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谜:马谡的战场部署别出心裁、暗藏玄机,为何执行彻底走样

江樵品史呀 2024-12-05 17:47:28

街亭之战,实在是败得很意外。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发起首次北伐,陇西数郡响应。

魏明帝曹叡派遣张郃等将迎战,诸葛亮则遣马谡据守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然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舍水上山”,导致被张郃所破,而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下狱斩杀。

其实谁都知道街亭守不住。

只是没想到马谡的防守会如此不堪一击。

问题是假如他就老老实实地当道下寨,就能达成蜀军的战略目标,将占绝对优势的魏军精锐骑兵拖足够久吗?

有人说是马谡没有明确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好大喜功招致失败。但实际上马谡对诸葛亮的思路清楚得很。

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总是主动召见马谡,可见沟通渠道十分畅通。对用兵策略,他们从白天聊到夜晚,一聊就是一整天。以马谡的天资,和诸葛亮聊这么久,难道连基本战略思路都搞不清?显然不可能。

那就是说,马谡在战略层面一点毛病没有。

换句话说,马谡绝对知道他的任务就是将张郃拖住,不可能从头脑中蹦出要和魏军决战的昏招。

相反他在的扎营地点,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甚至他还在山下清水河河岸设下伏兵,成功防守之后还能发起一波反击。

可见,马谡的战场部署暗藏玄机,颇为高明。

有人说是缺水而败。可官渡之战,无论是曹操军还是袁绍军,在彻底断粮后,都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讨伐乌桓之战,曹操军缺水,想办法“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都坚持了下来。

但因为缺水缺粮就直接丧失战斗力、溃不成军,“众尽星散”,这的确有点说不过去。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场灾难性的失败?

失街亭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从诸葛亮的战略说起。

226年曹丕去世,22岁的曹叡即位,主少国疑,曹魏上下一片混乱。而就在这节骨眼上,曹叡还任命胆小怯弱的夏侯楙驻守长安,关中空前空虚。此外,之前叛蜀降魏的孟达,又多次联络诸葛亮,暗中答应率上庸兵马归降蜀汉。

大好形势下,诸葛亮决定发起北伐。

诸葛亮提前散布消息,说蜀军要从斜谷出击,同时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据守箕谷,伪装成蜀军主力的样子。箕谷离长安已经很近了,曹叡深感压力,便派遣曹真率魏军主力前去防备。

可没想到诸葛亮声东击西,亲自率兵进攻杀往了凉州,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魏而响应诸葛亮,一时间曹魏举国震动,朝中大臣束手无策。曹叡展现出过人的统率力,他抵达长安调度指挥,并命令右将军张郃率领五万步兵和骑兵前去抵御诸葛亮。而曹真也将在击退赵云后向西线靠拢。

魏军主力合围下,诸葛亮显然没打算硬刚。他之所以没有采纳魏延兵临长安的子午谷之计,就是想稳妥为主、零敲牛皮糖,而不是早早就与魏军主力决战。

第一次北伐,他心中对蜀军战斗力还没有底,若率蜀军主力与魏军硬拼后败北,那种责任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所以,就算街亭的战略地位再重要,诸葛亮都不会亲自指挥街亭之战。

既然不打算通过决战来夺取凉州之地,诸葛亮便退而求其次,采取了一种策略:迁移人口。

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人口迁移至汉中,凉州将更加空虚,诸葛亮接下来就能从容进攻甚至攻占整个凉州。当初汉中之战,曹操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这也就从一开始就注定街亭是守不住的。马谡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张郃的军队拖住,为诸葛亮迁移人口争取时间。

第一次北伐形势图

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它地处如今甘肃天水秦安县陇城镇一带。蜀军夺取的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这街亭相当于就是蜀军所占区域的大门。

街亭当地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关隘、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

但诸葛亮为什么就确定蜀军可以在街亭将魏军精锐阻挡一阵呢?因为在东汉围绕街亭就发生过一场略阳之战,刘秀的大将来歙就在此抵御过割据势力隗嚣的围攻,坚持了数月之久。

公元32年,刘秀派遣大将来歙率精兵2000人,秘密穿过隗嚣陇西防线的翼侧,突然兵临隗嚣后方战略要地略阳,偷袭并斩杀了守将金梁,拿下了略阳城。略阳便是后来的街亭。

得知后方战略要地丢失后,隗嚣亲率主力数万围攻略阳,但打得相当艰苦,后来隗嚣盟友公孙述派遣大将李育、田弁所率的5000精兵相助,但还是久攻不下。来歙硬是坚持到了刘秀率援军前来解围的那一刻。

略阳之战汉军能够胜利,多亏了几个关键因素:

1、汉军的战斗力占据优势。刘秀此前曾经多次打败过隗嚣,来歙更是能够率精兵深入敌后,以2000人马抵御数万敌军,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2、略阳城防坚固。来歙和他手下的将士战斗力固然很强悍,但用2000人能抵挡住数万人的围攻,足可说明略阳的城墙有多靠谱。

也就是说,要想赢得街亭防卫战的胜利,要么人够猛,要么城墙工事够坚固。

那么马谡能够复制略阳之战吗?

