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贪官屡禁不绝的秘密

贪吃的骆驼 2023-08-29 11:30:34

纵观我国古代的历史,除了正面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外,总也少不了贪官污吏的身影,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1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北周的国家,他的奠基人叫宇文泰,宇文泰出身于行伍,早年曾一度在底层打拼。

宇文泰出身于鲜卑族,当时儒家的“君权神授”说又已经跌下神坛,因此他也想有一番作为,因此他在西魏为官的时候,就开始笼络人才为几所用。

当时被宇文泰拉拢的人中,有一个叫苏让的人,苏让出自武功大族,家庭背景很有分量,有一年苏让被调到外地任职,宇文泰不想断了这个关系,就问苏让家里还有什么优秀人才,身为宰相的他可以照拂一二。

当时苏让给宇文泰推荐的人叫苏绰,论起辈份来算是苏让的堂弟,因为当时苏绰还比较年轻,又不擅长军事,而是擅长文学和算术之学,因此宇文泰虽然提拔了一下苏绰,但是并没有太在意。

02

有一次宇文泰因为一些事需要咨询同僚,就问到了同为宰辅的周惠达,周惠达虽然是官场老臣,但是对于宇文泰的问题一时也没有答案,不过他在征询了一个人之后,就给出了一个让宇文泰满意的答案。

当年周惠达咨询的人正是刚进入体制不久的苏绰,这次之后宇文泰才开始真正关注起苏绰,通过观察和接触以后,宇文泰对苏绰的能力是大加赞赏,到了后来,苏绰在宇文泰心中的地位更是常人莫及。

苏绰能有如此的才能,一方面是因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对于朝廷的各种利弊,已经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绰的天赋异禀,能了解到的知识转化进实践,宇文泰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大的一部分的内政因素,都出自苏绰。

03

据非主流文献记载,宇文泰和苏绰曾有过一番密谈,这次密谈的内容,被称为《具官论》,甚至也有人称其为“苏绰定律”,而它之所以不见于正史,相信大家看了下面的内容就会了然。

宇文泰当年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国家靠什么而立,苏绰给出的答案是依靠官员,宇文泰的第二个问题核心是,国家如何选用官员,苏绰给出的答案是“用贪官,反贪官。”

这六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苏绰的解释中,国家的长治久安,要用贪官而不要用清官,原因是贪官有把柄掌握在皇帝的手里,那么贪官就会忌惮皇帝,从而就可以为皇帝所用,而清官是“无欲则刚”,他们虽然在品行上要强于贪官,但是却很难完全听皇帝的话。

因此站在皇帝角度,要多用可以控制的贪官,而少用很容易失控的清官。

04

那么既然要用贪官,为什么还要反贪官呢?

苏绰的答案是,贪官的贪,不是从皇帝手里贪敛,而是向下贪,最终会贪到基层百姓身上,而且这个贪是贪得无厌的,因此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基层的老百姓就受不了了,因此需要通过处罚贪官来收拢民心。

除此之外,因为贪官侵害了百姓的利益,那么他们必然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即使他们有一些不利于皇帝的想法,也无法达偿所愿,而皇帝却可以利用这一点控制他们,以及笼络百姓。

所以贪官既要大量使用,也要在需要的时候,拿几个出来祭天,以保障皇权的不被动摇。

苏绰的这套理论,是非常违背我国传统道德的,但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它却又是非常让人动心的,因此这种理论的来源只能是杜撰,正统的皇权都不会公开支持它,不过它就像是臭豆腐......

05

很多人看到这里之后,可能就认为苏绰的这套理论就已经完了,其实苏绰还隐藏了一些东西没说,但是想当皇帝的宇文泰应该是体会到它背后的深意。

古代为什么会有皇帝?在古代什么样的人能当皇帝?

在汉武帝之前,谁都可以觊觎皇帝的位置,因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汉高祖刘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北方的游牧部落更是坚信丛林法则。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希望能改变这种大众已经认同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天,底下的人就会想三想四,而制止这些人和念头,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

那么有没有更加经济实惠的办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用新的观点取代旧的观点,然后从思想上降低统治成本,维护皇权不会旁落。

06

这个新的观点,就是儒家学说提出的“君权神授”。

这个观点的核心,是皇帝是老天爷选的人间代表,至于为什么选他,解释权归老天爷所有,你就是再能打,也不能有不臣之念。

这个观点被官方普及之后,汉朝虽然有过中断,但终究还是绵延了好几百年,这充分说明了这套理论的可实践性很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又有了多次的更迭,这套理论在体制内已经崩塌,只在民间还有留存,那么统治者如何才能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且让低成本的运行呢?

任用那些可能会觊觎皇权的官员时,优选那些有把柄,且不容易得到基层民心的,这样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后顾之忧,而这些人统称就是贪官。

古代的皇帝一直都是包装出来的,而维持这层包装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官吏,这些官吏在维护皇权的时候,又离不开授予他们权力的“假天子”,于是他们之间就有了深深的羁绊。

因此纵观古代历史,只要有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地方(封建皇权体制),那么必然伴随贪官污吏的滋生,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1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