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惧内?老九会英语?其实最初他们和雍正的兄弟感情还很好

雾意岛与 2024-11-08 22:25:07

《老八惧内?老九会英语?其实最初他们和雍正的兄弟感情还很好》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是清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位之争。历史虽然记载了最终的胜利者是雍正帝,但对于其中两位重要人物——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的真实形象,却往往被后世的戏说遮蔽了真相。在电视剧中,老八被塑造成一个处处与雍正作对的阴险角色,老九则成了毫无存在感的跟班。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戏说更加复杂。他们曾经都是康熙最为欣赏的皇子,更是兄弟中的贤能之辈。那么,这对兄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转折?他们与雍正之间,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一、九子夺嫡前的兄弟情谊

康熙三十年代,皇子们正值青少年时期,这段时光是他们兄弟情谊最为纯真的岁月。康熙四子胤禛与八子胤禩、九子胤禟三人年龄相仿,常在紫禁城中一同读书习武。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二年春,三位皇子曾在乾清宫前的广场上一同练习骑射,胤禛以箭法精准著称,胤禩则以马术见长,年纪稍小的胤禟虽不及两位兄长,却也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康熙对三位皇子的表现十分满意,特意赐予他们宝弓宝箭,并准许他们每月初一、十五到乾清宫前演武。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康熙三十五年,为三位皇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基础。

在朝政学习方面,康熙经常安排三人一同参与议政。康熙三十六年,胤禛、胤禩、胤禟三人首次被允许列席军机处会议。当时正值松锦之战后期,三位皇子共同参与了对边境防务的讨论。胤禛提出了加强驻防的建议,胤禩补充了调度粮草的方案,而胤禟则从外交角度提出了与俄国议和的可能性。三人的建议相互补充,展现出难得的默契。

康熙三十八年的一场秋狩,更是体现了三位皇子之间的手足之情。当时胤禛的坐骑在围猎时受惊,差点将他摔下马来,是胤禩和胤禟及时策马相助,才避免了意外的发生。事后康熙特意在御前设宴,称赞三位皇子之间的手足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三人也常有往来。胤禩府上经常举办诗会,胤禛和胤禟都是座上常客。康熙三十九年冬,三人还曾在胤禩府上共同创作了一幅《岁寒三友图》,胤禛题诗,胤禩作画,胤禟书法,被康熙赞为"难得的兄弟之作"。这幅作品一直悬挂在养心殿,直到康熙四十五年才被收入内府。

即便在太子之争初显端倪的康熙四十年前后,三人之间的关系依然融洽。当时朝中已经开始暗潮涌动,但在公开场合,三位皇子仍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他们轮流在各自府邸举办家宴,互相赠送礼物,在朝中互相支持。这种表面的和睦一直持续到康熙四十三年,直到废太子事件的发生才逐渐改变了三人之间的关系。

二、老八胤禩的政治生涯与个人魅力

康熙三十五年,胤禩开始正式参与朝政。作为八皇子的他在朝堂上很快展现出过人的才能。在一次讨论西北军务的朝会上,胤禩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需调配方案,不仅考虑到了粮草运输路线的优化,还对边境各城防的兵力部署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份方案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认可,并被实际采用。

胤禩在文治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康熙三十七年,江南发生水患,胤禩被派往赈灾。他在当地不仅组织了大规模的救助行动,更创造性地设立了"义仓制度",要求各地官府在丰年储粮,以备荒年之需。这一制度后来在全国推广,成为清朝赈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熙三十九年,胤禩与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完婚。这门婚事不仅体现了康熙对胤禩的重视,也为胤禩带来了强大的政治支持。岳乐家族在满洲贵族中地位显赫,与郭络罗氏的联姻让胤禩得到了满洲旧贵族的广泛支持。

在与郭络罗氏的婚姻生活中,胤禩展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满洲贵族的品格。当时的满洲贵族普遍纳妾众多,但胤禩在与郭络罗氏成婚后十余年间,始终未纳侧妃。即便是在康熙的多次催促下,他也只是在四十六年纳了一位侧福晋张氏。这种对正室的尊重在当时的皇子中极为罕见。

胤禩在朝中树立威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康熙四十年的"江南科察"。当时江南士绅对朝廷的科举政策多有不满,胤禩被派往江南查访。他在南京期间,不仅走访了当地的文人士子,还多次举办文会,与江南士子探讨时政。他的开明态度和儒学造诣赢得了江南士林的普遍好感。

