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哪个英雄对老百姓最好?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0-10 16:38:48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穿越到汉末,您会跟谁混呢?

注意,您不是郭嘉诸葛亮关羽张辽,主公是雄才大略还是冢中枯骨,是汉相还是汉贼,是四方之志还是自守之贼,都不重要!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您只需要知道他们都不是“鬼子汉奸”,跟谁混都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就够了,接下来,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谁那里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生活得稍微好一点。

那么,哪位主公,对百姓稍微好一点呢?

避坑1:董卓、李傕的凉州军

首先,要避掉的坑就是董卓、李傕的凉州军。

凉州军十分善战,军事素质过硬,但问题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把普通百姓当人看!

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三国志.董卓传》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列传》

初,帝入关,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傕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闲,关中无复人迹。——《后汉书.董卓列传》

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傕、汜、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樍,臭秽满路。——《后汉书.董卓列传》

洛阳、三辅地区、关中,本是繁华富庶之地,经过凉州军的反复折腾,破败不堪。尤其是关中地区,出现了“无复人迹”的惨状!

因此,如果您不幸生活在凉州军统治区,那么,像历史上的那些百姓一般迁徙到益州、荆州等地,或许是唯一的活路吧!

避坑2:袁术

袁术,同样是一个只索取不建设的主。

他先割据南阳。

在南阳,袁术不修法度,以掳掠为资,也就是不搞任何建设,只是通过掳掠百姓来获取军资。

如此,南阳本是东汉第一大郡,当时人口数百万,经济富庶,结果被袁术活活掳掠成了贫困区。

袁术因为在南阳缺粮而被迫离开,后来张绣割据此处,也只有靠刘表的资助才能获得军粮生活下去。

可见,袁术在南阳“竭泽而渔”,是真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渔”光了!

此后,袁术割据淮南。

江淮地区,原本也是富庶地区。

然而,在袁术统治了几年后,许多地方人烟断绝,“江淮间相食殆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所以,倘若您穿越过去,凉州军和袁术的统治区域,是必避的坑!

曹操

如果您穿越到了曹公治下呢?

听起来似乎还不错。

毕竟,曹公乃汉末三国第一英雄,成就最大者,算是雄才大略之主。

而且,作为一个个人。曹操在感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会“念之断人肠”,算是有爱民之心;

而作为一个统治者,曹操又是搞屯田又是搞水利,算是比较重视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

不过,您可千万不要被曹操的这些“形象”被欺骗了。

1、屠杀;

汉末三国的屠城冠军,正是曹公。

攻徐州,曹操为报父仇,采取了残忍的屠杀政策,攻下10余城,一路屠杀,杀人数万,泗水为之不流。

此后,二攻徐州,一路上鸡犬不留,墟邑上不再有行人走路···

攻打背叛自己的张超,又屠雍丘;攻打吕布,屠彭城;攻汉中,屠武都氐···

此外,曹操的手下大将,夏侯渊、曹仁,也都有屠城记录···

曹公的赫赫武功背后,正是这无辜的累累白骨!

2、食人;

不只是屠杀,曹操饿起来了,还有食人的记录。

在与吕布争夺兖州期间,曹军曾在军粮中杂以人肉···

3、大迁徙;

即便躲过了曹操的直接屠杀,百姓还可能被曹公强行迁徙!

汉末群雄的竞争,争的既是地盘,也是人口。

如果曹公判断他在地盘的竞争中没有把握的话,就会把这个地盘上的人迁走。

官渡之战前,曹操就迁徙了前沿的居民内迁;

曹操与孙权争夺淮南时,又将淮南民众内迁(当然,这些人民大多去投了孙权);

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将三巴地区和汉中的人民内迁;后来,他又担心刘备联络武都氐,便将武都、阴平二郡的人口也大量内迁···

对曹操来说,这样的内迁,是其雄才大略、未雨绸缪之处,然而···对百姓来说,拖家带口,离开土地,是何等的悲惨!

4、沉重的负担;

即便不被屠杀也不被迁徙,其他人民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曹操为了实现其“四方之志”,给民众带来繁重的徭役。

尤其是在曹操统治后期,无论是两次在汉中用兵,还是对淮南用兵,都耗费巨大。

因此,南阳等地的吏民发动起义,反抗曹操;而在水淹七军后,许昌以南广大地区,也多有起义军打着关羽的旗号反抗···

可见,曹公待民,是极不好的。

如此,一来,曹公虽雄才大略,但终究不能得天下。

二来,正如后来吴相张悌所说:曹操父子待民苛刻,司马懿“除其烦苛而布其惠”,所以司马懿“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曹操父子待民不惠也是曹魏灭亡的根本!

孙权

一般史书,对孙权待民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从当时许多人的话语中,孙权时期,“国险而民附”、“民无饥年”,看起来民众生活是不错的。

不过,随着后人考古发掘及对历史细节的整理,发现:孙权时期东吴人民的负担是极重的。

一方面,三国之中,发生在东吴的农民起义次数是最多的。要知道,东吴的人口、地盘远远小于曹魏,但发生于其中的起义次数比曹魏还多,足见民众生活是不佳的;

另一方面,从长沙等地发掘的简牍中,人们发现:当时东吴的田租高达三成六,其负担是三国中最高的!

