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怎么破?附子引阳除寒,干姜温中散寒,吴茱萸暖肝逐寒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5-02-18 10:04:44

附子、干姜、吴茱萸这3味药,同属于中医温阳药、热门药、高效药,它们都有专门的绝活,比如:

附子——沉寒痼疾非此不可,干姜——中焦虚寒非此不解,吴茱萸——暖肝逐寒非此不用。

这些专属评价里,出现了相同的病机病情——寒,意味着附子、干姜、吴茱萸都是散寒的主打药材,而且中医运用都有成熟可靠的临床经验。

当下已过立春,雨水将至,惊蛰可望,春分不远,虽然大家都希望寒冷早日远离,棉衣厚被早点收起来,但冬天是非常“恋窝”的季节,它会杀个回马枪,以“倒春寒”的形式反复折腾,期间南方还伴随“回南天”,酸爽彻骨的滋味,令人痛苦不堪。

更主要是,倒春寒和流感、中风、心梗等疾病勾搭,对健康带来损害,既可能让阳气消散,又可能威胁性命。

所以,防寒、散寒是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散寒就是要把3大著名温阳中药:附子、干姜、吴茱萸拿出来比较,确保用对不用错。

附子、干姜、吴茱萸,它们可以合用,加甘草组成“吴萸四逆汤”,治中寒囊缩,但更为人熟知的是,这3个药治“三阴证”,即“太阴用干姜,少阴用附子,厥阴用吴茱萸”。

三阴证,本质就是寒证,太阴是寒在脾胃,少阴是寒在心肾,厥阴是寒在肝胆。那么,附子、干姜、吴茱萸分别如何散寒除寒?用3句话来概括:

附子可以引阳除寒,干姜能温中散寒,吴茱萸用暖肝逐寒。

一、为什么附子能引阳除寒?

附子,味辛、甘,大热,大毒,归心脾肾经,生品毒性强烈,中医使用非常慎重,只有炮制减毒后,才成为回阳救逆的主药。附子是火神学说、扶阳学说公认的“十大主帅药材”之首。

附子在临床被认为可振奋心阳、温补元阳,对命门火衰之症有良好效果,成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的“第一药”,温热助阳破阴功效明显,经过代代传承,附子“热”的属性被不断固化。

事实上,附子的功效是以“通”为主,并非“热”,这是不少中医临床使用附子的心得体会,对传统说法大胆提出不同见解。

以散寒为例,附子并不是以“生热、升热”来散寒,而是用气来散寒,怎么理解?附子可通行十二经络,它本身并不发热,但它会带着阳气走窜,阳气是温煦的,所到之处身体就发热了,体温回升。

中药有句配伍名言:附子无干姜不热,其实也是附子带着干姜这个发热的“正主”,到处散寒,所到之处寒气就除掉了。

由于附子正常的是引导阳气走窜,所以它的散寒功效是“引阳除寒”。

二、为什么干姜能温中散寒?

干姜,味辛、大热,药性喜守不喜走,主入脾胃肺心肾经,它来源于母子姜的母姜,春天播种,冬天采收,平时摘下的鲜芽就是生姜,而最后剩下的母姜块干燥后,才是真正的干姜。

干姜也是公认的“十大主帅中药”之一,如果说附子是热是“狐假虎威”的虚热,那么干姜的热是真材实料的火热,其热可通行三焦、五脏、六腑,尤其是固守和温暖中焦,中焦就是脾胃为主,所以干姜是除脾胃中焦之寒的首选。

干姜发热是一种类似于艾灸的热,聚焦于一点,热力集中,其性燥热,身子骨较弱的甚至扛不住而伤阴伤阳,这个缺点对付中焦脾胃,反而是优点。

干姜燥湿助脾阳升清,脾胃互表,也可益胃。燥湿能驱散脾胃水饮,培土生金,促中焦气化,所以经常流鼻涕、有寒痰、痰湿的人,用干姜生热的方剂,鼻涕就不流了,痰变少了,这是干姜“温中散寒”的突出体现。

三、为什么吴茱萸能暖肝逐寒?

吴茱萸,味辛、辣、苦,性热,入肝肾脾胃经。中医认为其可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散寒止痛。实际上,吴茱萸的药性比较霸道,它可以把各种浊阴邪气旧瘀,强行从身体驱逐。吴茱萸起势的平台,就是将军之官——肝脏。

中医有个“吴茱萸汤证”,这是唯一的只能用吴茱萸汤才能治的病症,以吴茱萸为主药,以极其难喝著称,虽然见效快,但滋味令人印象深刻。

吴茱萸汤证以头痛、口水吐不完、胸闷欲呕、眉棱沉痛等为主要特征,集合了胃寒、肾寒、肝寒等上逆之症于一身,吴茱萸汤抓住“肝寒”这个主要矛盾,一击即中,问题解决。

吴茱萸逐寒的本事,其实是以“味道”、“苦味”散寒,以辛、苦的浓郁药气,辛驱寒,苦降逆,一下子把寒结破开,阳气得以通行,这种症状在肝脏最常见,而且逐一寒,能牵连化解全身多处寒证。

总之,立春过后,近期需要高度重视防寒、散寒,注意倒春寒袭击,用好附子、干姜、吴茱萸这3味药,组方区分不同用途,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注意遵医嘱用药。

0 阅读:0
李大哥知识分享

李大哥知识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