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继续讲述忻口会战战斗全史内容……
战前态势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郑太铁路上的重要关隘。它扼晋冀之咽喉,山险沟深,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下第九关”之称。其重要性,同隔山相对的井陉关相似、在于控制太行第五陉一“井陉”这条通道,但也有其独特性。滤沱河支流绵河从娘子关城西北流来,在关下穿过“井陉”东流至河北平原中部。“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娘子关依山靠河踞于“井陉”西口,这种形势使它成为“晋东门户”,对保障山西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1937年的娘子关。
阎锡山在山西当了多年的“土皇帝”,对于娘子关的重要性,当然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平型关战役之初,他就曾作出判断,“如果平汉路方面,能在保定以北挡住敌人,敌人光从大同方面进攻雁门关,尚易抵御。如果保定、石家庄不守,敌人必然进攻娘子关,从东北两方面包围山西”。阎还认为,日军对晋北方面是主攻,平汉路方面是助攻。但是,阎在晋北方面的兵力尚嫌不足,无力兼顾晋东方面,无力抽调相应的兵力驻守娘子关。平型关战役失利后、他将晋绥军以及中央军主力大部部署在以忻口为中心的阵地及其两翼,而在晋东部署的兵力则十分薄弱。此时,石家庄还未失守,阎把希望寄托于平汉路方面的守军。他认为:平汉路方面,中央军如能守住石家庄之线,日军就不能进人娘子关,即便石家庄失守,而在平汉路正面的军队能与日军保持接触,日军也不致威胁到山西的侧背。
然而,到1937年10月6日,正值阎锡山调兵遣将,部署忻口战役之际,日军第1军第14、第6、第20师团并列沿平汉路及其右侧展开,开始向石家庄进攻。平汉路方面的中国守军难以抵挡日军的猛烈攻势,节节败退。就在同一天,日军“华北方面军”指示第1军在进攻石家庄的同时,以一部兵力沿正太路向太原方向追击,用以策应第5师团的作战。可实际上,早在10月4日第1军下达攻击石家庄附近守军阵地命令的同时,就已作出部署,“第20师团攻击海沱河河畔之敌后,以有力的一部沿正太路向太原方向追击”。据此,日军第20师团决定以步兵第39旅团(欠步兵第78联队),配属独立机枪第4大队第1中队、迫击炮第3大队第1中队、骑兵1个小队、独立山炮兵第1联队第2大队(欠1个中队)、工兵第20联队第2中队(欠半部)、卫生队的三分之一,作为师团的右侧支队,沿正太路西进。
蒋介石眼看着石家庄快保不住了、娘子关处于日军直接威胁之下,他为了确保晋东,使晋北作战军无后顾之忧,决定将平汉路方面陕军冯钦哉部2个师和赵寿山部1个师以及第3军曾万钟部3个师,调到娘子关一带山地布防,随即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了通报。
正定沦陷之前,晋绥军仅以1个团(新编第10团)驻娘子关构筑工事。10月9日,当日军攻占正定、紧逼海沱河北岸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按照蒋介石意图,令冯钦哉率第27路军、第3军、第17师、第30师和第38军教导团向娘子关方面预定阵地转移,掩护第二战区的右侧。冯钦哉奉命后,于次日2时令所部在井陉南北一线布防:第17师赵寿山部布防于娘子关前的雪花山、荆蒲关迄曹泉之线;第3军曾万钟部布防于雪花山南的北障城、测鱼镇迄九龙关之线;第30师张金照部、第169师武士敏部及教导团布防于曹泉(不含)至唐家会之线;第42师柳彦彪部为预备队,由柳彦彪师长率第124旅置于磨河滩,第126旅置于北冶里附近。各部队当即遵令开始转进。
井陉附近的战斗当冯钦哉部向井陉附近转移之际,阎锡山于10日晚派新任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兹赴娘子关,统一指挥这一带的中国军队作战。11日正午、黄绍兹到达娘子关附近、了解到各部队的情形,他认为需要派遣掩护部队,当即命令第17师以一部到南河头警戒,第30师以一部在南陉、上庄之线向北警戒,第3军向井陉靠近,主力集结在大、小梁家。此时,日军离井陉尚有半天路程,这个布置不算太晚。但大多数部队正在行军途中,没有及时接到这个命令,因此成了一纸空文。
日军第20师团从9日傍晚起,以一部在田兴附近,以主力在王母村附近,开始渡河(海沱河)攻击,击退守军后,其主力向石家庄以南的高迁村追击,其右侧支队则沿正太铁路向太原方向追击,攻击矛头直指井陉。

黄绍兹
11日晚,日军右侧支队的左追击队(鲤登大佐指挥的步兵第77联队主力(欠第1大队)、迫击炮第3大队第1中队、山炮兵1个中队以及工兵1个小队)进入到井陉东侧地区,其他部队进入到凤山(井陉北方约4公里)附近。当时,井陉附近的守军为杨虎城的旧部第17师,防御还不完备。该师由石家庄向井陉转进途中,为回避日机轰炸,采取夜间行军。又因天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动非常迟缓,下午5时才抵达井陉东北附近布防。但日军不明虚实,不敢贸然进攻,仅派出小分队侦察井陉及其附近之情况、地形,准备次日实施攻击。
