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全氏一族显赫孙吴,全琮亡后,其子孙却大多降魏

群众魏蜀吴史 2025-03-14 03:56:04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吴少帝太平二年(257年),钱唐侯全怿与侄子全静,从兄弟全端、全翩、全缉等,率步骑三万到寿春救援叛魏归附的诸葛诞,全怿之侄全祎、全仪则留在建业。后全祎、全仪与家内争讼,携母亲、部曲渡江投魏。魏又伪造全祎、全仪书信,招诱全怿等人,全怿等遂也阵前率众出降。至此,在孙吴一度显赫的全琮一族,大多成为魏臣。

全琮乃孙吴名将

一、显名远近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吴郡在汉末三国时时属扬州辖下。

全琮的父亲全柔,在汉灵帝时被察为孝廉,补尚书郎右丞。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其子少帝刘辩继位,刘辩舅舅大将军何进辅政。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遂召并州牧董卓入京。但因事泄,何进被宦党所杀。董卓入京后,废少帝立献帝,而后专权虐民,史称董卓之乱(参见)。

在此时,全柔弃官归乡,再被州府辟为别驾从事,后来朝廷又诏拜他为会稽东部都尉,即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东部军分区司令员。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开拓江东入吴地,全柔率先举兵归附,孙策即表拜他为丹杨(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都尉。当然这个表拜,只要上表就行,朝廷批不批无所谓,这也是乱世的特殊法则。

孙策被刺后,孙权继掌江东。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之后孙刘两家进入蜜月期,刘备表奏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权则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参见)。此时,孙权以全柔为车骑将军长史,稍后又出任桂阳(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太守。

有一次,全柔让全琮送数千斛米到吴地进行交易,全琮到后,却将米散尽,然后空船而回。全柔大怒,免不了对全琮一顿臭骂。全琮却叩首道:“儿窃以为,交易非急,而江东士大夫正面临倒悬之难。所以儿不及启报,以此赈济。”全柔因此觉得此子志向非小。

《礼记》:“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对于此事,东晋史学家徐众颇不以为然。他说,礼之道,子与父,无私财,不私施,是谓避尊上。全琮此举,弃父之命而邀名,非合礼也。但裴松之又对徐众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说,孔子曰,闻道而行。全琮散父之财,固非子道。但士人悬命,忧在旦夕,事有轻重,礼有缓急,全琮此举可谓合于礼。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囿于篇幅,不再展开。

全琮说的“士大夫方有倒县(悬)之患”,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当时中原缭乱,大批士人跨江避难。因为有全琮的这次散米济士,就有数以百计的士人依附他生活。全琮进一步倾尽家财,给予周济,贫富与共,因此远近显名。

后来,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给兵千人,让他征讨山越。全琮即公开招募,得精兵万余,出兵驻于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逐渐升为偏将军。

二、累有战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帐下大将关羽北伐围樊城、襄阳(均为今湖北襄阳)。全琮当即上疏,陈述可趁机进讨关羽之计。

当时孙权已与虎威将军吕蒙定下计谋,暗中袭取荆州。得到全琮的表文,他恐怕事泄,因此将其压下不予答复。当年十二月(220年1月),关羽被擒斩(参见),孙权在公安(今湖北公安)设宴庆贺。席间他回头对全琮说:“你之前给我说此事,孤虽然没有答复,但今日奏捷,也当有你一份功劳。”因此他封全琮为华阳亭侯。

孙权早已和吕蒙定计背袭荆州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是为魏文帝。孙权为防刘备报复,向魏称藩,被封为大魏吴王。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征的刘备,而曹丕以孙权未真心归附为由发兵三路南犯:以曹休督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二十余军出洞口(在今安徽和县),以曹仁攻濡须坞(在今安徽含山),以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攻江陵(今湖北江陵)。是为第三次濡须之战,东线又称洞口之战。

孙权方面,以前将军吕范督领五军,率全琮和建武将军徐盛、扬武将军孙韶等水师拒曹休;以第三任濡须督朱桓敌曹仁;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往救江陵。

