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则天一共替高宗李治生了4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长子李弘之死,至今一直是个千古谜团!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太子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四岁。死前,高宗刚刚向他口头承诺过,要禅位给他。
紧接着,李弘就莫名其妙地死去!
李弘可以说是武则天的“幸运星”,正因为李弘的出生,才让武则天悲惨的命运发生逆转。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曾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就被迫在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高宗趁着在感业寺替先皇李世民祈福的空档,跟武则天翻云覆雨一晚后就有了李弘;很快就在高宗的运作下,武则天重新回到皇宫成了一名宫女。
好不容易将后妈搞成自己的老婆,高宗自然得格外疼爱!
武则天回到皇宫后,地位如坐火箭一般得到快速提升。《资治通鉴》说她是“未几大幸,拜为昭仪”。
这里简单解释下,唐朝昭仪是九嫔之首,二品,地位仅次于四妃。
武则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没有品级的宫女,一跃上升为二品的昭仪,这简直是火箭式地上升。
只是,太容易得来的,往往容易让人不会珍惜,特别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
对于后宫嫔妃来说,拥有一个儿子远比丈夫更重要。
历史上像赵飞燕、杨玉环这类没儿子还能得宠的妃子是少数的;也因为她们没儿子,导致她们最后的结局都很凄惨。
武则天晋升成为昭仪后,想要坐稳这位置,就需要一个儿子。
永徽三年(652年)十月,随着长子李弘的降生,武则天的地位终于稳定下来。
“李弘”这个名字是有特殊的含义!
道教有一条谶语叫做“老君当治,李弘当出”。说的是,太上老君只要一降临凡世,这个天下就会太平,而太上老君在凡世的化名正是李弘。
武则天给自己孩子取名“李弘”,就是希望这孩子将来可以当上皇帝,开创太平盛世。
儿子成皇帝,那母亲就是皇后、太后了。武则天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后来的事也如武则天所想,李弘确实给她带来源源不断的好运。
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
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参预朝政。
李弘也被立为太子,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唐高宗大赦天下,改元“显庆”,显著的吉庆征兆。
二、李弘天姿聪颖,从4岁被立为太子起,高宗和武则天便一直对他寄予厚望。
为了培养李弘,高宗可谓是下足了血本。不仅给他配备豪华的师傅团队,还从小就让李弘参与到政治实践中。
8岁时,高宗便急切地为李弘举办了成年礼,随后便与武则天一同前往洛阳享乐,留下李弘独自在长安监国。
有一就有二!
直到李弘二十四岁逝世,他已经有七次监国的经历,分别是8岁、11岁、12岁、16岁、20岁、21岁和22岁。这么频繁的监国,足见高宗对他的厚望。
朝野上下对李弘监国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太子弘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
然而,无论是身体还是性格,李弘都像极了父皇高宗。
李弘的性格敏感仁弱,他早年向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竟会忍不住掩书叹息:“这种丑事,听都听不下去,圣贤书就不能记载一些美好的事吗?”
郭瑜回答说:“孔子写《春秋》,善恶之事都写进去,目的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那芈商臣的恶行,正是要让他遗臭万年。”
李弘又说:“这种丑事,让我说都说不出口,以后不要讲《春秋》了,让我学其他的吧。”
郭瑜听完内心是怎么想的不知道,反应他嘴上是拼命称赞太子仁德,然后就改授《礼记》。
李弘对书本里描写的丑恶事情也都无法接受,更别提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了。
身为太子,未来的皇帝,每天都会处于阴谋诡计之中,连人性的丑恶都不敢直面,还怎么斗得过善于权谋的大臣。
再看身体!
高宗的身体一直不好,这才给了武则天主政的机会。然而,李弘的身体比高宗还差,他从小就体弱多病。
《旧唐书》说他得的是“痨瘵”,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肺结核;这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在古代无药可治,最怕劳累过度。
李弘身体底子就不好,又频频受命监国,以致操劳过度、旧病加剧,身体自然一天比一天差。
按理说,李弘的仁弱和体弱多病,是很容易养成依赖性的人格,他和武则天的强悍和果决正好互补;如果相处得当,母子间不至于会引发太大的冲突。
但是,冲突还是发生了!
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日益丰富,李弘开始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也越来越看不惯母亲武则天的作法。
麟德元年(664年),废太子李忠被赐死后,暴尸荒野、无人收葬。李弘得知后深感哀怜,立刻上表请求高宗收葬这个异母兄长。
李弘的行为令武则天非常不快!
