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西汉大墓是豆腐渣工程却千年未被盗,县政府一行动惊动省领导

瑞知道史 2024-08-06 01:06:28

1995年,湖南沅陵发现了规模堪比马王堆的西汉大墓,经探测,这大墓千年来未经盗掘考古价值巨大,但因为县政府的一项操作,这古墓险些面临灭顶之灾。经过考古挖掘后,古墓中出土文物超过1500件,县政府的又一行动,直接让考古队傻眼,直到惊动了省领导!

这座西汉大墓的现世有什么故事呢?墓中又有那些惊艳世界的发现呢?

民间有一句话:考古跟着盗墓走。说的是因为中国考古界在明定陵的考古失误后,秉承“不主动”原则,也就是说,考古人员即便发现了某处地下有古墓,但如果不是确定已遭到损毁或盗掘,一般都是先备案记录,而不是主动去发掘。因此,现代考古成果大多是跟在盗墓贼或包工头身后进行的“保护性挖掘”。而今天文章的主角,也是因为当地的一项工程而现世。

当年5月,沅陵县政府建设宿舍楼,选址正是城关镇西郊,这楼依沅水而建,可谓是选了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工程队在地势较高的“虎溪山”打桩,结果发现了不对劲。

原来,在平整了地块后,工程队接着开挖建筑基础沉井,结果在挖井的过程中挖出了白膏泥、木炭和木屑。有经验的工人马上意识到:看来这风水宝地,早就被人看中了。

原来,这白膏泥又叫瓷土,土质细腻,有很好的密封作用,古人常用来保护古墓,而木炭更是古人用来抑菌除湿的利器,这两种东西同时出现,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这土地下有古墓的存在。

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惊艳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墓主人正是用了巨量的白膏泥和木炭来保护古墓,才为世界保存了一具“千年不腐老太太”。

县政府的工程发现古墓了,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沅陵县博物馆在探明确实有大型古墓后,湖南省文保部门派出专家团队入驻,结果这一到现场,眼前的一幕令考古队大惊失色。

这一惊有喜有忧,喜的是,由于施工已将封土清除,稍加探测就能确定这地下确实有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大墓,大小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相当,这种大型汉墓无疑当属列侯级墓。此外,依据施工队介绍的封土规模等情况,这很可能是一座汉代大墓,而根据汉代“夫妻不同穴”的葬俗,专家又在附近探出了一座同样规模的大墓。

而且,经过现场探测,考古队惊喜地发现,这古墓并没有发现盗洞痕迹,这也就说明,湖南这文物大省,很可能又要为全国的考古事业添砖加瓦!

而忧的是,这两座大墓虽然没有被盗掘,但在这次宿舍楼施工过程中却险些遭受灭顶之灾。9个直径1米的建筑基础沉井,刚好打在墓圹之内,沉井有8米深,其中3个已打到了椁室盖板。幸运的是,沉井没有继续往下打,把椁室保存了下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这两座汉墓的保存状况堪忧,考古队经过层层报批,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化市文物处和沅陵县博物馆三家联合,可谓是强强联合。

而后的发现,的确令人振奋。首先就是这墓穴与一般汉墓不同,除了有墓道,还有阶梯和一、二两级台面。二级台阶下面,是大墓的核心部位——墓室。

墓室很大,长近10,宽7米多,深3米多;有一斜坡墓道,长37米,底宽在4.5-4.8米之间。

如此规模的古墓,考古价值必将震惊全国。

但挖着挖着,人们有发现了不对劲,这古墓虽然规模不小,用上了由大量的卵石和红色沙土组成的“反盗层”,而且,墓穴中有三层椁盖板,每一层9块,椁板巨大,每块至少在1吨以上。

但这古墓给人的感觉仍旧是“豆腐渣”工程。

原来,这墓中起到最重要密封作用的灰膏泥和白膏泥竟然明显分布不均,墓道内堆积有大量的膏泥,而最需要膏泥的墓室却分布较少,这样的结构,根本起不到密闭作用。

根据古墓线现场情况,专家们判断,虎溪山并没有青膏泥雨白膏泥出产,这些都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只可惜,墓主人虽然财大气准备好了“建材”,却遇上了不靠谱的“工程队”,这潦草施工,让墓主人不朽的愿望落空了。