想来,孙权统治下民众负担极大,是难以避免的。

1、维持军备的必须。

孙权与曹魏之间的边界是极为漫长的。孙权的国防压力是极大的。

而且,东吴乃是以水军立国的。

咱们都知道,“十年陆军三十年空军百年海军”,海军是最花钱的。

虽然三国的水军不能与海军相提并论,但毕竟也是对舰船高度依赖的,造舰,维护舰队,都需要极大的成本。

后来,西晋要讨伐东吴时,益州王濬就表示:我在益州造舰已经七年,舰船已经渐渐腐朽损坏了(意思是劝司马炎早定伐吴决心)···可见,东吴要长期维持一支庞大水军,成本是极高的。

2、江东大族占有的资源过多。

东吴的建立,是以江东大族的支持为基础的。

因此,江东大族占有的资源,比曹魏的大族更多。

东吴政府能直接统治的人口就更加有限了,剥削自然也要加重!

不过,总体来看,孙权时期,江东民众虽然负担比较重,但好歹大多是能活得下去的,这点已经非常不错了!

刘备

刘备,则长期是仁德之君的形象。

仁德之君,自然要照顾好民众!

尤其是“携民渡江”一事,更是使刘备有了爱民的美誉。

确实,比之对面的曹公,刘备是很不错的,至少没有过屠杀之类的事迹。

不过,刘备却绝不是爱民如子之人。

攻打刘璋时,刘备军“野谷是资”,靠掳掠为军资。

而在围成都时,刘备又曾许诺将士:城破后,许将士任意取成都府库物资。

此后,刘备因为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又采纳了刘巴的货币政策,“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实际上就是通过滥发大额货币,来充实府库。

这个办法确实使府库充实起来,但实际上是对百姓的又一次掳掠···

当初,诸葛亮劝刘备夺益州时,称益州“民殷而国富”,到刘备去世后,同样是诸葛亮,已经只能承认“益州疲弊”了···

刘备待民还算不错,只是···比之前任刘璋,差距是明显的。

刘璋

刘璋虽是暗弱之主,但其待民是不错的。

远在隆中的诸葛亮也知道,当时的益州“民殷国富”,“民殷”,就是百姓日子过得还不错。

后人对刘璋的几处诟病,恰从侧面展现了刘璋对民众的态度。

刘备起兵后,郑度曾建议:只要对刘备实施坚壁清野,就可以使刘备变成无源之水,就能击败刘备了!

然而,刘璋的答复是:“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

宁可放弃这条可能保住其统治地位的方略,也不愿扰民。

刘备听闻郑度之言,心中担忧,而法正则表示刘璋必然不会采纳这样的意见,可见:刘璋不愿意伤害民众的利益,是其一贯作风!

后来,刘璋被围于成都,城内尚有精兵3万,谷帛可支一年,吏民皆表示愿意死战。

但是,刘璋却表示:我们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刘益州,暗弱之主,但是,他对百姓的态度,是真的没得说的!

刘表

与刘璋类似,刘表也被认为是一个“无四方之志”的“坐谈客”。

不过,刘表治民,是确实不错的。

当初,刘表单骑入荆州,咨询蒯氏兄弟方略。

蒯越主张实施权谋,蒯通主张施行仁义。

刘表决定先采取蒯越之谋,以权谋诱捕大小割据宗帅,然后以蒯通的仁义之法治理地方。

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三国志.刘表传》

刘表治理荆州,没有发动对外作战,但对内治理是比较得当的。

方圆数千里,万里肃清,群民悦服···

而且,刘表还利用北方士子来投的机遇,发展起了学术,他设立学官,广求儒术,让人编写《五经章句》等著作···

可以说,对于诸葛亮、庞统这样有大志者来说,刘景升“无四方之志”,绝非雄主,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爱民养士”的刘表,确实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袁绍

袁绍,作为“失败者”,一直得到的评价不高。

不过,袁绍治理地方还是很不错的。

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献帝春秋》

袁绍为政宽厚,他去世后,河北百姓莫不悲伤流泪···

能得到百姓如此拥戴,袁绍算是汉末群雄中唯一的一个。

曹操阵营中的谋士,把袁绍贬得很低,但也不得不承认“绍以宽厚得众心”(荀攸)、“绍有恩于民夷”,对百姓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与刘表、刘璋不同,袁绍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是有“四方之志”的,他一直在对外作战!

这样的情况下,袁绍依然能够在实施宽仁之政的基础上,一度聚集出天下最强的物质力量(冀州在黄巾起义时是主战场,受到破坏其实是很严重的),足见袁绍是有两把刷子的!

张鲁

然而,在治理民众方面,张鲁则是独一档的。

张鲁治理地方,是在进行一次“理想社会”的社会实践。

张鲁不设立地方长吏,以祭酒来管理政务。

他教化民众诚实守信,令病人自首其罪过。在刑罚上,他对犯罪者宽宥三次,再犯才施以惩罚;小罪者罚他修路百里以赎罪···

同时,他还创立义舍,让路人自取,只是告诫:如果过量索取会得罪鬼神而患病···

作为一个军阀,张鲁是不成功的。

但是,当浪花淘尽英雄,几千年过去了,张鲁却依然在民间和道教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历史从来就是复杂多元的。

观察历史的视角也应该是多角度的。

遗憾的是,提起汉末三国的历史,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那些奇谋妙策和雄才伟略,却唯独对广大民众不多观察一眼。

许多人为了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壮志未酬叹息,为了关羽败走麦城而遗憾,甚至为了曹操“被贬低”而叹息,却唯独不对那苦难深重的百姓发过一声感慨···

许多人只是对有无“四方之志”,是否“心存汉室”来评价一位英雄的优劣,却唯独对他们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做任何考察···

这样来看历史,自然是不全面的!

1 阅读:69

喝下历史的鸡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