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到标价298的猫山王榴莲,下到7.98元/斤的砂糖橘,恰恰形成了百果园争议的缩影。有人视其为品质生活的标配,有人说月薪两万也吃不起。
当社交平台上“到底谁在吃百果园”的疑问,和“2024年财报预亏3.5亿-4亿元,门店一年减少了965家”的新闻一起出现时,谁不感叹一句魔幻呢?

PART。1
「西安的百果园还好吗?」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百果园全年关闭965家加盟店,日均关店近5家,全年预亏超3.5亿元,股价较上市时暴跌超80%。
而具体到西安市,也有闭店现象,位于南稍门的百果园店面已经易主,而凤城一路店也已闭店。除此之外,点评网站上也有相关闭店提示。

在地图上进行搜索,哪怕有少量闭店,西安范围内的百果园依然多达56家。

挑了几家转转,百果园基本上都占据了中大型住宅区底商的有利位置,虽然店面不大,但是水果类型却一点也不少。
店内摆放的基本都是包装好的水果,整果居多,切好的果切只占一小部分。
价格方面,A级红宝玉草莓中果26.8/500g,进口无核青提45.9/500g,不可谓不贵。要知道最近草莓行情大降,拍摄图片期间20就能买一大盆。

贵价水果不少,亲民水果也不是没有。香蕉3.98/500g、金美人蜜瓜11.9/500g和耙耙柑5.99/500g的价格相对来说较容易接受。
但不论是哪个店面,只要停留一会儿,总能看见进进出出挑选的顾客,当然也少不了穿着制服的外卖小哥。

水果品相精美,陈列基本整齐,说不上门庭若市但也不缺顾客……那么频传闭店/亏损的百草园,到底怎么了呢?
PART。2
「到底是谁在买啊!」
作为中国最大的水果连锁品牌之一,百果园经历着戏剧性的上升和跌落,而这个过程里,一场消费分层的试验也正上演在消费者的心理和钱包夹缝中。

“加班到十点,只有百果园还亮着灯。”对这类消费者而言,营业时间长、即时果切、三无退货的便利性,远比价格敏感更重要。他们用金钱购买不折腾的体验——无需挑拣烂果、不必担心售后扯皮。
这种确定性还体现在商品质量上。许多宝妈之所以是百果园的固定客群,就是因为其“四度一味一安全”的分级体系,精准击中了中产家庭对于零风险育儿的执念。即便价格是菜市场的两倍,但稳定的甜度、新鲜度,都是重要的选购因素。

而基于节假日和特殊需求诞生的水果礼盒,也成就了礼品市场里的黑马。当人们需要一份看得见品牌的体面礼物时,百果园带logo的产品就比其他无名无姓的水果更能传递“用心”。

除此之外,在大多数人不易察觉的消费心理上,普通水果打折=品质减损打扫剩货,而百果园5.9一颗的佳沛金果则意味着进口水果走下神坛——抢到的人甚至会有“幸好这次出手快”的幸运感。
但是眼前的花团锦簇,并不能完全冲淡百果园面临的危机。
PART。3
「百果园的“不可能三角”」
“全球800个水果基地”的光环下,损耗率仍高达8%-10%。当高端超市的整颗榴莲比百果园的果肉还便宜,当越来越多的商家承接了果切的细分市场,百果园的优势正一点点缩减。
而对于依赖其便捷性的消费者来说,一份鲜果切曾是走进百果园的理由,但现在却正好成了争议焦点。

如果说“化腐朽为神奇”是行业潜规则,那随之而来的还有隔夜果充鲜果、虚标等级的乱象,就更加剧了信任崩塌的速度。
为啥要在毛利60%的果切上这么抠搜?根据公开信息,百果园加盟商要面临总部严控定价权的困境,加上“坏果超30%”的压货政策、总投资额超30万的加盟成本,导致了加盟商利润的腰斩。

保证了品质和定价就得舍弃利润,而保证了品质和利润,价格则必定更高。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当大家习以为常用“刺客文学”解构消费主义时,百果园已经陷入了自己曾营造的高端叙事之中。
PART。4
「错位的高端枷锁」
尽管争议不断,百果园仍稳坐水果零售头把交椅,原因在于先发优势与规模:20年深耕积累超5000家门店,覆盖全国90%以上城市,规模是第二名的2.8倍。
在全国闭店潮中,西安的大部分门店仍在正常运营,但依然在价格敏感度逐渐攀升的市场中折射出脆弱的一面。

目前百果园大部分选址在中大型住宅区,一条街上遍布水果店,范围内甚至还有菜场和超市,不论是比价格还是比质量,都很难再出头了。

“贵”必须有“贵的理由”——不是营销口号,而是供应链效率、品控底线与人性化服务的总和。西安街头依然亮着灯的50+家门店,或许正在等待一场真正的变革:是继续困在“高端枷锁”中慢性死亡,还是撕掉标签,在品质与价格之间找到不拧巴的平衡?答案,藏在每一个走进门店的消费者的钱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