略阳之战

那让我们对比一下魏蜀的硬件实力吧。

一、马谡视角

1、城防

街亭的防御工事已经极为薄弱。在东汉初年,汉军将领来歙还需要通过偷袭的方式,击败隗嚣的将领后才能占据街亭。但到了马谡去占街亭时,根本没有遭遇什么抵抗。当地魏军守军已不再将街亭视作一个需要重点设防的据点。

这说明经历过东汉初年大战以及之后大大小小战斗的洗礼后,街亭的城防工事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很可能接近荒废。

有人认为街亭地势有一定坡度,蜀军可以在主干道构建简易工事,依据工事防守。张郃的精锐骑兵可以实施快速冲击,依靠几乎被破坏的城墙,以及临时搭建的工事,恐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无论怎么做,依托城墙固守的难度很大。

2、军队

马谡的副手王平似乎并没有倾力相助。

刚开始,王平只是简单地劝阻马谡不要上山,但至于不上山的话该怎么做,也没看出王平提出什么特别好的主意: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而马谡被张郃断掉水源后,也没见王平前去救援。

但马谡大败后,他却表现优秀: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王平又是设疑兵,又是鸣鼓的,把张郃都唬住了。

可见王平和马谡的配合实属一般,王平独立带兵时的表现要优秀得多。

而马谡军中的将领,包括张休、李盛、黄袭等人,这些将领的个人信息不明,甚至连籍贯都不清楚,可见他们要么是缺乏资历的新人,要么就是缺乏能力的老人。总之整体实力堪忧,可以说是完美贴合炮灰的人设。

而在士兵这一块。

既然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老将,那么戍边将士和蜀军精锐自然轮不到马谡来指挥。

马谡所指挥的,很可能就是三年前诸葛亮南征时所率的军队。这支军队从训练开始到走上北伐前线,满打满算也就四五年时间,战斗力极其有限。

因为黄袭有统兵权,所以还有一些临时拼凑的军队。

有王平这位降将,意味着也包括一些投降的魏军将士。

所以,这是一支东拼西凑、成分复杂的队伍。

由此看来,这绝对是一支炮灰属性拉满的偏师。

二、张郃视角

张郃军的资料较为简略:

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

虽然字不多,但信息量还是很丰富。

张郃的职务是右将军,这个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张郃可以说是街亭之战魏军的前线总指挥,他的命令绝对是畅通无阻,无人不从的。

张郃的兵马是曹叡给的,其来源自然就是拱卫洛阳的精锐部队,无论是战斗力、组织、士气还有装备水平,在魏军中都处在塔尖。

西拒亮,这就意味着张郃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阻止诸葛亮的行动,将其拖住。

至于接下来的事情,曹叡另有安排。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

丁未,帝行如长安。

曹叡调曹真赶过去,而自己也到长安坐镇,显然是在为主力决战做准备了。

自己手下精兵强将,身后大队人马正在赶来。对于街亭,张郃是势在必得。

曹叡的反击

马谡对于街亭之战,也抱有很大的期待。

223年,他曾经参加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年纪不大就能参与如此重大的事件,可见其地位之高,前景之光明。

但刘备的一句话,却让其从云端跌落: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这么一句,几乎就相当于当众掐死了马谡的未来,将马谡从未来蜀汉的核心中剔除出来。

所以马谡很不服,他非常想通过一件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挽救自己日渐黯淡的前途。

另外,马谡还有一丝嫉妒。

此前在攻占天水的过程中,诸葛亮收获了姜维这个奇才。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才能远高过马谡的哥哥马良,刚归降不久就要被带去见刘禅。这待遇如何不令马谡心生嫉妒?

所以,马谡求胜的欲望极其强烈。而这也能够解释,为何马谡就是死活听不进王平的意见。

如果按照当道下寨的要求,马谡没有把握能够完成任务。并且就算能完成任务,也没有丝毫出彩之处。

这种平庸,是马谡无法忍受的。

他需要一场大捷!

于是马谡翻遍兵书,找到了一计:背水一战。

当初韩信不就是背水列阵,让处于绝对劣势的汉军找回了反击的勇气吗?

