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到底要不要上课?

才干王营评 2025-04-10 10:17:17

校长到底要不要上课?

原创 方华 方话

2025年04月08日 19:01 上海

讨论校长要不要上课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据笔者观察,现在校长能真正上课的已经不多了,何谓真正上课,就是和其他任课老师一样履行上课职能,承担上课责任;现在校长上自己所学专业学科的课,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直接不上课的校长也不在少数,估计将来能进教室上课的校长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校长不再上课或不能再上课,会在全国成为现象级的现实呢?是什么原因连校长进教室上课,都变得如此“艰难”与“稀罕”。更不要说,校长上自己所学专业学科的课。

讨论校长为什么不上课或者为什么上不了课,至少要讲清楚校长为什么要上课和校长上课需要什么条件支持。

01

校长为什么要上课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不需要做什么思考,大家能有“张口就来”的诸多理由。比如说,校长是教师,教师上课天经地义;校长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对学生、对课堂应该参与,方能了解学校具体实际情况;学校是教育专门机构,作为学校负责人应该是专业的,而体现校长专业性,大多人认为就是上课(虽然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校长是岗位,不是像教师那样,是职业,校长岗位是可以变化的,而教师是校长的终身职业,等等。

校长要不要上课,其实有2个半观点。一种观点是持校长要上课,其理由见本文上一自然段;另一种观点是持校长不需要上课,理由就是校长既是岗位,也是职业,是一门具有专业技术的职业(虽然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官方明确的认证,但也未作出否定),校长职责是负责管理学校,他们的专业是学校管理,上课不应是校长岗位和职责范畴;还有就是0.5个观点,这半个观点是从工作量与职务来分辨校长该不该上课,一般以学校规模大小与校长职级高低来决定校长是否上课。校长职级分两种,一是个行政级别,如科级、处级、副厅局级(基础教育学校有正厅局级的还未听说),另一个是校长等级,如一类、二类或A级、B级之类。

如果持校长应该上课的观点,那么校长上课需要什么条件就有讨论的价值。如果持校长不需要上课的观点,那么校长上课需要什么条件的讨论就没有意义,但有必要继续研究与讨论校长是岗位,还是职业,或是岗位+职业,这样便于对校长职责的价值、定位和专业标准等方面研究,这类研究对校长,对学校,乃至于对我国基础教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坚持以学校规模与校长职级来决定校长是否上课的观点,也要研讨标准与规范,以便实践中有依据参与。实话实说,笔者也不知道是否有必要按学校规模与校长职级决定校长是否上课,所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

02

校长上课需要什么条件

这个问题好像是现在争论校长要不要上课的重要问题。

校长上课需要什么条件?先把问题转化为校长上课需不需要条件。笔者回答,校长上课是需要条件支持的,否则,校长无论从精力、时间、情绪都难以承担上课的责任。当然这个条件不是指与教师上课所需要的条件,如:校长是否具有教师资格证。而是基于校长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客观原因,这样客观原因就是校长能不能上课的条件。

如果校长上课需要条件,那么校长上课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

首先,校长是否上课需要机制条件。校长上课需要机制条件支持,好多地方对校长是否上课是有“机制”的,但这些机制都是对校长上课提出要求,并没有为校长上课提供支持。如:校长要不要上课,上什么类别课,周课时多少等方面做了要求,也形成了制度。但这些要求与制度,只解决了一个问题,校长要上课,且规定校长上什么课和多少节课。这些要求与制度是建立在校长没有上课,还是基于校长本身不想上课“假设”的规定,并没有真正解决校长要上课的客观问题。

校长不上课有校长自身主观原因,就是校长不愿意上课,这只是校长不上课的原因之一,只是校长不上课中的一部分,甚至于一小部分。

客观原因不支持校长不上课,或者说校长上不了课,地方教育局应该出台支持校长上课的“机制”。如:校长上课期间,可以不参加除特重大事件以外的会议;校长上课时,可以不参加除特重大事件与意义以外的接待,包括来校检查、视察、调研、参观等活动;校长上课时,可以不及时接打电话;校长要有备课、参加教科研、批改作业、监考、阅卷、与学生交流、适宜参加学生活动的时间等方面支持。