当时双方军营对峙相望。一天夜里,江东水师因大风缆断,船被吹到北岸,张辽、王凌等人趁势出击,江东损失惨重,此后臧霸又数次以轻船攻袭徐陵(今江苏镇江)。全琮常着甲执兵,在江中防备不怠。不久,数千魏军出兵江中,全琮和徐盛将之击破,并斩杀魏将尹卢(参见)。

后魏中路军曹仁被朱桓五千守军大败,西线曹真军也久战无功,魏军于是全线退军。

战后全琮升绥南将军,晋封钱唐侯。

洞口之战吕范督军应敌

黄武四年(225年),全琮获假节,遥领九江(治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太守。

黄武七年(228年),鄱阳(从豫章郡析置,治鄱阳,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曹休中计,率步骑十万到皖县(今安徽潜山)接应周鲂。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长江处),派全琮和辅国将军陆逊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迎击曹休,终破曹休于石亭(在今安徽桐城)。

当 时丹杨、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会稽三郡山越再乱,攻陷三郡所属县城。孙权于是分三郡险要之地另置东安郡(治富春,即今浙江杭州),以全琮领东安太守。

全琮到任后,明定赏罚,招降纳叛,数年之间,招诱万人。孙权于是再召全琮回牛渚,而撤东安郡。

全琮回程途中经过故乡钱唐,修坟祭墓,车盖耀眼。他还大会故旧、亲族,散财千万,一时煊赫无比。

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全琮升卫将军、左护军,并遥领徐州牧。同时,他还娶了孙权长女孙鲁班,故孙鲁班又称全公主,或全主。

孙鲁班关系图

全琮初为将时,勇敢果决,阵前冲杀,奋不顾身。等到他做了督帅,却威严持重,御军用谋,不计小利,颇有大将之风。

孙权曾令太子孙登出征,兵已出发,群臣都不敢进谏。全琮却秘密上表孙权:“自古太子不率偏帅,从征只为抚军,在家称为监国。今太子东出,非合古制,臣深以为忧。”孙权听后,即令孙登回军,众人因此认为全琮有古大臣敢谏之风。

大帝嘉禾二年(233年),全琮督步骑五万征六安(今安徽六安)。六安百姓四散奔逃,诸将想分兵追捕邀功,全琮却说,乘人之危,侥幸得利,行不周虑,此非国家之福。若分兵捕民,得失相半,非为周全。即使有所收获,尤不足弱敌而提高国家声望。如有差池,亏损非小。若其有罪,琮愿一身担之,而不敢邀功负国。

这就更有名臣风范了。

只是全琮在私德方面,难以称全。

三、掺和党争

嘉禾三年(234年),蜀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他约孙吴共同举兵,孙权以为魏主力在西,遂率军十万,发动第五次合肥之战,以车骑将军朱然和全琮分为左右督,进围合肥(今安徽合肥)新城。魏明帝曹叡一面派兵支援西线,一面带兵赴合肥。但曹叡还未到,孙权又被合肥守将满宠数十人所破。适兵士多患疾病,于是吴全线退军(参见)。

天下英雄谁敌手,辽宠聘霸休

嘉禾六年(237年),全琮再袭六安,不能克。不久,魏庐江(三国时魏、吴均置庐江郡,魏庐江郡治六安,吴庐江郡治皖县)主簿吕习请求吴军前往支援,称他愿开门为内应。全琮与前将军朱桓一起前往,到达六安,吕习事败,吴军因此返还。全琮因军出无功,想分派诸将,搞些偷袭以期小有收获。一向护前的朱桓因此恼怒,甚至阵前杀将(参见)。

大帝赤乌四年(241年),全琮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南),魏军斩杀吴将秦晃,随军的顾谭、顾承、张休奋力攻击,遏止住魏军。当时全琮诸子全绪、全端见敌军停下,便行追击,王淩军遂退。战后论功,朝廷以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于是张休、顾承并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等则只为偏裨将军,全琮、全寄父子因此很是愤恨。

