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干什么去了?

二狗说历史 2021-08-07 08:12:43

我们一般了解的分封制,存在的疑点太多。我们熟悉的树状和金字塔结构图(见下图),也更偏向于战国人设计的理想状态。因为西周国家较原始,等级结构到春秋复杂化。但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体是族不是人,所以天子有王族、诸侯有公族、大夫有卿族、士有士族,而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这种以人为主体的五级架构,在西周和春秋都是不存在的。

<img data-rawheight="175" src="https://pica.zhimg.com/v2-044623a0b18fa4d4a6ff1aa02292ad9f_b.jpg" data-rawwidth="402"="content_image" width="402"/>

如果不太懂的话,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左传》中看到各种公子公孙,从他们的身份看,自然是诸侯的公族,诸侯是他们的族长;但他们没有分封出去,也未必有大夫身份。他们既没有天子、诸侯、大夫、士的身份,也不是所谓的庶人。所以天子的庶子未必是诸侯,诸侯的庶子也未必是大夫,如果庶子和民众全部封出去了,那王族公族从何而来?

所以,周王朝的国家形态应该是,整个王朝由若干个氏族组成,最大的氏族族长是天子;其次是诸侯;然后是大夫、士;还有的可能根本没“爵位”。在一个氏族内,可能又存在多种“爵位”的人,比如诸侯公族中有庶子,即使被授予大夫,也未必就会被分封。在西周的时候国还比较狭小,所以诸侯还不需要分封;而春秋随着辟土服远,诸侯开始分封,但大夫未必都能被分封。

实际上,天子分封诸侯更多也在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康王四代,后来对于分封记载就明显少了。那是因为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有权威把庶子分封出去封疆建国;但是春秋时期周天子实力一落千丈,天子能够控制的人口和土地都少,所以春秋前期主旋律是诸侯分封大夫。这两者的分封不是同时的,而是有明显先后关系的。

回到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很多庶子都不会被分封了。他们没有国君身份,所以一般只称为“王子X”,而不称为“XX公”。《左传》记载的就有王子狐、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甘昭公)、王子党、王子虎(王叔文公)、王子捷、王子佞夫、王子朝、王子还、王子处等等,这些人虽然参与政事,也应该有禄田,但大部分应该没有立国,还只能算是王族的成员。

所以说,东周天子的新封,应该都是例外情况。很可能来源于父母宠爱、权力博弈、敌国干预,而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所以这种不合礼法的分封,自然会容易造成动乱。比如王子带被立甘昭公,很可能和母亲惠后宠爱有关,但上台后就发动对哥哥襄王的政变;新封的刘康公,与单氏一起数代掌握周室权柄;而到了周考王,更是为东周王朝敲响了丧钟。

春秋末年,周贞定王死后,儿子周哀王即位。周哀王不久就被弟弟思王杀死,思王又被弟弟考王杀死。这个时候考王把弟弟封到洛阳东郊建立周国,表面上是说恢复周公祭祀,其实很可能是一种权力交易。——他能篡位,可能得到弟弟支持,也许诺相应报酬。他弟弟就是周桓公,周桓公的儿子周威公时,逐渐控制了周王政权。

等到周威公去世,韩魏两国出兵将周国一分为二,西边叫西周,东边叫东周。西周和东周侵吞了成周一带的小国、采邑,也成为颇有实力的两大诸侯。《战国策》的《东周策》《西周策》说的就是他们,天子周赧王甚至都没了土地,先是住在东周国,后来住在西周国。公元前256年,秦将军摎灭西周,周赧王病死。公元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又灭亡东周。

除了即位为君、新封诸侯、留在王族外,还有一种可能是流亡他国。比如王子克在政变失败后,逃亡燕国。另外,齐国有王子成父、郑国有王子伯廖等,众所周知,齐、郑是不称王的,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是流亡的周王子呢?

总结:1、西周春秋的社会主体是氏族而不是个人,天子、诸侯、大夫、士、庶的金字塔模式不可信,有很多族众既没有爵位也不是庶人。2、西周前期主要是天子分封诸侯,春秋前期主要是天子分封大夫,这两级分封的主流不是同时而是先后,这是诸侯国发展的进程决定的。3、西周前期天子庶子是否都分封材料不足,但东周时期天子和诸侯庶子大多没有分封,这是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决定的。4、春秋时期的诸侯庶子未必是氏族族长(社会身份),也未必被封为大夫(国家身份),同时氏族族长和大夫也不能等同。

0 阅读:389

二狗说历史

简介: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