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著作是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史诗,是我们认识和走进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的必经之路。已经经典化的《毛泽东文选》不仅国人在学习,外国人也在学习,汲取着光辉思想的指导作用和伟大价值。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定背景,毛主席著作不是简单的为写作而写作,他每篇文章都是循着时代脉搏而来,当大家摸不清、看不透的时候,他总是能用深邃的眼眸洞穿实事、深厚的文学素养通俗阐述,乃至后来有人说,毛主席的决定我们一时理解不了,但是我们 要坚决执行,他至少比我们往后看了50年,同样有一句话,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至少还要在黑暗里摸索更长时间。
现在读毛主席著作的人越来越多起来,可能有些人说一些著作已经过时,但是他们没有辩证的去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很多著作是特定历史时期成稿的,如果抛开历史背景,只看到毛主席“怎么说”,而不去探究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是不客观的。
毛主席的著作有天地浩气,有铮铮骨气,有劳苦大众的地气,有贯彻中外的哲学味,还有“男儿出乡关”的霸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胸怀,展示了毛主席雄视千古的无畏气魄、在他的一生当中,始终坦荡无私,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少年时代从韶山冲离开的时候,就已经展露出了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远大抱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落后挨打走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读毛主席的著作,应该就像他自己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学习毛主席的文章,我们要看到文章如何 形成,文章的指导作用又实现了什么,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毛主席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文章的首先是让人接受,是思想和指导的接受;其次是传播广泛,毛主席的文章在他生活的年代就走向了全世界,很多外国政要熟读著作,包括当前一些国家元首,拿出“红宝书”引经据典。
毛主席的很多诗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气磅礴的气势,胸怀宽广的气魄,洞察入微的细腻,真知灼见的敏锐,很多是没有人可以比得上的。包括号称文坛领袖的郭沫若,同样欣赏西游记表演这一件事在他那里就产生了局限性,而在毛主席看来,主流是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国人对毛主席的敬仰是发自肺腑的,记得小时候在课本上有毛主席像的地方如果有乱涂乱画,父母是要打人的,而且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会挂上毛主席的画像,这种情感是真实而朴素的。
读毛主席著作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今天的我们时常有一种感觉,很多东西老人家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说过,而不止于这些,我们这个时代在英明的领导下,很多建国时期的资产都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包括水利设施、工业骨架等等,为我们现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更看到,我们需要信仰,我们需要万众一心,为了这个国家的更加美好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