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村里老人跟我说过,贴春联不能随便贴,讲究多着呢,有的人家贴红的,有的贴白的,有的上白下红,这里头都有说道,现在想想这些年过节时看到的门上春联,还真是各有门道。
潍坊这边贴春联,大约分两种,要么全红要么白底,这两种颜色背后藏着不一样的人家故事,我小时候问奶奶,她说白底的那家肯定是死了人要守孝,那年头要是看见谁家贴了白底春联,大伙都晓得不该去拜年,毕竟人家正在守孝呢。
我爷爷说过,以前村里人家贴春联都找那些认字的写,纸张都要自己准备好,把白纸先染成红色,得先用石头压住一头才好涮色,这压住的地方就成了白底,现在想想那时候可真费事。
有一年走亲戚,看见有户人家春联上头是白的下头是红的,我还纳闷这是咋回事,后来才知道这是昌邑那边吴家辛庄的习俗,听说还跟清朝慈禧太后有关系。
那时候村里老李头最爱讲这个故事,说是有个姓吴的当了禁卫军统领,慈禧随口说他们吴家字上头还压着个天字呢,这位统领吓得直接跪下了,从那以后他们家春联就改成上白下红。
这事传开后,周围人家也跟着学,觉得这么贴显得有文化,慢慢地整个吴家辛庄都这么贴起来,连带着附近的村子也学着这么贴,倒是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风俗。
现在村里有些读书人还给这种贴法编了个说法,说什么上面白的象征青天白日,下面红的代表红火日子,听着挺有道理,但我觉得就是后人想出来的。
有时候看新闻,发现深圳那边也有人这么贴春联,莆田也有,看来这种贴法早就不局限在咱们这个地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从哪传过去的。
去年春节我特意问了问现在年轻人对这些讲究的看法,他们说现在买春联基本都是现成的,也不用自己涮颜色,但是对于白底表示守孝这个规矩,大家还是很遵守的。
每到过年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看着大人们忙活春联的样子,虽然现在简单了,但是这些讲究里藏着的故事,好像还是得一代代传下去才行。
其实现在想想,这些春联讲究看似简单,却记录了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变迁,就像是一本没写出来的历史书,记着咱们过去的点点滴滴。
前几天跟隔壁老王头聊天,他说现在城里人贴春联可简单了,网上一点就能买到,但是咱们村里还是喜欢请人写,特别是那些有故事的人家,更是讲究。
去年在网上看到有人卖发光的春联,还有特制的防水春联,这些新鲜玩意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点年味,可能是我这个老古董看习惯了传统的样式。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贴春联可是件大事,全家人都要帮忙,现在想想那种热闹劲,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反而成了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