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是以“侠义”走进历史,以“忠烈”谢幕于那个时代的。
据湖南新宁县志描述,江忠源曾三次护送朋友的灵柩回湖南老家。
第一次是道光二十五年六月,江忠源的老乡邹柳溪在京城病逝。江忠源不仅尽心尽力地料理了老乡的后事,还亲自护送老友的灵柩回故土。一路上,旅馆都不愿意留宿带着棺材的客人,江忠源凭一个“义”字,行跪拜大礼,只为每晚能妥善安置老友的灵柩,老乡最终能够落叶归根。
第二次护送灵柩发生在这年的八月。据史料推测,江忠源护送邹柳溪的灵柩回湖南后很快又再次进京,不曾想,与其同行的老师邓铁松竟又病逝在途中。
这时候,江忠源身上已经没什么钱,但为了给老师买一口棺材,他义不容辞当掉了自己的行李,令棺材铺的老板感佩不已。
这一路上,江忠源走的十分艰难,异乡人见到棺材要么远远躲避,要么恶言相加,竞相驱赶。曾国藩得知后在日记中感慨,世态炎凉,江忠源真是不容易。
道光二十七年,江忠源的老友曾春田又不幸在京去世,江忠源用“孤棺战烈日”来描述此次回乡的经历。有人劝他,善义之举,做过就行了,何必把刀子都插在两肋。江忠源不敢苟同,以悼诗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何时到其家,白骨就黄壤。”
因为这样的义举做多了,京城坊间曾流传开来一句含有褒义的戏言——“包送灵柩江岷樵,包做挽联曾涤生。”
说到江忠源与曾国藩的相识,还有一段曾国藩善于相面的佳话。
据《曾国藩年谱》记载,道光二十四年八月,江忠源进京考试,通过郭嵩焘见到了老乡、翰林院侍读曾国藩。江忠源只和曾国藩谈了一些市井琐事,聊了一会儿坊间八卦,但曾国藩却对介绍人郭嵩焘说:“京师中这样的人才很少了,这个人将会名满天下,但是也会因为节义而死。”
不过清人笔记《啁啾漫记》中却有不同的说法,认为江忠源是直接通过门人送上名帖来拜见曾国藩的。曾国藩一度还认为江忠源是无赖,让门人赶他走。
这本野史笔记记载,门人将曾国藩的话传达给江忠源,江忠源不卑不亢地回答:“我确实是喜欢赌博,但是曾国藩岂会拒绝改过之人呢?”
正是这一句话,改变了曾国藩对江忠源的看法。
这才发现他是晚清一代豪侠。
江忠源的一生,很壮烈。
说到剿灭太平天国,世人的印象总认为是曾国藩之功。
殊不知,江忠源不仅是湘军最初的奠基之人,而且是重大历史关口的决胜之人。
毫不客气地讲,没有江忠源辟路,就不会有后来的湘军;没有江忠源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就不会有后来曾国藩横空出世。
道光二十七年,江忠源从镇压雷再浩起义开始,不断立功。在湘军体系中,江忠源是最初的创建者,最具军事经验。曾国藩办团练的初衷就是给江忠源做后勤保障,训练一批士兵供给前线的江忠源。
咸丰元年,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镇压太平军,江忠源被征调到军中。当时的副都统乌兰泰一见到江忠源就格外器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忠源具有豪杰之资。
蓑衣渡之战,是清廷战胜太平天国的重要一战,也是江忠源的巅峰之战。
蓑衣渡是湘江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如果蓑衣渡失守,将会危及长沙,湖南不保,曾国藩必埋没于乱世硝烟战火之中。
当时的太平天国颇具所向披靡的威风,江忠源凭一己之力,不仅取得蓑衣渡大捷,而且接连击毙了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
有一种说法,如果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不死,太平天国就不会爆发后来的内讧,没有那场元气大伤的天京变乱,清廷将难以阻挡太平军的横扫之势。
也就是说,没有江忠源出现在蓑衣渡,晚清的历史极可能彻底改写。
曾国藩有“半圣”之誉,但论忠义,他差的很远。
在围剿太平天国过程中,他屡次抗旨,非常的固执,这其中固然有他坚持战略正确的可贵一面,但将这可贵一面翻过来,却也是自私自保之心。
而江忠源则不同,他是豪侠性情,碧血丹心,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
咸丰三年九月,清廷令江忠源赴险恶之地安徽作战,并许给安徽巡抚之职。
换作曾国藩,审时度势,可能会想方设法地推掉,但江忠源却是义不容辞。
据《清史稿》记载,江忠源在合肥被围困一个多月,军中粮食全部耗尽。城破之时,江忠源看到没有希望,想拿刀自杀,被左右阻拦。仆人背着他时他奋力挣脱,继续战斗,最后在桥上投古塘自杀。
江忠源“以节义烈死”之后,曾国藩非常悲痛,回想起他的忠肝义胆,他总是说:“独其忠肝侠气,若常照吾之目,思之无终极也。”
——老黑新专栏《深读曾国藩》,新章节已上线,独家视角,全新写法,阅之必有收获,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