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917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分享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对痛风的认知和治疗经验。
中医所说的痛风,大抵指的是因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经络,气血凝脂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浊等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实则是中医痹症的别名。
中医所指的痛风,和西医里以尿酸过高引起的痛风,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病。
国医大师朱良春依据长期临床经验,综合痛风的主要症状——痛风会因为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升高,患者多由阳性家族史,形体多见丰腴,平时饮食喜欢辛辣肥甘和喝酒,关节疼痛多以夜班发作居多,且累及关节以下肢末端为主,日久可见痛风结节(痛风石)甚至破溃流脂,部分患者伴有石淋、腰痛、血尿乃至关格尿闭呕吐频繁等严重情况。明确指出痛风是体内浊毒瘀滞导致的,虽然痛风名为风而实际上不是风,症状象风但本质不是风。
根据国医大师朱良春的观点,痛风是浊毒滞留血脉,不得泄化,在疾病初期浊毒少而不严重,常不发作。但随着浊毒蓄积日久,郁滞愈甚,或再感外界风寒湿热,最终必然瘀结为害——
或痹阻经络导致关节突然疼痛剧烈,或兼杂凝痰变化僧痛风石,痛风石日久痰浊瘀腐会溃破流脂。
痰瘀胶着侵袭关节骨质,会导致关节僵硬肿大畸形。
因为浊毒瘀滞久居体内,郁久化热,所以治痛风发作症状多兼有热象。而体内湿热蕴结,煎熬尿液,可导致石淋尿酸。
浊毒久聚,损伤脾肾,出现寒热错杂症状,浊毒拥塞三焦,病久会出现关格的阴阳气血俱虚的险恶病症。
总之,痛风,都是体内浊毒瘀滞为患,而不是风邪作祟。
如何治?

国医大师朱良春依据痛风浊瘀痹阻的病机,以泄化浊瘀为基本方法,拟定下面经验方,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泽兰、泽泻、当归、桃仁、红花。
这个方子就是本着降泄浊毒和活血化瘀药物配伍来的,可以促进浊毒泄化,解除瘀结,推陈出新,从而有效治疗浊毒郁滞导致的痛风。
为了加强疗效,在基础方基础上,结合具体病机可加入祛风通络之品,如豨莶草、徐长卿、老鹳草、鸡血藤、乌梢蛇、广地龙等,毕竟风药能胜湿,通络能立于瘀滞泄化。
加减使用方法:
如果湿浊重,可加苍术、蚕砂、车前子。
如果血瘀严重,可加赤芍、土元、丹参。
如果湿浊蕴热,可合方三妙丸、汉防己、六轴子强化清热祛湿疗效。
如果兼有痰凝,关节漫肿结节质地比较软,可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等软坚散结之品。
如果痰瘀胶结摄入骨质,出现关节僵硬畸形肿大,痛风石质地坚硬,可在方子里加炮山甲(可用穿破石替代)、蜣螂、僵蚕、蜂房等血肉有情之品来破解开瘀、消痰软结。
或者辅之以骨碎补、熟地黄、补骨脂、肉苁蓉等补肾健骨,填精益髓之品。
上面的思路适合在痛风间歇期或慢性期的持续治疗,效果不错。

如果遇到痛风急性发作,可在上面的方剂里加大土茯苓、萆薢用量,同时可加入大队的虫类药强化搜剔、蠲痹定痛的药物,然后根据具体的寒热证候,选用寒水石、生地黄、知母、虎杖。忍冬藤、水牛角、葎草等清热通络。或者以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桂枝、细辛、威灵仙、熟地黄等温经散寒之品,能起到很好的消炎镇痛功效,控制痛风关节症状。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1989年第3期《中医杂志》姚祖培等文章《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