在武则天看来,她让高宗赐死李忠完全是为儿子李弘着想;结果,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的竟是李弘。
从这个时候起,武则天就对李弘生出了不满和警惕。
人的野心,是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向上无上限,向下无底线。
武则天晋升天后以后,威望持续走高,野心也越来越大。而此时,高宗的病情却越发严重。
太子李弘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在咸亨四年(673年)完婚,已具备亲政的资格;一旦高宗身体有变,太子就要继承大统,到时武则天就要交出所有权力、退居后宫。
这是武则天无法忍受的,她需要做些什么来避免此事发生。
如果只是太子李弘一人,武则天还好对付。关键是,太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权力集团。
唐朝的太子府其实就是一个小政府,东宫属官的设置完全仿照朝廷。朝廷上,皇帝由宰相辅佐;太子监国,就由太子府的官员辅佐。
李弘一生监国七次,从8岁开始到23岁止,平均两年监国一次,这么频繁的监国史上少有。
为了工作方便,东宫的重要属官往往由宰相兼任;这样,宰相既是皇帝的下属,又是太子的下属。
慢慢地,宰相就成了太子利益的维护者!
太子李弘是高宗的法定继承人,如果高宗去世,武则天还能够控制政权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该怎么办呢?武则天试图用母子亲情来解决两人间的矛盾。
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向高宗上奏《建言十二事》,其中有一条特别提出,在家庭中母亲的权威问题,要求儿女对父母抱同样的尊重。
效果如何?
不知道!因为还没等武则天看到效果,太子李弘就暴毙,母子俩的矛盾忽然解决了。
解决的方法很不寻常!
当年,太子李弘和高宗夫妇一起巡幸洛阳,四月死于洛阳行宫。而且在他死之前,高宗刚刚向他口头承诺过,要禅位给他。
李弘的死显得相当蹊跷,以至于有传言说他是被武则天毒死的,个人觉得武则天完全没必要这样做。
就如上面说的李弘缠绵病榻,能否活得比高宗长还是问题,武则天何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杀死当朝太子?
如果武则天杀人不成或是计划败露,她将失去丈夫的信任,失去天下的人心,想要谋取更多的权力就无从谈起了。作为一名清醒的政治家,是不会莽撞行事的。
只能说,李弘的死对于武则天真是太及时了!
李弘从八岁开始监国,是高宗培养了十几年的继承人,又拥有来自宰相集团的鼎力支持。如果他不死,日后必定会跟武则天有一场恶仗。
现在,武则天不需要再担心了。李弘的死解决了一切矛盾,为武则天势力的发展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四、上元二年(675年)六月,也就是李弘突然离世的两个月后,有个人立刻补上了太子这个空缺。
他就是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二十二岁雍王李贤,史称章怀太子。
相对于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李弘,李贤就是一个身体强健、文武双全的阳光男孩。
高宗对这个新太子非常满意!
因为有李弘的前车之鉴,高宗迫切希望李贤能够在政治上尽快成熟起来,以便早日接班。为了尽快达成这个目标,他甚至在李弘刚刚下葬,就迫不及待地对宰相班子进行了大的调整:
原太子左庶子、同三品刘仁轨升为左仆射,兼太子宾客;
原户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戴至德升为右仆射,兼太子宾客;
原大理卿兼太子左庶子、同三品张文瓘升为侍中,兼太子宾客;
原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升为中书令,兼太子宾客;
原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同三品李敬玄升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
这次调整等于是将原太子的属官,全部转为新太子李贤的东宫属官。这些人都是朝堂上的中流砥柱,为了让他们能效忠李贤,高宗还特意给他们升了官。
高宗的一系列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培养李贤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照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皇位就是李贤的了。
一旦李贤获得皇位,武则天就得交出所有权力退居后宫。偏偏武则天又是那种视权力如命的女人,让她失去权力,还不如让她去死。
意识到这一点,武则天的危机感不言而喻。
那么,武则天会怎么做呢?
她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武则天不怕丈夫会突然对自己动手,因为在高宗的接班人顺利继位前,大唐朝堂还真离不开武则天。
只要武则天继续扮演“贤内助”的角色,高宗就不敢拿她怎么样;而她需要做的,就是将心思放在对付太子李贤身上。
那么,武则天是怎么对付李贤的呢?
她再次拿出对付原太子李弘的那招来:用母子亲情感化李贤。
武则天送给李贤两本书:
一本是《少阳正范》,专门教他怎么做一个好太子;
另一本是《孝子传》,专门教他怎么做一个乖儿子。
这之后,武则天还不断写信给李贤,用母亲的口吻对李贤进行各种教导,主要是教导李贤要当一个孝顺的好孩子,不要忤逆母亲。
效果如何呢?