如果,地方教育局不能出台这些支持校长上课机制,而要求校长上课,这种要求只是一种形式或者“逼着校长造假”,与其这样,不如说清楚,校长是可以不上课或对校长上课不作要求。

其次,校长是否上课需要评价条件。评价为什么重要?因为你干得对,还是干错了;您是干得好,干差了都是基于评价。校长上不上课,也是基于评价。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让校长上课,对学校工作整体考核评价中,加上校长是否上课,上了多少节课,上了什么学科的课,该学科与校长所学专业学科是否一致等内容。这就是评价,教育局希望用评价促使校长上课,校长像老师一样上课,校长要上多少节课和什么课也算是合格或优秀校长。

笔者认为,这类评价指向,是对校长上不上课进行升维,升维到学校办得好与劣的整体考核评价中去,这是值得商榷的。校长是否上课是基于校长本身而言,不应上升到学校层面,如果这样,校长上不上课就不是校长个人问题,而是学校治理与发展方面问题。如果把校长上不上课上升于学校办学层面,那校长上上课不应该停留在校长个人层面,这就涉及到区域教育治理、评价考核、学校生师比,岗位配置,学校资源、经费预算、校舍安全等相关管理与评价问题。

如果校长需要上课,那需要明确对校长课堂教学如何管理,对校长日常教学常规如何检查,校长如何参加校本教科研,校长如何完成教师层面的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也产生,并也得以化解,只不过用一些“非规范制度化”的方式解决,还存在着更深层次问题。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解决校长是否上课系统方案,校长上课或不上课都是“伪命题”,而对校长是否上课系统方案中,评价是方案重要组成和有效支持。

最后,校长是否上课需要生态条件。校长是否上课、校长如何上课、校长上什么课与校长上多少课等问题,需要地方与学校的教育生态支持。

关于校长上课思考,简单的看是校长“个人话题”,实则是彰显和影响区域与学校教育生态构建。

从校长上课,就可以看到区域教育生态端倪。如:一个区域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以文件、以要求、以明检暗访、以考核评价管理与要求校长是否上课,不断强调校长是否上课,并把这个问题作为区域教育治理的“重要事情”来抓,那么,这个区域的教育生态应该是好不到哪里去。理由有三。

一是这个区域教育管理是低层次循环、粗糙而缺乏专业性,可能教育教学常规连规范性制度都不健全,也很难落地,这个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策略,还是“生产队式”的方法,以肉眼所见、以声音所及、以情绪所感、以手脚所到进行方式管理,而非是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具有的基础认知与能力;

二是这个区域的校长,如果连自己上不上课,都需要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想尽办法,甚至于与教育局之间还在玩“猫抓老鼠”游戏,可想而知,校长岗位定位与责任放在哪里?校长专业需求与发展放在哪里?这如何放心把学校发展,以及“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等教育目标交给这种类型的校长,由此可见,这个区域的校长队伍建设会是怎么样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存在,也可以看出区域教育生态存在一定问题;

三是这个区域更多的人只关注校长上不上课,只能说明两点问题,第一是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出了问题,教育管理不得法,以校长上不上课做“挡箭牌”,而忽视区域教育更核心、更客观、更需要优化与解决的问题;第二是区域教育及教育队伍出现问题,大家都以谁少做事,谁做轻松的事,谁让别人多做事,谁不做事为荣,认为这些是体现自身能力与本领的“参照标准”,区域出现教育管理人员工作任务轻,普通教师工作任务重的现象,这也进一步说明该区域的教育生态不佳。

校长要不要上课,上什么课,上多少课,看似一个普通的问题,实则是教育理念、教育治理与教育生态的综合问题,绝不是简单“拍拍脑袋”的“上”与“不上”,以及“上多少”的问题。

0 阅读:104

评论列表

山中隐士

山中隐士

8
2025-04-12 13:21

校长可以不上课,但必须有分析教师上课水平的能力,多听课评课是应该做的 。

才干王营评

才干王营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