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严“禁补令”能根治有偿补课的顽疾吗?
王营
近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公布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24小时举报电话的公告。公告明确,西安市在职教师(含民办学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严禁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课;严禁组织、推荐或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为校外培训机构或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严禁以家属、亲友等名义开办补习班或从事有偿补课活动;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补课报酬或其他不正当利益。凡违反上述规定者,一经查实,将依规依纪从严处理:行政处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撤职、开除等处分;资格处罚:取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资格,暂缓或撤销教师资格;经济追责:全额追缴违规所得,并扣发当年绩效工资及奖励性补贴;连带问责:对涉事教师所在学校及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考核评优资格;公开曝光:典型案例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通报,形成警示震慑。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依法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处理。
西安市教育局发布的"五严禁五处罚"公告,在教育界激起了千层浪。这份措辞严厉的禁令,折射出教育管理部门整治有偿补课的决心,也暴露出传统治理手段的局限性。当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码禁令却收效甚微时,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教师有偿补课现象恰似一株寄生在教育体制病灶上的毒草,单纯依靠行政禁令的刀斧,难以根除其滋生的深层土壤。
一、有偿补课禁令的治理困境
自2015年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累计出台的专项治理文件已逾百份。仅2022年,全国就查处有偿补课案例3800余起,但补课市场仍呈现"野火烧不尽"之势。西安此次出台的举报奖励机制与连带问责制度,在短期内或许能形成震慑效应,但类似运动式治理往往陷入"查处-隐匿-反弹"的循环怪圈。
某重点中学教师李某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在接受纪律处分后,转而通过线上平台化名授课,借助虚拟货币结算报酬。这种"游击战术"折射出治理手段的滞后性,教育监察体系难以覆盖网络空间的灰色地带。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压政策下部分教师将补课行为转入地下,反而推高了补课市场的风险溢价。
禁令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教育治理领域同样显现。当第N道禁令出台时,教师群体中弥漫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某地教育局的内部调研显示,63%的教师认为"只要足够隐蔽就不会被发现",这种心理消解着制度威严。教育管理部门陷入"禁令依赖症",反而弱化了教育治理的系统性思维。

二、有偿补课滋生的生态土壤
有偿补课乱象的本质,是扭曲的教育评价体系催生的畸形需求。当"唯分数论"仍是教育指挥棒时,家长对提分的焦虑必然转化为补课需求。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数据显示,76%的家长认为补课是"必要的教育投资",这种集体无意识构成了补课经济的心理基础。教育评价的单一维度,使得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为补课市场留下了生存空间。
教师待遇的结构性矛盾同样不容忽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薪酬普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某省会城市中学教师月薪仅相当于当地新房均价的1/8。这种经济落差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价值补偿心理",将知识变现视为合理补偿。更值得深思的是,职称评审中的科研压力与教学业绩的失衡,使得部分教师转向补课市场寻求职业成就感。
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加剧了补课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校集中的现状,迫使家长通过补课弥补学校教育差距。某教育智库的研究表明,在教师流动率低于5%的地区,课外培训参与率高达82%。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补课从个别行为演变为系统性教育问题,单纯治理教师个体无异于扬汤止沸。
三、教育生态重构的治理路径
破解有偿补课困局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上海试点的"绿色评价"体系值得借鉴,其将学生身心健康、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维度,有效降低了家长对补课的依赖。当北京某实验学校将30%的考核权重分配给创新素养时,该校学生课外培训参与率下降了40%。这种评价转型正在重塑家长的教育认知。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深圳推行的"教师专业发展银行"制度,将培训研修转化为职业发展积分,使98%的参与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新路径。杭州某教育集团建立的"名师工作坊",通过跨校教研和成果共享,让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获得职业尊严感。这些探索证明,当教师获得充分发展空间时,有偿补课自然失去吸引力。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成都推行的"教师共享中心"模式,通过优秀教师跨校走教,使薄弱校教学质量提升23%。苏州建立的"课后服务资源库",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开发出200余门素养课程。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公办教育能够提供优质、多样的教育服务时,课外培训市场就会自然萎缩。
站在教育生态重构的视角审视有偿补课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不仅是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更是整个教育体系转型的缩影。当日本通过教师流动制度实现校际均衡,当芬兰用"最少作业、最优教育"赢得全球赞誉,这些成功案例揭示着教育治理的真谛:唯有构建起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教师获得应有的职业尊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有偿补课这个困扰中国教育多年的顽疾,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尘埃。这需要教育管理者超越禁令思维,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破与立的辩证中开辟教育治理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