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重要原则之一是“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甘温、辛热类药材是中医很重要、很常用的类型,其中必定离不开附子、细辛、干姜这3种,它们有3个共同点:
1、都是“十大主帅中药”,近现代流传很广的“中药十大主帅”名单,附子、干姜、细辛都位列其中,不仅体现它们作用巨大,而且治常见病效果好,治难症重症顽症也很拿手。
2、都是中药里的“温里系列”,附子、干姜是温里药材,细辛不仅是温里药,还是利水药、通窍药,它们在逐寒、散风、除痛、化痰等方面都有不错的功效。
3、都是临床被误用误解较多的药材,干姜经常与山姜、生姜混用在一起,附子因有毒的记载而让中医顾虑重重,细辛被反复告诫过量使用会致命。

这里重点说说附子、细辛、干姜常被误解的关键点,概括起来说就是:
有的人可能搞错了附子的功效,它的主要作用是“通”,不是“热”;细辛的用量,在汤剂里分量重一些才行,不宜轻;干姜的靶点,是守土而不是攻城。
简述就是:附子主通,非主热;细辛宜重,不宜轻;干姜善守,不善走。
一、为什么附子主通不主热?
附子是中医药里的“热心肠”,甘、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药力可窜行十二经,是公认的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的要药,应对亡阳之症的关键药材,历代中医评价都较高。

附子在川、陕之地多见,尤其以四川江油地区更为道地。生附子有大毒,临床一般炮制减毒后食用,或熬煮时间久一点,蒸煮减毒灭毒。有的人把附子看成“虎狼之药”、“害命药”,但有的地方却把久煮之后的附子当芋头吃,对比十分强烈。
附子辛温大热,但不像肉桂、吴茱萸那样辛辣走窜,只要熬制时间足够久,附子是没有辛味的,也不会觉得热,有点像温开水一样无色无味。附子的热需要“攀附”其它药材,典型的就是“附子无干姜不热”。有的人把炮附子的功效往“害命药”靠拢,是不对的。
附子温里,可入肾,可升阳,那么它熬制后的平和之气,反而可以引火归元,这是非常神奇和特别的“畅通功效”。很多人知道肉桂、吴茱萸可引火归元,其实附子也是引火归元的一把好手。

另外,附子对付病症,还有一个“绝招”是镇痛、减痛、除痛,无论是腰痛、背痛、关节痛,用附子作为引药或佐药,一两剂就能见效,主要原理是能打通气血,温通血脉,疏通气机,通就不痛了。
所以,无论是引火归元,还是逐痛镇痛,附子突出功效是“通”,先温后通,热的功效反而不是主要的。附子主通的代表方剂,有四逆汤系列、桂附汤、甘草附子汤,等等。
二、为什么细辛宜重不宜轻?
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一说无毒),入心肺肾肝胆脾经,可祛风、散寒、开窍、行水、止痛,临床上是治寒饮伏肺的要药,也有人认为它是温肺化饮的主药。

细辛在中药里属于“争议药”,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或者“细辛过钱赛红矾”。意思是细辛用量宜轻不宜重,用量超过1钱,可能有严重后果。
但有学者对这些传统说法提出异议,从细辛初始用量和现代药理两个方面,论证“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或是错的。
一是细辛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细辛入药共17方,主用于散寒、行水、温通、止泻、除痛等,用量最大有6两(乌梅丸)。在北宋之前,并无用量限制,平均每剂用量折算成现代单位,约20—35克,远超1钱的量。

二是细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含丁香酚成分,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当细辛研磨成粉末冲服,5克以内即会出现毒副作用,但用作汤剂,在熬煮过程中黄樟醚大量分解,毒性基本没有了。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出自宋代《本草别说》,与宋代喜欢用散剂,即把细辛研磨成粉末服用有关,所以细辛不过钱在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但如果是汤剂,细辛用量少则效果不好。
近现代细辛加入汤剂,用10克、20克甚至60克以上都没有毒副作用的报告,前提是熬煮30分钟以上,细辛用量大,反而更能显效,经典方剂有:麻附细辛汤、独活细辛汤、川芎散、小青龙汤等。

三、为什么干姜善守不善走?
干姜,味辛、性温,大热,入心肺脾胃肾经,通行经络,是中医温中散寒的要药,药力补助上焦、中焦阳分,宣通化解,升达肝脾阳气,拔除肺中寒饮。
干姜就是草本植物姜干燥的根茎部分,又叫白姜、均姜,外表结实,质地厚重,药力猛专。
平时很多人搞不懂山姜、生姜、干姜的用途,反正都是姜,拿起来就用,这是不对的。
山姜外形像黄精,辛辣之味不及生姜和干姜,主产于南方,以祛风活血功效多见,兼温中散寒。
生姜就是厨房里的姜块,可食用可药用,作用广泛,对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晕头痛、呕吐痰饮等病症有良好作用。

干姜不是山姜,与生姜炮制加工方法不同,药理作用、功效应用也有较大变化,生姜药力走窜于经络,温里作用明显,但它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开通道之后就到下一站了,所以解表寒用生姜很合适。
干姜味厚,主守,它的主阵地是脾胃,守中焦,去脏腑阴寒,而且药力是往深里走的,引血药入血分,引气药入气分,不爱走窜,所以是守而不走。如果体内有多年的寒湿、痰饮、脾胃冷痛,用干姜对症。由于干姜善守逐寒,助阳生阴长,对付亡阳证也能派上用场。
总之,附子主通,细辛宜重,干姜善守,是中医临床宝贵的经验总结,也是敢于质疑前人结论而获得的认识,辨证用对了,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用药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