仁勋学会了电路设计,喜欢上了计算机科学,还邂逅了未来的妻子——洛丽·米尔斯。
当时,电气工程专业有250名学生,其中仅有3名女生。
而洛丽是3名女生中最漂亮的,男同学们为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黄仁勋作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自知在外貌上没有优势。
他坦言:
“我看起来就像个12岁的孩子。”
然而,黄仁勋没有退缩,他决定扬长避短:
“我试图给洛丽留下深刻印象。当然,不是靠外貌,而是靠我出色完成作业的能力。”
于是,出现了下面这一滑稽的一幕——
黄仁勋跟洛丽搭讪,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
“你想看看我的作业吗?”
从这之后,黄仁勋每个周末都会打电话给洛丽,缠着她一起做作业。
在他的死缠烂打之下,洛丽终于答应了。
没想到,两人一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六个月后,黄仁勋邀请洛丽进行了一次正式的约会。
洛丽点头应允,自此之后两人形影不离。
03黄仁勋20岁那年,就向洛丽求婚了。
当时,他鼓足勇气承诺道:
“我会在30岁的时候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成为CEO!”
一年后,洛丽成了他的妻子。
两人属于早婚:
黄仁勋才21岁,洛丽22岁且尚未毕业。
1984年,黄仁勋于俄勒冈州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学位,在被誉为“世界微芯片之都”的硅谷找到工作,担任芯片设计师。
之后,他一边上班,一边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起初,洛丽的薪水甚至比黄仁勋还要高。
夫妻俩埋头工作,没几年就成了有车有房一族。
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了一双儿女——
1990年,他的儿子黄胜斌出生;
1991年,女儿黄敏珊也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时,洛丽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不得不辞去了她的工作。
几十年后,黄仁勋回想妻子为了家庭牺牲了事业,脸上仍会露出愧疚的神色。
他更加铭记于心的是,在仅有6个月积蓄的情况下,他请求妻子同意自己辞职去创业,妻子毫不犹豫地鼓励他去尝试。
对此,黄仁勋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激:
“她一直都很相信我。”
04敢做梦,善思考,能实现。
如果把上面黄仁勋追妻的故事,换成他创办和塑造英伟达的故事,也一样成立。
1993年,30岁的黄仁勋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工程师,创办了英伟达公司。
这不仅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也是对妻子当年承诺的兑现。
英伟达初创时,是一家为电脑和游戏机生产显卡的芯片设计公司,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
第一款芯片失败了,第二款也失败了,第三款差点也失败了。
当时,黄仁勋的母亲劝儿子:
“放弃创业,回去为大公司效力!”
然而,黄仁勋绝不轻言放弃。
1997年,就在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的时候,英伟达推出的NV3成功逆袭!
黄仁勋如释重负,他深刻体会到:
“绝望才是成功之母,灵感不是。”
此后,黄仁勋带领团队持续创新。
1999年,英伟达推出了其划时代产品——Geforce256。
英伟达将这种显卡产品仿效CPU的称呼,第一次命名为GPU(Graphic Process Unit,图形处理器)。
划时代产品推出后没几年,黄仁勋着手改写行业规则,并提出令对手胆寒的“黄氏定律”:
GPU芯片的性能,即计算量或计算能力,也即现在所称的算力,每6个月提升一倍!迭代,迭代,再迭代!执行,执行,再执行!
这是比摩尔定律快三倍的速度,足以击垮任何对手。
在这场死亡竞赛中,黄仁勋把竞争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80家竞争对手灰飞烟灭,最大的对手3dfx还被自己收购,另一家对手ATI公司则被劲敌AMD公司收入囊中。
除了算力自虐,黄仁勋还建立起前瞻洞察——
2003年,为了赋予GPU可被编程的能力,英伟达秘密启动了名为CUDA的软件平台项目。
为此,英伟达每年投入5亿美元,而当时其年营收不到30亿美元。
2006年,CUDA问世,成为“科学向前发展的最佳解法”,其庞大的并行运算能力,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成为搭建超级计算机的首选。
2010年起,英伟达开始在芯片的硬件层面布局人工智能。
2023年ChatGPT 3.5横空出世,随着AI时代来临,英伟达的长期布局得到了回报——
英伟达成为AI革命的核心引擎,黄仁勋也随之成为“AI教父”!
一位华尔街分析师形象地指出:
“AI领域正上演着一场激战,而英伟达则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军火供应商。”
05截至2024年11月,在人工智能概念的疯狂驱动下,英伟达市值到达了3.5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和微软,跃居全球最值钱公司之首。
黄仁勋的身价也随之突破了1000亿美元,英伟达2025财年人均净利润超过200万美元,这样的业绩也激励着员工持续以“光速”的方式工作。
在英伟达,员工们“努力工作”,长时间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而黄仁勋本人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一周6天。
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他每晚睡觉前会做100个俯卧撑。
如今,黄仁勋已经60岁出头、一头银发,他仍然保持着少年般的热忱,四处奔走访问,向年轻员工询问工作进展。
作为英伟达的首席执行官和公开代言人,他总是穿着深色牛仔裤、黑色衬衫和黑色皮夹克,令人想起史蒂夫·乔布斯。
无怪于有人说,进入21世纪,10年代属于乔布斯,20年代属于马斯克,未来属于黄仁勋!
参考书籍:《黄仁勋:英伟达之芯》——斯蒂芬·威特
一只爱游泳的鱼
不如乡下人的酒席价格,那菜可真够差
老男孩儿
说实话很接地气。都是有钱大佬 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走个形式而已[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