之前用这招对付李弘时,武则天还来不及看到效果,李弘就突然暴毙;这次用在李贤身上,得到的效果让武则天大跌眼镜。
李贤收到书后直接丢垃圾桶里,对于武则天的谆谆教诲全当成了耳旁风。
不仅如此,李贤还学着武则天的样子,召集了一帮学者打算为《后汉书》作注。
了解东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整个东汉一朝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太后临朝和外戚擅权!
李贤在这时,专门挑出这部史书来作注,摆明了要跟武则天叫板。
可以想象,当李贤得意扬扬地捧出他的《后汉书注》时,武则天的脸得有多黑,心里的怒火得有多大。
武则天没有想到,李贤居然比李弘还不给面子,对她的挑衅更加明目张胆,威胁也更大。
这是武则天绝对无法容忍的!
既然母子亲情不好使,那就别怪武则天冷血了。
就在此时,宫中流传出一则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的,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所生”。
这流言虽然没有动摇李贤的太子之位,却加深了李贤跟武则天母子间的隔阂,母子两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时间来到了仪凤四年(679年)夏,武则天的心腹、术士明崇俨在家中院子睡觉时,被突然跳墙而入的歹人所杀。
此事立刻惊动了高宗和武则天,下旨严查;查了很久却迟迟抓不到凶手,一时成了悬案。
为了跟母亲对抗,李贤悄悄养起了私兵,这事自然瞒不过武则天。武则天得知后,并不急着处理,而是静静地等待“一击毙命”的机会。
这机会并没有让武则天等太久!
调露二年(680年),有人告发太子李贤“纵情声色”,行为不端、豢养男宠。
豢养男宠这事在李家皇族并不新鲜!
当初废太子李承乾也豢养过,他的男宠叫称心,而李贤的叫赵道生。
这种事往小的说叫“有伤风化”,往大的说叫“纵情声色”,可大可小;如果皇帝愿意,骂几句就完事了。
但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武则天想要的!她想要将事情闹大,大到足够将李贤拉下太子之位。
那么,武则天是如何将事情闹大的?
五、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宰相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会同御史大夫高智周,组成三司合议庭对李贤进行审查。
好家伙,一个“风化案”竟然要出动三司会审,武则天的意图已经很明显。
三人直接派兵将东宫的侍卫、太监宫女,以及男宠赵道生都给抓了。一番刑讯后,赵道生就将李贤卖个干净,他招认是太子李贤唆使他刺杀了明崇俨。
至于有没有屈打成招,那并不重要!
因为武则天已经拿到她想要的东西,现在李贤案已经由“风化案”变成“教唆杀人案”了。
要是罪名成立的话,可不是骂几句就能了事的,真要按律判刑,就是杀头大罪。
不过,此时高宗要是想法外开恩,将事情给压下去也不是不行。
武则天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为了将此案做成铁案,几个主审官又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从东宫的马坊中搜出了几百副崭新的盔甲。
私藏盔甲等同谋逆!这下子,案件又从“教唆杀人案”变成了谋反案。
武则天看到奏报后非常满意,马上为此案定调:太子李贤谋逆,即刻圈禁。
此时高宗在做什么?
高宗正腆着老脸去向武则天求情,希望武则天能放李贤一马。
武则天好不容易逮到机会,又怎么可能会放过李贤,她对高宗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
八月,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宫禁中。三年后,武则天又将李贤一家老小流放到巴州(今四川)。
李贤被废后,武则天趁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但凡跟李贤沾边的,都难逃厄运。那些平日里反对武则天的朝臣,也被莫须有的罪名给牵连上,或贬或流放。
就在李贤抵达巴州没多久,噩耗传来,高宗李治驾崩,李贤痛哭不止。
不久之后,李贤在巴州被逼自缢,享年三十一岁。临死前,李贤悲愤欲绝说:“我已废为庶民,母亲为何还不肯放过我!”
李贤死后,一首据说是他忧惧时所作的歌谣流传开来: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黄台之瓜,摘了一个又一个,正如李贤的兄弟被除掉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所有的瓜都被摘光,只剩下黄台下的瓜蔓。
那么,下一个被摘下来的瓜又是谁呢?
六、调露二年(680年)八月二十三日,即李贤被废的第二天,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
三年后,唐高宗驾崩,让宰相裴炎辅政,并留下一份“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遗诏。武则天也从天后改称皇太后,太子李显即将登基。
接下来,大唐会走向何处呢?
武则天已经听政二十多年了,天下尽在掌控之中。谁都明白,武则天是不会轻易把权力交给新皇帝的。
那么,这次武则天会怎么对付三儿子李显呢?