韩信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成一字阵势引诱赵军;同时又派两千轻骑兵,每人拿一面汉军旗帜,连夜绕到井陉口山背后,待第二天汉军和赵军展开激战,乘赵军军营空虚的时候,两千汉军突袭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从而瞬间让赵军军心大乱,溃不成军。汉军趁乱发起反击,一举获胜。

从这当中,我们也能看出韩信获胜的关键因素:

1、韩信在军中颇有威望。汉军对韩信高度信任,即便他们被逼到河边,也没有质疑韩信的指挥,更没有溃败,而是能够拼死反击。

2、汉军的将领极其出色。两千轻骑兵能够在敌后埋伏,然后迅速穿插占领敌营,这一切都显示出汉军将领高超的作战指挥水平。

3、情报系统极为给力。韩信之所以敢于背水一战,是因为得知了赵军后方空虚的信息,这也证明了韩信派出的细作很有两把刷子。

这些成功的条件,马谡具备吗?

背水一战的战场部署图

随后发生的一切,都证明马谡缺乏威望,他手下的将领也表现平庸,至于蜀军的情报则更为稀烂。

但马谡一心求胜,这些细节他并未过多留意。他只是进行着自己的部署:

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其中的南山顶部平缓,向下三面都极为陡峭。

根据一些网友的实地考察,如果马谡屯兵山上,魏军前来攻打,前排只有不到50人能够投入战斗,并且山地还能够让曹魏骑兵丧失冲锋的能力,这就是标准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守地形啊。在这里,马谡将可以一再挫败魏军的攻势,让魏军一时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中。

这南山,不就是马谡的河水吗?如此有利的地形,不比当道下寨更靠谱?

难道就仅有这个布置而已吗?

不不,韩信有骑兵绕后,那马谡也得安排一支奇兵:

黄袭和李盛率军埋伏在街亭附近的清水河上游。

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明白马谡的设想:

他先率主力孤悬在南山上,吸引张郃率兵去攻。

因为不攻克南山,张郃就不敢继续前进支援凉州的郭淮,否则补给线和退路都可能被截断。

在几番血战后,张郃军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然后黄袭和李盛渡过清水河,对张郃的后方发起攻击,迫使张郃军阵脚大乱。然后两军合围,将张郃军彻底击溃。

这么看来,整个计划很合理不是吗?

以身犯险,吸引魏军进攻的事,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的卤城之战中也干过,也算不得冒失。

只是卤城之战时蜀军有诸葛弩和八阵图的加持,战斗力大幅超过魏军。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

王平率领无当飞军挫败了张郃的进攻,配合诸葛亮取得了卤城之战的胜利。

卤城战败后,张郃追击诸葛亮,在木门谷死于诸葛弩之下:

(诸葛亮)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如果马谡获得这些装备和阵法,别说成功撤退,就是击溃张郃都有可能。

如此看来,马谡的整体布局极为精细,也极为接近背水之战的布置,似乎挑不出任何问题。肯定远远强过在街亭破烂的城墙里死守。

那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卤城之战,蜀军战斗力远超魏军

马谡的战略其实存在两个巨大的短板:

1、水。在这干燥的西北岗地,水是多么重要的战略资源。现在它竟然成为了卡住马谡脖子的致命问题。王平分兵驻守山下,也碰巧没有守住水源地。

2、士兵。蜀军士兵,在骁勇善战的魏军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击!而他们的韧性也极差,稍稍遇到困难阻碍,士气便一落千丈。这都说明他们实在太稚嫩、太缺乏历练了。

这两个短板,让马谡精密计划出现严重变形。

老奸巨猾的张郃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十分敏锐地发现了水的问题。

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张郃直接派兵断了马谡的水源。这也让人颇感疑惑:王平不是分兵驻守在山下吗?如果他既不能保护水源,又不能及时救援策应,那么分兵的意义何在?

并且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水和粮属于后勤部队工作的必选项,出现如此大的漏洞,难道后勤保障人员都是无能之人?马谡要是管水,是不是还要管粮、管防火?行军作战那么多细节,他是不是都要管到位?他作为主帅管了这么多基础细节,战略战术又由谁来负责?

并且就算山上无水,后勤部队可以提前带水,甚至引水上山囤积。《后汉书·张让传》中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所以解决缺水的问题,绝非无计可施。

职能的缺失缺位,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马谡手下军队的素质是何等低下。

但此时魏军就是吃定了蜀军缺水的重大失误,所以围而不攻,要将蜀军耗死。

本来是试图掐住魏军大动脉,逼迫魏军进攻的。但这么一弄,蜀军反倒陷入被动。

......