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又在一次边境谈判中展现了外交才能。在与俄国使节的谈判中,他既坚持清朝的立场,又展现出足够的灵活性,最终促成了边境贸易的新协议。这次谈判的成功让他在朝中声望达到顶峰。

随着声望的提升,胤禩在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圈子。以张廷玉、李光地为代表的一批重臣都对他推崇备至。特别是李光地,多次在康熙面前称赞胤禩的才能。这些大臣的支持让胤禩在朝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康熙四十四年,一场塞北的军事演习中,胤禩率领的部队以少胜多,展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这次演习后,连一向对胤禩持保留态度的满洲武将也开始转向支持他。到康熙四十五年,胤禩已经成为朝中最有影响力的皇子之一,不仅得到了汉臣的支持,也赢得了满洲贵族的认可。

三、老九胤禟的独特风采

康熙皇子中,九子胤禟的教育经历最为特别。从康熙三十三年开始,他就在西洋传教士的指导下学习外语。到康熙三十六年时,胤禟已经能用拉丁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与传教士自如交谈。这种语言天赋让他成为康熙朝廷与西方使节沟通的重要桥梁。

康熙三十八年,法国传教士白晋带来了一批西洋科技书籍,胤禟成为了这些书籍的主要研读者。他不仅翻译了多本天文历法书籍,还与传教士们一同研究西洋的测绘仪器。在他的建议下,康熙四十年开始在京师设立了一间西洋仪器制造作坊,专门制作天文观测和地理测绘的精密仪器。

胤禟在商业方面也展现出非凡才能。康熙四十二年,他提出了改革广州贸易制度的建议。他主张放宽对外商的限制,同时建立更规范的关税制度。这些建议大部分被康熙采纳,使广州的海外贸易在随后几年中显著增长。

在慈善事业上,胤禟同样有独到建树。康熙四十三年,他在自己的封地设立了"广济堂",专门救助贫困民众。这个机构不同于传统的救济机构,除了提供基本的衣食帮助外,还设立了手工作坊,教授贫民谋生技能。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在当时颇具创新性。

胤禟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也让他对科技发展产生浓厚兴趣。康熙四十四年,他在自己的府邸中设立了一个小型天文台,用于观测天象。他还组织人员翻译了多本西方的医学著作,并在府中设立医馆,让民众免费就医。这些举措让他在北京城中收获了良好的声誉。

在与洋人的交往中,胤禟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开明态度。康熙四十五年,他在一份奏折中建议选派年轻官员出国学习,认为应该"取其长以补我短"。虽然这个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但反映出他对西方文明的理性认识。

胤禟还精通欧洲的机械工艺。康熙四十六年,他指导工匠制造出了一座西式自鸣钟,这座钟不仅能准确报时,还能显示日月升落时间。康熙对这件作品十分赞赏,将其陈列在养心殿中。

在军事方面,胤禟虽不以武艺见长,但对西方军事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他多次向康熙建议改良火器,并亲自参与了新式火炮的试制工作。在他的建议下,清军开始采用一些西式军事训练方法,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

这种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开放态度,使胤禟在皇子中独树一帜。他的府邸成为了当时北京城中西方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不仅吸引了众多传教士,也吸引了一批对西学感兴趣的本土学者。这种特立独行的作风,在当时的满洲贵族中是极为罕见的。

四、雍正即位后三兄弟关系的转折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即位后,对胤禩和胤禟的态度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在登基之初,雍正对两位兄弟还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腊月,雍正曾特意在乾清宫设宴,邀请胤禩、胤禟共同参与,席间赐予两人御制诗词,表达手足之情。

然而这种表面的和睦很快就被现实政治打破。雍正元年二月,朝中出现了一份匿名奏折,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虽然这份奏折的真实来源始终未能查明,但这一事件让雍正对胤禩的疑虑加深。同年三月,雍正下令调查胤禩府中的人员往来。

胤禟的处境则相对缓和。雍正元年四月,他还被委以重任,负责督办太庙祭祀事宜。在这期间,胤禟多次通过递交奏折的方式,表达对雍正的支持。五月,他还主动请求裁减府中人员,以示清白。

雍正元年七月,事态出现重大转折。一位叫做朱铭泗的举人在京城被捕,供出曾与胤禩府中人员有所往来。这一线索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八月,雍正下令彻查胤禩的社交圈子,其中包括多位与江南士绅有联系的官员。

