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所有人的翘首以盼下——
截至2月13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100亿!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首部票房破百亿的电影。

随着哪吒火爆全球,幕后导演饺子也彻底火了!
他的总票房成绩,已经超越张艺谋的139.92亿元,位列中国导演票房榜第三。
“我命由我不由天”——不仅仅是“魔童”哪吒的经典台词,更像极了饺子的人生。

饺子本名杨宇,1980年出生在四川泸州,父母都是普通的医生。
他从小就想做漫画家,但是因为现实所迫,才选择了和父母一样的专业——医学。
后来在大三时,他偶然接触到了动画制作,才弃医从艺,走上了动画的道路。
非科班出身,又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荣耀加身,他曾走过一段漫长又孤独的路。
很多人都说,饺子既有天赋、又有热爱,以及胆量,才能抓住机会,一举逆袭。
但实际上,天赋也好,热爱也罢,真正推动他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奇迹的力量,其实是他身上所爆发出的强大内驱力。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早就深入研究“如何让孩子内驱力爆棚”,并给出了一个黄金配方:
自主感:我能选择我想做的事。多巴胺:这件事好玩,让我兴奋。胜任感:我能做得好这件事。联结感:我能在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里做这件事。回看饺子的成长经历,我发现,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的父母在这四点上,给了孩子最好的滋养。

自主感: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对音乐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在二胡上有所成就,从小就逼两个孩子每天长时间练习。
久而久之,儿子越来越抗拒拉二胡,直言这辈子都不想再碰它。
女儿虽然没有放弃拉二胡,却对父母产生了深深的仇恨,并与父母断绝了来往。
很多父母都曾苦恼,为什么我对孩子学习这么上心,每天盯着他、催着他,孩子依旧不爱学习。
其实就是因为过度的外力介入,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
要知道,心理学上将人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而内在动机,又被阐释为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即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感。
只有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自主决策,他的内驱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饺子当初毕业于国内顶级学府华西医科大学。
如果按部就班,他完全可以毕业后穿上白大褂,获得体面且收入可观的稳定工作。
可是毕业之后,他却放弃热门的医学,一头扎进动画行业。
旁人冷嘲热讽,父母却选择全力支持,给他买高配置电脑。
在广告公司时,客户要求的规范的广告动画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他又毅然辞职,在家闭关,只为实现自己的一腔抱负。
在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里,他一连三年足不出户,潜心搞创作。
那时父亲已去世,母亲继续给予他最有力的支持。
终于,2009年,他的首部作品《打,打个大西瓜》横空出世,一举斩获30多个国内外大奖。
正如教育家林格所说: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他。”
一个孩子获得的自主感越多,就越有投入这个领域的热情。
父母唯有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让他拥有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力量。

多巴胺:
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热爱
研究表明,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不仅能够传递兴奋的信息,还能激活大脑,让大脑活跃起来。
对于孩子来说,多巴胺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体验到一种忘我状态。
想要维持多巴胺的分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为什么饺子能够闭关多年持续创作,十年磨一剑,就是源于对动画的热爱。
小时候,他就迷上《圣斗士》《火影忍者》和《七龙珠》,还画得一手好画。
从那时起,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悄悄种下一颗漫画家的梦想种子,后来,为了将来好就业,他选择遵从父母的意愿学医。
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未曾熄灭的火苗,在微弱地跳动。
直到大三那年,看到转行的同学给他推荐的动画软件,他才明白自己对漫画的热情从未熄灭。
从那之后,他的热爱被彻底点燃,内驱力如火山喷发般释放,哪怕经历了种种坎坷挫折,也从不言放弃。
一个孩子的兴趣之火一旦被点燃,就会分泌源源不断的多巴胺,迸发出惊人的意志力。
最近爆火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之所以能带领中国AI崛起,完全源于对“科技”的痴迷。

梁文锋从小便对数学和计算机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初中时的他喜欢拆家电,单是一台 “飞跃牌” 收音机,他就前后拆装了 37 次。
妈妈心疼得直跺脚,爸爸却递上螺丝刀,鼓励他拆完再装回去。
哪怕把电视机拆坏了,爸爸也不责怪,只是问他:“下次怎么避免?”
梁文峰高中想转攻计算机,父亲也只是问:“你准备好为兴趣熬夜了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就全力支持他的决定。
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全身心投入计算机的领域,不断挑战技术无人区。
正如他的父亲所说:“教育不是雕刻玉石,而是唤醒种子。”
父母要多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活在自己人生的轨道上。
如此,才会激发大脑持续、稳定地释放多巴胺,获得长久的快乐。

