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总找家长,原因是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早培养

香香米 2024-09-16 00:06:07

昨天去学校给孩子送东西,见到老师在批评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我听到大概意思是在操场上活动的时候,推其他同学导致对方摔倒。推人的这个孩子并不是单纯的淘气,而是没有规则意识。别说是一年级的学生了,就连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也应该具备规则意识。

从幼儿园起就有规则,集体生活中若不具备规则意识,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冲突和状况。老师不停地找家长,就是因为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没有把规则放在心里,没有感受到规则的存在。

规则是和其他人的契约,是集体生活中第一位要遵循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会影响他人,影响他人的结果会反噬自己,会给自己惹麻烦。

孩子三岁以后完全可以体察到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有一个界限而且这个界限越过去就会影响到他人,这个是能感觉到的,并不一定需要大人教。

现状是三岁到七岁的孩子,很多没有规则意识。老师和父母不停地说教,还是搞不懂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就是说他们是理解不透的,也约束不了自己的行为。

另有极少数孩子,三岁就开始具备规则意识了。他明白在幼儿园不能动手去推拽其他小朋友,并不是觉得会受批评之类,而是预知后果是其他小朋友可能会受伤。如果其他人也来这样拽我,我也可能会受伤。他有这种心智的分析能力。这就像一种思考,单纯的靠别人说教和教育是行不通的,需要孩子自己有一种体察和觉悟。这种体察和觉悟来源于三岁以前的生活。

提倡从孩子六个月以后少“教”孩子。比如买一个新玩具,不要去教孩子怎么样玩,让孩子自由发挥。孩子提出把金属的小汽车泡到水里去,如果能承受也尽量的让他去试验,因为他会得到一个结果:小汽车太沉会沉底,或者是水太多时能浮起来。他会看到一种结果。

千千万万的小事促成发展心智能力,体察觉悟到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规律。这种孩子在步入幼儿园之后会成为最早一批懂规则、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小学更不用说了,几乎是不会因为此类事件被找家长的。

反过来,若从小处处限制,买一个玩具,家长要教小朋友怎样玩,或者是规定不能破坏玩具,限制得太紧,孩子从小就不可能养成体察事物的习惯。到了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时候,他依旧没有体察规则的这种习惯。

规则的意识并不是说教获得的,而是从小多体验、多动手动脑,这样产生的这种意识。

并不是说孩子小不懂规则,等到长大了早晚会懂。有人说等到上初中的时候也知道遵守纪律了。但问题是三岁懂规则和十二岁再懂规则,完全是不一样的效果。

三岁的时候能够有规则意识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他会发展出很多其他的能力。比如说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懂规则意识,那么他就会受到老师的欣赏。这种欣赏促成他对自己的一种笃定和自信。他认为自己是可以做到更好的,这种信念是无价的。三岁有规则意识和十二岁有规则意识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早早的有规则意识并不是拔苗助长,他是心智发育成熟自然而然的过程。这种是自发产生的并不是强加给孩子的,也不是人为训练的结果。

结语

幼儿园和小学因为不遵守纪律等问题被找家长,原因在于没有规则意识。规则意识从三岁起就可以有,早有和晚有,人生大不相同。三岁开始有规则意识会产生蝴蝶效应,孩子笃定自己可以做到,产生自信心,这是自发产生的,并不是人为训练的结果。三岁以前让孩子多动手动脑自由发展,少指挥是王道。

0 阅读:8

香香米

简介:家庭教育也是一部分人先觉醒,带动另一部分人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