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作者/缪医生
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病症之一,多指上腹部疼痛,常见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导致胃脘痛的原因很多,既往论述胃脘痛治疗的文章也很多,但对于不同病因所致的胃脘痛,特别是寒邪犯胃引起的胃脘痛,论述较少。本文结合《伤寒论》及其他经典中医文献,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进行详细阐述,并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探讨其治疗经验。
一、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及脾胃虚弱等。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共同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若外感寒邪、风邪,或饮食寒凉,均可导致寒邪犯胃,使胃气不和,气机阻滞,从而引发胃脘痛。
1. 外感寒邪外感寒邪多因气候寒冷,或饮食生冷,寒邪侵袭胃脘,导致胃阳受损,脾胃失于温煦,气机阻滞,引发胃脘痛。寒邪凝滞,常伴有剧烈疼痛,遇温则减,得寒则甚。
《伤寒论》原文第96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此为痰饮。小半夏汤主之。”其中提到的“心下逆满”即为胃脘痛的一种表现,多由寒邪犯胃所致。
2. 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如忧思、恼怒等,均可导致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引发胃脘痛。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从而导致胃脘部疼痛。此类疼痛多伴有情志不畅,胸胁胀满。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忧愁思虑则伤脾。”情志内伤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也是胃脘痛的常见原因。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辛辣、生冷之品,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胃气不和,引发胃脘痛。饮食不节导致的胃脘痛,多伴有食后胀满,不思饮食,嗳气泛酸。
《黄帝内经·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不节是导致胃脘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4.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饮食不化,积滞内生,气机阻滞,也可引发胃脘痛。脾胃虚弱导致的胃脘痛,多为隐痛,喜按,食后加重。
《伤寒论》原文第148条:“夫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茵陈五苓散主之。”脾胃虚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也是胃脘痛的重要病因。
二、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理论,胃脘痛的辨证论治主要分为寒邪犯胃、肝气犯胃、食滞胃脘及脾胃虚弱四类。
1. 寒邪犯胃寒邪犯胃导致的胃脘痛,多为突然发作,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常伴有恶寒、肢冷、呕吐清水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 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代表方剂: 小半夏汤
案例分析:
患者李某,男,35岁,因寒冷天气外出后,突发胃脘痛,疼痛剧烈,伴有恶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沉紧。处方:小半夏汤,药用半夏10g,生姜10g,甘草6g。两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服药两剂后,胃脘痛显著减轻,恶寒消失,肢冷缓解。
2. 肝气犯胃肝气犯胃导致的胃脘痛,多为胁肋胀痛,情志不畅时加重,常伴有嗳气、呃逆、烦躁易怒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偏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代表方剂: 柴胡疏肝散
案例分析:
患者张某,女,28岁,因情志不畅,突发胃脘痛,胁肋胀痛,嗳气频繁,情志急躁,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处方:柴胡疏肝散,药用柴胡12g,白芍10g,枳实10g,陈皮10g,甘草6g,香附10g。两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服药两剂后,胃脘痛显著减轻,情志平稳,嗳气减少。
3. 食滞胃脘食滞胃脘导致的胃脘痛,多为饱胀不适,食后加重,常伴有嗳气酸腐,呕吐不消化食物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剂: 保和丸
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男,45岁,因暴饮暴食,突发胃脘痛,饱胀不适,嗳气酸腐,呕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滑。处方:保和丸,药用山楂10g,神曲10g,莱菔子10g,陈皮10g,连翘10g,茯苓10g,甘草6g。两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服药两剂后,胃脘痛显著减轻,嗳气酸腐消失,胃脘部饱胀感消失。
4.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导致的胃脘痛,多为隐痛,喜按,食后加重,常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剂: 四君子汤
案例分析:
患者刘某,女,50岁,因长期饮食不节,突发胃脘痛,隐痛绵绵,喜按,食后加重,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处方:四君子汤,药用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两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服药两剂后,胃脘痛显著减轻,神疲乏力缓解,面色好转。
— 完 —I 注: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