没有高宗的束缚,武则天彻底放飞自我了,这次她务必要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她要当命运的主人。想要达到这个目的,留给武则天的时间只有27天。
为何是27天?
因为在新帝李显亲政前,他需要先守丧27天。
对于一般人而言,丧父,儿子要守丧三年,但这三年并不是现在的三十六个月,是二十七个月。皇帝政务繁忙,不能啥事都不干真服丧二十七个月,便用一天来代替老百姓的一个月。
就这样,新皇帝服丧的时间就变成了二十七天,这就给了武则天可以操作的空间。
那么,武则天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她主要做了3件事:
1、暂时架空新皇帝李显;
2、调整宰相班子;
3、掌握军队实权。
李显虽然要守丧27天,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守丧期间继位、掌握朝政大权;一旦大权被李显掌握,武则天依然要退居后宫,无法再发号施令了。
所以,武则天需要拖着不将朝政大权交给李显,且还要合情合理。
当然,这种权谋之术是难不倒武则天的,她很快就买通了宰相兼辅政大臣裴炎!
高宗死后第三天,裴炎上奏称:
“太子尚未即位,没有资格宣布敕令,建议依然由天后临朝发布诏令。”
裴炎这份奏书,等于是将新皇帝暂时架空,不过时间只有27天;27天守孝期满,不管是裴炎还是武则天都没有理由再阻止皇帝亲政了。
时间急迫,武则天一刻都不想浪费!
武则天首先做的是安抚李唐宗室,她给李唐宗室加官进爵,特别是以韩王李元嘉等德高望重的王爷,都加授他们三公等高位。
人性一定是趋利避害的,人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
这直接导致后来李显被废掉时,李唐宗室竟无人站出来反对。
在朝堂上,武则天先是将对自己不忠的宰相撤掉,然后提拔了几位忠于自己的宰相;同时,又对宰相机构做了一个制度上的大调整。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执行。诏令发到尚书省去执行前,必须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才行,如果门下审核不通过,就是皇帝的圣旨也执行不下去。
为了方便沟通,之前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就放在门下省,这样有争议就可以当场解决。随着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中书省的谋议、出令权显得越来越重要。
武则天下令把“政事堂”从门下省改到中书省!
别小看这小小的改动,它直接改变了大唐朝堂上的权力格局,从制度上加强了中书省的权力。
武则天又将裴炎由门下省侍中,改任中书省中书令,看起来是平级调动,权力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裴炎是顾命大臣,又成了中书令执掌中书省,以后宰相在中书省开会都得由他主持,无形之中就成了首席宰相。
同时,门下省的权力被削弱了,以后武则天做起事来就更加的方便。
武则天此举即收买了裴炎,又便于自己对宰相班子的掌控。这也是为何高宗驾崩后,裴炎愿意配合武则天架空太子李显的重要原因。
七、朝堂上的事情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军队。武则天想要夺权,必须要获得军队的支持。
武则天的做法简单粗暴,直接将军队中的核心岗位替换成自己心腹:
在中央,武则天将心腹程务挺和张虔勖分别安插进左右羽林军中,牢牢把握住皇宫和洛阳周边的局势。
在地方,武则天分别派心腹到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以“皇帝崩逝,防备事变”为由,夺取了四州的兵权。
之所以武则天会重视这四州,那是因为这四地对大唐来说至关重要。
并州是李唐的龙兴之地,也是武则天的老家,还是北方军事重镇;益州物产丰富,又易守难攻,是李唐王朝的大后方;扬州富甲天下,是唐朝财政的重要来源地;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只要这四地不乱,其他地方也就乱不到哪里去的。做完这一系列部署后,时间刚好是新皇帝守丧的最后一天。
武则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经过27天的努力,现在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全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新年伊始,李显脱去了孝服正式亲政,准备要大干一番,结果却发现整个朝堂都被母亲把持着。
年轻气盛,外加不知天高地厚,且政治经验严重不足,才当了55天皇帝的李显,在一番苦苦挣扎无果后,被武则天联合裴炎一起赶下了龙椅。
李显被废后,他的弟弟李旦被立为新皇;可怜这位新皇,一登基就被软禁在深宫,不仅权力比哥哥还小,连自由都没有。
自此,武则天正式乾刚独断,再也没有谁能够撼动得了她。
用户97xxx98
写的不错,有情节有史诗,语句流畅,应该不是ai创作[笑着哭]
雨天
武则天真是生生的打断了大唐的脊梁骨,两个优秀的儿子都给搞死,留两废物,
咿咿妖妖
这个标题太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