而且,这工程队的豆腐渣施工带来的影响不仅如此,还造成了泡水坍塌,这墓主人躺在湿热拥挤的残破墓室内,一定会“问候”这不靠谱的工程队吧。

等到人们用“大揭顶”的方式让古墓全部暴露出来后,人们发现,墓主人的棺椁壁板累成一处,严重变形,其中的墓主人的尸骸当然也腐朽到不剩什么了。

不过,椁室内的“5个隔间”,还是给考古队带来不少惊喜。外藏椁主要是木俑、盾牌 ;头厢多放陶器及漆木器;南厢放兵器和水果;北厢放有大漆盆、竹简。

经过盘点,这座古墓总共出土各种器物1500余件(套),有陶器、漆木器、铜器、玉器、滑石器、丝织品、竹简等。

在这些随葬器物中,有两件(套)文物被考古队奉为珍宝。

其一是,一枚阴刻篆体墨玉印章。这枚印章为确认墓主身份提供了直接证据,上刻“吴阳”二字——经过查阅史料,专家认定,这墓主人正是第一代沅陵侯吴阳。

沅陵出现在史书上,可以追溯到秦朝,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明确记载了“沅陵”的存在。但沅陵真正有了明确发展脉络,却是在西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置“沅陵侯国”,“沅陵”从此有了地位,并得到发展。而第一代沅陵侯,正是吴阳。

吴阳的父亲是汉高祖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王之一——长沙王吴芮。吴芮有嫡庶五子,吴阳为庶子。其封侯一事在《汉书·吴芮传》中有记载:“至孝惠、高后时,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绝。”

吴阳在位25年,死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吴王死后沅陵侯国由其子吴福袭封,吴福死后由其子吴周袭封。吴周死后因无子,“沅陵侯国”被除,成为历史。

墓主人身份的确定,让人们更好地去探究这古墓的价值与意义。

而另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却是棺椁中的“烂竹屑”。

在一座古墓中,出土文字是考古队最看重的,这些文字的出现,不仅可以证实证伪或补充史料,还是人们探究古人治国、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烂竹屑”被清理修复后,正是一批珍贵的竹简!

这些竹简都是从吴阳棺材的头厢和北边厢中出土的,计1346枚(段),其中有字简为1290枚,有3万多字文字。

但经过对边厢进一步清理后,考古队更加怨恨当年的“工程队”——边箱中发现了许多木封泥匣,推测是竹简腐朽后留下的。这座大墓的墓室封填比较马虎,如果能认真一点,如果棺椁没有坍塌,当初随葬的竹简应该能保留下更多!

在残存的竹简上,专家们辨认除了很多罕见的内容,比如,其中部分竹简被判定为《计簿》(原称黄簿)为当时沅陵侯国向中央上计材料的副本,详细记载了西汉初年沅陵侯国的行政设置、吏员人数、户口人民、田亩赋税、兵甲船只、大型牲畜、经济林木等的数量及其增减情况和增减原因,还涉及道路交通、亭聚、往来长安的路线和水路里程等诸多方面。

而“阎昭”、“食方”等竹简,更是为人们提供了窥见古人生活的一个窗口。特别是其中的食方(就是现在大家说的“菜谱”),记录了西汉初年各种食材及加工的方法,填补了古籍中有关古代食物制作流程记载的空白,还让人们了解到湖南先人的饮食习惯等。

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意义非凡,甚至足以可以撑起一场“沅陵侯国文物大展”。

但就在考古队计划将文物运送到省城长沙时,沅陵县政府出面阻止,态度强硬,原因就是这是沅陵的文物,应该留在沅陵。

这批文物的归属和去留,一时闹得不开开胶,最后闹到湖南省政府,惊动了省领导。

听了汇报后,为了保护好文物,省领导指示:“因为沅陵县博物馆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技术力量,都不具备保护和处理这么一大批珍贵文物的条件和能力。速将发掘出土的文物运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但即便如此,沅陵仍旧不愿放手,最后经过了多次“协商”,这批文物才运到了长沙。

如今,沅陵大墓背后的秘密还在探索中,期待有更多发现,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而说到这批沅陵文物,您认为应该留在当地,还是交给省城保管呢?

图片来网络。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瑞知道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