同年,孙权长子、太子孙登去世。由于孙权次子建昌侯孙虑在嘉禾元年(232年)已去世,赤乌五年(242年),孙权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几乎在同时,孙权四子孙霸被立为鲁王。由于孙霸得宠,二人礼秩不分,在其党羽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支持下,他逐渐滋生争储之心。由于孙吴太子宫称南宫,所以这一争执又称南鲁党争(参见)。

南鲁党争愈演愈烈,更多朝臣卷入其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绩、尚书丁固等宗事孙和,全琮则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则党附孙霸。孙权的两个女儿,孙鲁班站在孙霸一方,她的胞妹孙鲁育(因嫁左将军朱据,又称朱公主)则站位孙和,一时朝局上下乱纷纷。

后孙权害怕出现袁绍亡后其子袁谭、袁尚争位的局面,终在赤乌十三年(250年)废孙和太子位,而将孙霸赐死,孙霸党羽全寄、吴安、孙奇同被诛,此前已被处死的杨竺则被抛尸江中(参见)。

孙吴南鲁党争朝臣分野

赤乌九年(246年),全琮升右大司马、左军师。

他为人恭顺,善于察颜纳谏,言辞从不冒犯。当初孙权想要进围珠崖(今海南岛)、夷州(今台湾岛),以此询问全琮意见,全琮说:“以我圣朝威赫,所向无不克。然远方异域,隔绝大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民出入,必生疾病,转相污染,惧不能还,所获几何?损我江岸之兵,以期万一之利,臣窃以为不安。”但孙权不纳。结果出兵一年,兵士亡者十有八九,孙权为此深为后悔。后来他与全琮谈及此事,全琮说:“当时群臣中有不进谏的,臣以为此乃不忠也。”

由于全琮深受孙权重用,并且还有帝婿这层关系,全氏子弟并蒙显贵,所受赏赐累计千金。但全琮依然谦虚接士,毫无骄色。

赤乌十二年(249年),全琮去世。而其子孙迅速瓦解,甚至大部分投魏。

四、失势投魏

全琮有子全绪、全寄、全怿、全吴。

全琮长子全绪少时即知名,蒙朝廷诏请出仕,被授予军兵,后官至扬武将军、牛渚督。少帝孙亮即位,升为镇北将军。魏吴东关之战,全绪与冠军将军丁奉建议引兵先出,从而大破魏军(参见)。他因功一子被封为亭侯,可惜他在四十四岁时去世。

东关之战,全绪与丁奉建议引兵先出从而破魏

全琮次子全寄,如前所述,在南鲁党争中依附孙霸被诛。

全琮三子全怿,母孙鲁班,袭父钱唐侯爵,并承袭父业,统领部曲。吴少帝太平二年(257年),魏将诸葛诞发动淮南三叛,为让吴派兵助战,诸葛诞派将军朱成到吴称臣上疏,又派长史吴纲带其子诸葛靓及各牙门子弟到吴为质,请求援兵(参见)。权臣孙綝令全怿与侄子全静,从兄弟全端、全翩、全缉等,率步骑三万到寿春救援,全绪之子全祎、全仪则留在建业。后全祎、全仪与家内争讼,携母亲、部曲渡江投魏。魏又伪造全祎、全仪书信,招诱全怿等人,全怿等遂也阵前率众出降。魏以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祎、全仪、全静等皆历任郡守、列侯。

全琮幼子全吴,也为孙鲁班所生,被封都乡侯。

全琮族子全尚,官至太常、卫将军,其子全纪为黄门侍郎,其女嫁孙亮为全皇后。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与全尚、孙鲁班等谋诛权臣孙綝,事情败露,全纪自裁,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孙鲁班被迁至豫章(治南昌,即今江西南昌),后不知所终。全尚被流放零陵(治泉陵,即今湖南永州),途中被追杀。全皇后于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随夫到候官(今福建闽侯),途中孙亮莫名其妙去世,全皇后在侯官居住二十余年,直到吴亡后才返回吴地。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51
群众魏蜀吴史

群众魏蜀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