同年九月,胤禟被卷入这场风波。有人举报他与几位支持胤禩的官员有书信往来。虽然这些信件内容平常,但仍让雍正对他产生戒备。十月,胤禟被免去了太庙祭祀的职责,改任较为清闲的宗人府职务。

雍正二年春,局势进一步恶化。胤禩的一位门客在醉酒后说了些不利于雍正的话,这件事被人报告给了雍正。随后,胤禩被命令削减府中护卫,并被要求将府邸中的武器上缴。

胤禟在这个时期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他减少了社交活动,专注于翻译西洋书籍的工作。雍正二年三月,他向雍正呈递了一份西洋历法的研究报告,试图以专业能力获取信任。然而,这种努力收效有限。

雍正二年夏天,事态达到顶点。查办胤禩案的官员呈报,发现了一些可疑的文书。虽然这些文书并未直接证明胤禩有不轨行为,但雍正仍决定采取行动。七月,胤禩被降为庶人,圈禁于府中。他的主要支持者也都受到牵连,或革职、或流放。

胤禟的处境也随之恶化。雍正认为他在胤禩案中立场不够明确,对他也采取了防范措施。八月,胤禟被命令移居到城外的别院,限制其活动范围。他府中的西洋物品也被收缴,与传教士的往来被严格管控。

这场风波的后果是三兄弟关系的彻底改变。此后,胤禩长期处于软禁状态,与外界几乎断绝联系。胤禟虽然保住了亲王身份,但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只能在城外别院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曾经的兄弟情谊,就此化为泡影。

五、三兄弟在历史中的最终命运

雍正二年后,胤禩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他被圈禁在一座偏僻的宅院中,每日只能在院中有限的空间活动。府中仆役被裁减至最少,剩下的也都是朝廷安排的眼线。雍正三年春,他曾通过一位老仆递交奏折,请求准许他在院中建一座小亭,用于读书,这个请求被雍正驳回。

胤禟的处境虽比胤禩稍好,但也失去了昔日的自由。雍正三年,他被迫将收藏的西洋书籍悉数上交内务府。府中的西洋钟表、测量仪器等物品也被收缴一空。他平日只能在别院中写写画画,与外界的联系被严格限制。唯一能见的外客就是每月定期来访的太医,为他诊脉开方。

雍正四年,一场意外事件让胤禩的处境雪上加霜。他院中的一位小厮在街市上醉酒闹事,说出了一些关于旧事的话语。这件事被报到雍正处,导致胤禩的管控更加严厉。此后,连院中的书籍都要经过严格检查才能带入。

胤禟在这期间依然保持着对西学的兴趣。雍正五年,他通过宗人府递交了一份历法改革建议,但这份建议石沉大海。同年冬天,他请求接见几位曾经共事的传教士,这个请求也被拒绝。此后,他转而专注于绘画和书法,留下了不少作品。

雍正七年,年迈的胤禩身体每况愈下。他多次上书请求准许太医定期诊治,这一请求终于得到批准。然而,太医每次出入都要经过严格检查,连开具的药方都要经过特别审查。这年冬天,胤禩染上重病,雍正只派太医前去医治,并未亲自探望。

胤禟在雍正后期的生活相对平静。雍正十年,他在别院中设立了一个小型藏书室,收藏了一些诗文集和史书。他每日在院中读书写字,偶尔作诗自娱。这些诗作大多描写园林景色和日常生活,完全避开了政治话题。

雍正十三年,胤禩在幽居中去世。按照规定,他的丧事从简处理,只有几位宗室到场送别。他生前的诗文著作大多被封存,未能流传后世。他的府邸也被收归内务府,改作他用。

胤禟则活到了乾隆初年。乾隆即位后,对这位叔父的态度较为宽容,允许他在节日时入宫参见。但胤禟此时已经对朝廷事务不再关心,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绘画和收藏上。他最终在乾隆三年去世,获得了相对体面的安葬待遇。

两位皇子的府邸中所藏的书籍、文物后来都被收入内务府。其中,胤禟收藏的西洋书籍和仪器大多保存在养心殿,成为清宫珍贵的文物收藏。胤禩的诗文著作则大多散佚,只有少量被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中。他们的故事也逐渐被时光掩埋,成为清史中的一段特殊记忆。

0 阅读:66

雾意岛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