第17师趁此机会在井陉、雪花山、乏驴岭一带进行了部署:第51旅(辖第101、102团)充当左翼,以第102团扼守荆蒲山,以第101团扼守雪花山:第49旅充当右翼(辖第97、98团),布防于正太铁路两侧高地。这一带位于娘子关外围,没有既设防御工事,雪花山、乏驴岭又均为石山,构筑工事困难,只能用麻袋装土做成掩体,在拥有优势装备的日军面前,第17师的防御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12日拂晓,日军在飞机炮火的支援下对守军阵地发起进攻,井陉县城首当其冲。但县城内的防御力量相当薄弱,仅有第17师补充团之两连守兵,难以抵挡日军的进攻。这两连守兵稍作抵抗后即撤出了阵地。上午6时30分,井陉县城被日军攻陷。约1个小时以后,南井沟(井陉北方1.5公里)西方高地也被日军占领。
日军右侧支队长高木义人少将见进展顺利,于上午9时30分以左追击队(上述部队增加骑兵1个小队)沿井陉―旧关大道向太原方向追击,以右追击队(羽鸟中佐指挥的步兵第77联队第1大队(欠2个中队),山炮兵1个小队)沿正太铁路向太原方向追击。
日军左追击队奉命后,即沿公路向旧关追击。此时守军第17师右翼第49旅已占领郝家坡、单家、朱家川、施水村一带之阵地、并控制了公路,顽强阻击日军。由于该旅官兵上下一心,英勇作战,致使日军进攻受阻。但日军随后又在山炮的配合下,再次向刘家沟东端阵地发起攻击。该阵地的工事是临时构筑的,相当简陋,根本经不住炮轰。在日军凶猛的步炮联合攻击之下,守军伤亡惨重,渐渐顶不住了。下午5时,刘家沟附近阵地被日军突破。守军第49旅向乏驴岭及旧关方向逐次后撤。日军左追击队突破刘家沟附近阵地之后,连夜向西进攻,相继占领长生口,大小龙窝。
日军右追击队沿正太铁路向太原方向追击,不久即遇到了天然的险阻——雪花山。雪花山位于井陉县城(现天长镇)西南约3公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这一地区的制高点。其山体东西痰窄,南北较长,且向西南延伸,可以俯瞰控制井陉县城与火车站。加上正太铁路从该山北面的山脚下经过,这样雪花山的战略位置就体现了出来,第101团占领该山,即控制了附近的铁路。因此雪花山成了日军必攻的重要据点。
日军右追击队队长羽鸟中佐根据侦察员的报告,得知该山“有大量未完工的碉堡阵地”。他判断守军阵地一定非常的坚固,白天进攻有困难,于是决定于13日薄暮实施攻击。

赵寿山
真是无巧不成书,此时第17师也准备于13日薄暮夜袭日军。当天,赵寿山师长见雪花山当面的日军按兵不动,而另一股日军正向旧关迅猛推进,为保持雪花山防御的稳定,牵制西进旧关的日军,遂决定抽调部分兵力,于13日晚,主动向日军出击。
这时部队都布置在阵地上,能够抽出来袭击日军的只有少数部队。赵命参谋处长李竹亭作一个出击计划,李说兵力太少,怎么能出击?赵说:“打胜仗固然要兵多,但利用有利时机往往也可以以少胜众,快去订计划!”
赵寿山随即调整兵力部署,命第101团第1营、第102团第2营及补充团第1营为出击部队。第101团第3营固守荆蒲山,第102团第1营固守雪花山,补充团固守乏驴岭。并命令第102团团长张世俊,负责荆蒲山、雪花山之固守任务,赵寿山亲率特务营至石板片指挥督战。
出击部队于下午5时部署完毕,5时30分开始行动,分三路出击。左翼为第102团第2营,向井陉县城实施佯攻。中路为第101团第1营,在第101团团长张桐岗率领下,向井陉南关之右侧背出击。然而,当战斗发起后,该营发现日军已有准备,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因该营无重武器制敌,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右翼为补充团第1营,由第98团团长陈际春率领,于当晚10时驱逐了日军少数警戒部队,夺回了刘家沟、长生口,但并没有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当日下午6时,日军羽鸟大队在山炮的火力掩护下,突然向雪花山发起猛攻。此时,第17师出击部队正向指定位置出击途中,雪花山主要阵地仅由第102团第1营(营长魏炳离)防守,兵力较为薄弱。而且,日军这2天没来进攻,守军多少有些松懈。这样日军的攻击异乎寻常的顺利,很快便将守军击溃。当晚7时至9时30分期间,日军夺取了“雪花山寺高地”及其南方的2个高地。
赵寿山得知情况后,曾准备调集出击部队,向占领雪花山之日军发起反攻。但此时,第17师出击部队正在进攻井陉南关等日军据点,尽管伤亡惨重,却战果甚微。官兵们经过激战后,已疲惫不堪。再加上日军不仅占据了有利地形,在火力上也具有优势。因此赵寿山放弃反攻的想法,率残部向乏驴岭撤退。他将残部约1000人编为7个营,在乏驴岭、北峪、荆蒲关一带守备。14日早晨,赵师长将防守雪花山疏虞的第102团团长张世俊、第1营营长魏炳高,一并就地正法,但已无济于事。
据日方资料记载,羽鸟大队此战仅以微小的代价即占领了雪花山。日军右侧支队于14日向第20师团司令部所发电报称:“昨夜羽鸟大队的战死者13名(包括井上由太中尉、大久保正明少尉),负伤者51名。消耗步枪子弹4000发,机枪子弹22000发,大队炮弹110发,掷弹简榴弹100发,山炮弹160发,手榴弹100枚,手枪子弹100发。敌遗弃尸体约70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