联结感: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有这样一幕:
在天元鼎中,哪吒被无量仙翁下了穿心咒,全身布满尖刺。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殷夫人全然不顾被尖刺扎得鲜血淋漓,紧紧抱住了儿子,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
“娘不能陪伴你长大了,今后的路,你要自己走。”
“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就这样,殷夫人保全了哪吒,自己却一点点灰飞烟灭。
这一幕看得我瞬间泪流满面。
要知道,哪吒生来就是魔童,性格暴戾,行事叛逆,深受争议和欺凌。
可在他的成长中,来自父母的接纳和爱始终伴随他左右。
当众人都说哪吒是妖,必须要死时,是李靖夫妇毅然站在他身前,跪下为他说情;
当哪吒因为力量惊人,无人陪他踢毽子时,是母亲哪怕被一次次踢进墙里,还忍痛鼓励哪吒踢得好,陪伴在他左右。
正是因为父母无条件的爱的接纳,哪吒这一路才能不断打破偏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幸运的是,在现实中,饺子也拥有父母同样无条件的爱。
他曾真挚地说过: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
没有他们的开明豁达,我不可能轻易转行;
没有父母的无私支持,我不可能不放下梦想,为五斗米折腰;
没有母亲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我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短片制作中。
饺子当初辞职回家时,父亲因病去世,两人全靠妈妈1000元的退休金养活:
其中700元还房贷,200元买药,剩下的就买菜市场的特价菜。
为了省钱,妈妈还用菜市场砍价省下的50元,给他买了二手的《动画师生存手册》。
无论何时,饺子妈妈都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做出怎样的成绩,更没有给过他压力。
而是给他全力支持:“想清楚了就去做,大不了我养你一阵子。”
妈妈全心全意的爱,给他注入了足够的心理能量,陪伴他走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
那些跟父母建立联结感的孩子,内心会有无尽的力量,会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因为他们知道,任何时候父母都会在身后支持和鼓励自己。
他们会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人生的风雨和考验,有足够的勇气追逐心中的梦想。

胜任感:
给孩子鼓励和肯定
让孩子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胜任感,即感到自己可以胜任,是一种“我可以做到”的内在感觉。
它更像是一种信念,给予孩子信心,驱使孩子主动挑战各种各样的活动。
饺子在家闭关的三年里,母子二人生活极度拮据,他的作品更是前路难测。
但他的母亲从来不问“什么时候能赚钱”,只关心“今天动画渲染顺利吗?”
她还告诉饺子“动画和抓药一样,火候到了才能出疗效。”
拍《哪吒》时资金链断裂,饺子要一人兼任导演、编剧、美术设计三职,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支撑他的不仅是坚定的信念,更是母亲那句:“只要不放弃,作品会自己找到出路。”
来自母亲的鼓励和正面反馈,给了他自信心,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果一个人的胜任感足够多,他就更加具有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坚持不懈。
很多人都知道冬奥滑雪冠军苏翊鸣的闪耀,却不知道他成名背后,经历的无数次的摔倒。

他刚进入国家集训队时,右腿骨就意外受伤,有半年的时间都不能训练,只能坐在轮椅上。
当时的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几欲放弃。
于是父母便想了一个办法:
邀请儿子曾经的同学来家里做客,还鼓励他和同学们一起去雪场,让他指导同学们如何起跳,哪些问题需要纠正……
在“同学夸夸团”的簇拥下,苏翊鸣重新找回了信心。
爸妈还带着他一起观看偶像肖恩·怀特的比赛视频——
那是平昌冬奥会上,肖恩·怀特伤愈回归,最后一跳勇夺冠军,看得他热血沸腾。
爸爸说:“你不必羡慕别人,你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的!”
就这样,父母的鼓励让支持苏翊鸣扛过低谷,最终释放出了自己的全部能量。
胜任感是孩子心中的一束光,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父母用爱和鼓励浇灌。
当孩子内心坚定“我能行”时,未来的某天,他终会在属于自己的春天绽放。

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人问智者:“世界上那么多孩子,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却寥寥无几?”
上帝说:“因为很多孩子身上的翅膀都被剪掉了。”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天才,而是缺少缔造天才的父母。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会拿着鞭子追着赶着孩子,而是帮孩子找到自愿前进的力量。
当孩子的内在动力被点燃时,他的内心就是丰盈的、热烈的、充满着勃勃生机的。
愿每个孩子,都能梦飞山林、心驰原野,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点个赞吧,与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