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伟大,但被很多人遗忘的改革,主持者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贪吃的骆驼 2023-09-11 11:31:19

01

公元486年,距离汉朝灭亡已经快三百年的一天,一个叫李冲的北魏大臣,在朝堂上提出了一个建议。

在不久前实施的均田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三长制”。

在三长制推广之前,北魏实行的制度叫宗主督护制。

北魏这个带着游牧部落基因的国家,执行的宗主督护制,其实和草原的部落制很像,平时的时候,北魏的朝廷不怎么管地方,地方拥有很高的自主权,朝廷到了需要的时候,才会去各个“部落”要人要钱。

那么你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你凭什么去问别人要这要那呢?

答案很简单,凭我拳头比你硬,谁不服我就带领朝廷的大军去打谁。

因此北魏开国的几个皇帝,为了工作的需要,亲自带兵御驾亲征是非常正常的常规操作,而且在这种粗犷的管理方式之下,大臣们的工资也基本不由朝廷按月发,而是根据个人能力去抢掠。

02

但是这种情况后来因为一个人发生了变化。

这个人出生于北燕皇族,本姓冯,后来冯氏北燕被北魏灭了之后,她就成了北魏宫廷里的一名宫女,后来在她在一个女性长辈的照拂之下,成了北魏皇帝的女人,那一年她大概只有12岁。

冯氏在15岁的时候,就成了北魏的皇后,等到她25岁的时候,又升了一格,当上了太后。

不过此时坐在龙椅上的人,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因为根据北魏的惯例,为了防止后宫乱政,北魏后妃所生的孩子如果被立为储君,那么他的亲妈就要被赐死。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坐在龙椅上的北魏皇帝,年纪只有12岁,史称献文帝,献文帝14岁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儿子。

因为献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北魏的掌权人实际上是冯氏。

03

献文帝本来就不是冯氏的亲儿子,所以对冯氏的感情很淡,而冯氏本人又是年轻守寡,手中又握有重权,且北魏又有游牧部落的基因,所以冯氏在私生活上腰带很松。

在政治和风评等多种因素之下,献文帝和冯氏的关系自然就好不了。

两方明争暗斗了一番之后,最终还是冯太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后献文帝以18岁妙龄当上了太上皇(不久后因故去世),他那5岁的儿子则当上新的北魏皇帝,至于已经35岁“高龄”的冯氏则成了北魏的太皇太后。

大权在握的冯氏,看似可以自此纵情生活,但她实际上却有很大的担忧。

因为咱们前面已经说了,北魏的结构很像草原上的部落,皇帝要想从地方收钱要人,你必须要通过武力证明自己。

04

且不说当时北魏的皇帝还小,就是此时皇帝已经长大成人,冯氏让人家亲爹因故去世,自己又不想放权,她能放心皇帝手握军权,纵横天下。

既然北魏的传统套路走不通,北魏朝廷又要从治下的各个地区收钱要人,那么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只有一个,不是冯太皇太后跑去御驾亲征,而是通过改革梳理朝廷的资源来源结构。

因为当时冯氏已经是太皇太后,又通过各种手段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威信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北魏传统的官员,都是鲜卑血统,所以原本的官员对于改革没啥建设性的意见。

此外,原本的这些北魏官员,虽然拿不到朝廷给的工资,但是他们却可以凭借各种特权敛财,因此如果北魏不改革,朝廷可能会差钱,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其实根本无所谓。

05

所以冯太后指望不上这些人,这些人不捣乱就已经算是做贡献了。

那么找什么人来帮助自己改革呢?

前面提到的李冲就是一个,他原本的身份有两个,第一,他是冯氏的姘头,第二他算是中原土著。

他的第一个身份经常被人拿来说事,说他所提出的改革,仅是给冯氏当马前卒,他不过就是冯氏的一个面首。

但是还有一些人,看到了李冲的第二个身份,冯氏亲近和重用中原土著,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她在利用中原新人和鲜卑原本的贵族阶层对抗,从而让皇室不用亲自打打杀杀,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即使没有后来的改革,单看冯氏的各种手段,也能推测出当年的冯氏绝非等闲人物,如果不是因为北魏的历史不如唐朝和清朝耐看,恐怕冯氏的名头绝对不亚于那两个女人。

06

李冲当年提出的三长制,其核心是:理清汉朝灭亡后,持续了近三百年的田地和人口数量,从而建立起一本国家级的清晰资产账目。

然后利用这个清晰的账目来进行收税和管理,从而避免皇室的御驾亲征,以及从根本上削弱朝廷官员和地方势力的权柄。

从某一阶段来看,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

因为从百姓角度来看,有制度可依的税收政策,对百姓相对友好,毕竟朝廷不会竭泽而渔,但是如果制度混乱,那么百姓就真的如同草芥了。

而百姓有了活路,那么人口就会稳定增长,而更多的人口,国家也会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享受到源源不断的红利。

此外对于国家来说,稳定的税收,则可以增强国家实力,国家有了钱就可以给官员发工资,稳定政府运转,官员既然要靠朝廷吃饭,自然就会变老实,官员的行为也会被规范。

那么朝廷掌握了基层的准确数据以后,又有没有坏处呢?

1 阅读: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