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貌似出现了一家“打不倒”的企业,一起来看看。

01
事件回顾
蜜雪冰城“塌房”
2025年3月14日,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曝光了蜜雪冰城宜昌某门店的食品安全乱象:
*隔夜水果“再利用”:店员将未用完的柠檬、橙子切片藏于操作台下常温存放,次日继续使用,与官方宣称的“现切鲜果”严重不符。
*卫生问题触目惊心:奶茶杯盖苍蝇乱爬,店员称“洗洗继续用”;后厨操作台污渍斑斑,飞虫频现。
*涉事门店“紧急装修”:监管部门突击检查时,门店以“升级装修”为由暂停营业,被质疑掩盖证据。
消息一出,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涉事门店被立案调查。然而,这场看似“致命”的危机,却意外引发了舆论场的戏剧性反转。
02
舆论反转
人人都是雪王的公关经理
与以往315曝光企业遭全网抵制的剧本不同,蜜雪冰城事件中,网友的态度呈现多极分化,甚至自发为其“辩护”。人人都成了雪王的公关经理,蜜雪冰城成“打不倒的雪王”。
网络出现“低价原罪论”的集体宽容。大量消费者调侃:“它都不嫌我穷,我咋还能嫌它隔夜?”。
网友认为,4元一杯的柠檬水已是“贫民窟救星”,低价与食品安全之间需“妥协”。



蜜雪冰城长期以“雪王”IP打造亲民形象,通过搞笑营销(如黑化皮肤、街头倒立)拉近距离,消费者更易容忍其失误。有网友直言:“高价奶茶用植脂末没人查,何必苛责4元的柠檬水?”。
部分消费者用行动支持:“立刻买一个甜筒压压惊”;大家调侃式转移焦点:“建议查查30元一杯的奶茶是否用真水果”。
这场“自来水公关”的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低价品牌的复杂心理:在价格敏感与健康诉求之间,许多人选择了前者。
03
商业模式
蜜雪为何“打不倒”
尽管315事件重创品牌形象,但蜜雪冰城的商业模式为其筑起护城河。
下沉市场的绝对统治力在此时就显现出来了。蜜雪冰城57.2%门店位于三线以下城市及乡镇,覆盖4900个乡镇,形成“毛细血管式”渗透。6~8元的价格带精准匹配县域消费力,一杯柠檬水毛利仍达8毛钱。
另外,供应链与加盟模式的闭环也为其品牌利润添砖加瓦。核心原料自产自供,采购成本低于行业10%-20%,冷链覆盖97%门店。99%为加盟店,品牌靠销售食材和设备盈利,2024年前三季度相关收入达182亿元,占总营收94.3%。

扩张背后也暴露出了管理黑洞。日均净增28.7家门店的“狂奔”速度,导致加盟商为压缩成本铤而走险。而总部的监管形同虚设,AI监控仅覆盖前台,后厨成“法外之地”;检查前通知门店“临时整改”。
蜜雪冰城的成功建立在“低价+规模”之上,但食品安全问题暴露了其商业闭环的致命弱点——加盟商利益与品牌声誉的博弈。
04
315“失灵”
消费者心理与行业生态的双重变局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场品牌危机,更揭示了新消费时代的深层逻辑。
低价品牌天然获得更低容错率:网友认为“4元奶茶用料差是默认规则”。对比高价奶茶频繁塌房(如奈雪亏损、喜茶降价),蜜雪冰城的“诚实低价”反而赢得情感分。这就是对消费者心理的“预期管理”。

蜜雪冰城日均卖出2500万杯,规模效应使其即便负面缠身仍能靠基数维持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行业生态的“劣币驱逐良币”。网友戏言,“打败蜜雪冰城的只有对面的蜜雪冰城”,直指行业无序扩张的荒诞。
监管部门强调“食品安全无小事”,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让“违法成本”显得无足轻重。这便是“监管与舆论的错位”。
-------------------------------------------------------------
当“便宜”成为信仰,品牌如何守住底线?蜜雪冰城的“幸存”并非偶然,但长远来看,正如网友所言:“食品安全不止315,更要365。”若品牌继续依赖“价格滤镜”与“网友公关”,终将面临信任崩盘的临界点。
而对于消费者,这场闹剧也抛出一个尖锐问题:我们是否在用自己的健康,为“便宜”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