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繁华的街市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个摊位前,两位穿长袍马褂的人在讨价还价,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他们不是靠嘴讨价,而是在宽大的衣袖里用手交易,以上场景是影视剧中常看到的一个情节,这里面体现的是商品交易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习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商品贸易过程中的隐语和手势。
买卖东西,总是免不了讨价还价,古代除很少的商店是明码实价不议价外,大都可以讲价。一般讨价还价,先由买者问价,然后卖者报价,双方议定价格,卖者总爱把价格说高,自卖自夸,把货物吹得天花乱坠,拉住买者;而买者又往往把价压低,贬得货物一无是处,有的还做出欲走之态,然后买者升点,卖者降些,最后买卖成交。如果双方都坚持不做让步,买卖也只好作罢。
讨价还价颇有奥妙,讨价还价可用口说,也可用手比。商帮买卖时为了保守秘密,不使外来客商和行帮之外的人了解行情,常使用“袖语”。
过去人们衣着长衫,袖筒宽大且长,或撩起前襟,或缩进右手递去衣袖,在衣裳下或袖筒里,互相拉手指议价。如伸食指表示一,食、中指并伸表示二,食、中、无名指并指并伸是三,再加小指表示四,五指聚拢为五,伸大拇指表示六,拇指、食指、中指相捏表示七,拇指和食指张大表示八,屈食指表示九。有“勾九、挠六、捏七、叉八”之说。
为防止物品价格被旁人听去,买卖人并不把物品的价格直接标出来,而是在双方都看了货以后,在袖筒里定价格,其物价在确定的数字之内上下浮动,主要通过在袖筒里捏指进行。
如捏食指表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捏食、中指表示二、二十、二百、两千、两万;再加上无名指表示三、三十、三百、三千、三万;再加上小指表示四、四十、四百、四千、四万;捏住五指表示五、五十、五百、五千、五万……双方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往往手在袖筒里活动,而嘴里只说:“这么个数,怎么样?”直到双方都认为合理为止,假若双方捏的数字相差较大,只好各自作罢,另找交易对象。
中国古代商业史上出现的掮客,又被称为“居间人”“代办商”“经办商”。因居间商是为买卖双方说合贸易,评定价格需花费口舌的人,因而居间商俗称“牙人”“牙商”“牙郎”“牙侩”等。最初牙人是说合牲畜买卖,后来扩展到各种买卖。这是纯媒介式的商俗形成的类型。
这种形式的居间商人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大为流行,许多人本身有正当职业,但协助说合一笔生意,便可得到相当报酬,因而往往成为一些人的“第二职业”,或称作“对缝”生意。
近年已正式挂牌的一些中介事务所,就是这种居间商人性质的组织,它已经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介人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