得知断水后,其实也不必过度惊慌,想当初曹操在官渡之战不也断粮了吗?可他依旧坚持到火烧乌巢彻底扭转战局的那一刻。

冷静是第一位的。

本来由山上向山下发起冲锋应该是占据很大优势。而清水河的黄袭、李盛还能够配合袭击张郃后方。这两条都对蜀军极为有利,足以扭转战场形势。

倘若此时蜀军中有一员虎将站出来,奋不顾身地带领蜀军殊死一搏,事情或许有很大可能会出现反转。

可问题是,蜀军将领并不勇猛,黄袭、李盛也没能对张郃后方形成威胁。

现在还是第一次北伐,连诸葛亮都避免和魏军主力对决。

马谡肯定试图指挥蜀军士兵对司马懿发起反击,但根本无法撼动魏军。这个炮灰军团的战斗力水平之低,完全突破了马谡的想象。

但这也还不足以导致蜀军的溃败。

真正危险的短板还在后面:那便是指挥的问题。

蜀军士兵的素质也堪忧,他们并不信任自己的统帅,不愿在其指挥下对魏军发动破釜沉舟般的进攻。

他们最后竟然因为缺水的问题,不战自乱,陷入崩溃之中。

众尽星散。

其实缺水问题,曹操在讨伐乌桓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但他们还是解决了。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

也就是说,即便水源被张郃所断。蜀军至少还有三个突破方向:

尝试打深井;全员冲下山魏军殊死一搏;试试找寻其他逃脱的道路。

总之无论如何,都不会沦落到原地崩溃解散的地步。

这是一支战斗力低下,且组织水平、战斗意志都堪忧的炮灰队。

如此弱的军队,即便韩信来了也发愁啊。马谡若想靠这样的队伍实现背水一战,其难度堪比登天。

强悍的魏军骑兵

有人认为马谡被处死的原因,是因为街亭之战失败后他擅自抛下军队逃跑。

可实际上,被杀的不仅仅只有马谡。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和马谡一起被杀的,还有张休和李盛。

这说明应该不是逃跑的问题。

他们都是因为违令而死。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没有当道下寨。或许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来,马谡即便完成不了任务,但也不至于让蜀军就这样快速报销掉。

而张休和李盛则没有遵循马谡的计划,及时对张郃后方发起攻击。或许按照马谡的部署来,他们即便不能通过偷袭后方让魏军崩溃,但至少能够打乱魏军阵脚让蜀军能够有机会后撤。

因为违令,他们共同导致了街亭之战的巨大失败。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为了严肃军纪,维护权威,就只能将马谡等人处死。

挥泪斩马谡

难道街亭之战,真是无解的死局吗?

不,马谡其实可以学习张飞在汉中之战时的打法。

218年,下辨之战揭开了整个汉中战役的序幕。

战争之初重点在于布局占领有利位置,而下辨就是那个关键的卡点。

下辨是武都郡郡治,处在祁山道上,可以直接挡住陇右方向南下的魏军援军。更重要的是它能威胁来自关中的魏军援军。

选择驻守下辨而非祁山道和陈仓道交汇处的河池城,可以带来一个好处:若蜀军堵在河池,魏军就会全力攻打,待击溃蜀军再南下。

而蜀军在下辩,并没有堵死陈仓道,给魏军让出了继续向汉中进军的路。但等魏军主力过去,蜀军就能从下辨出击,截断魏军的粮道,魏军就有不战自溃的危险。

所以魏军很可能在继续进攻汉中的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攻打下辨。那么蜀军不但能够牵制部分魏军,还能减少自己的防守压力。

张飞马超迅速摸清了对手的底细,明白这次遇到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优势的硬茬。于是蜀军并没有拘泥原先的固守方针,而是迅速改变策略。

张飞转而虚张声势,留下吴兰守下辨,自己率领一部分兵力进军固山,作出要截断曹军后路的假象,同时派人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即将出兵切断南下曹军的后路。曹洪军队抵达下辩,因不知虚实,担心大军深入后会被张飞截断退路,竟然就被生生拦住了。

通过驻扎在街亭附近的有利位置,牵制张郃的魏军,即便打不赢,也可以虚张声势将魏军唬一阵子。

后来张郃不就是被王平唬过一次吗?

采取柔性对抗的方式,或许有助于马谡获得一线生机,甚至克敌制胜。

0 阅读:148

评论列表

体育老师

体育老师

10
2024-12-06 11:24

说的明白点,知己知彼只做到了知彼

江樵品史呀

江樵品史呀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让我们一起来一场时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