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越是精明人,越懂得把握主要矛盾!

二狗说历史 2020-11-17 20:02:10

《资治通鉴》第18卷 汉纪十

汉武帝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

【原文】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辛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译文】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 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解析】

昨天的内容说了公孙弘为什么能升职这么快。

今天再说说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的经历其实比较曲折。

他和汉初大才子贾谊(写过秦论、提出推恩令思想那位)同龄,做过汉文帝手下太中大夫。

在40岁的时候才开始专研《春秋》(相当于大学选专业)。

60岁时有些名声,正好汉武帝登基,让天下郡国推荐人才,就把他推荐了上去。

汉武帝让他出使匈奴,事情没办好,汉武帝觉得这家伙没啥本事,就把他搞回老家。

等他再出仕的时候已经快70岁了,此后的公孙弘仕途才开始一帆风顺,最后官拜丞相。

上面这段材料,其实分为三个点。

其一,汲黯和公孙弘共同向汉武帝汇报工作,

其二,是公孙弘和众人商讨事宜,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公孙弘这家伙老临阵反水。

其三,汲黯在汉武帝面前说公孙弘这个人不忠,以及公孙弘的回复。

从这三件事来,公孙弘这个人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职场老油条。

1.借智补完

汲黯和公孙弘共同向汉武帝汇报工作,让汲黯先说,然后公孙弘补充。

汲黯这个人很直,且很傲气,说话常让汉武帝不爽。

让他先说,是给他面子,不争抢。

关键是,汲黯说的过程,公孙弘可以充分观察汉武帝的反应,来为自己说的时候进行调整。

要是让公孙弘先说,临时未必能反应的过来。

万一不小心说的让汉武帝不高兴怎么办?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开会的时候你要发言,你想了很多。

等你说完之后,再听别人说,你脑海里面你又会有很多新想法蹦出来,然后懊恼自己为什么当时不说。

尤其是你越是最先说,这种感觉越强烈。

但是如果你说的靠后,那就未必了,你能充分思考,并从别人的话中找到不一样的东西,说不定你再说的时候,又能让领导眼前一亮。

公孙弘让汲黯先说,就有这个作用,只不过坏人让汲黯做了。

2.紧跟风向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这就是汲黯攻击公孙弘的地方,明明说好了,结果事到关头就反水,任谁遇到这样的人都很不高兴。

但是要我说,公孙弘是明白人,懂政治。

说政治,最简单的就是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什么决定政治?用不恰当的解释恐怕就是,上级组织的意志就是政治,也就是风向。

公孙弘此时已经70多岁了,能再出仕不容易。

宦海沉浮让他看得很明白,他也

知道自己要什么,第一自保,第二往上爬。

想要做到这两步,看风向、跟风向很重要。

什么是风向?汉武帝的意志就是风向。

只要他点头、认可,就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

如果他不点头、不认可,那就是错的,对的也是错的。

和汉武帝的意志对着干(上级组织意志),别说往上爬了,就连小命都保不住。

至于背不背约,那些都是次要的。

3.主次矛盾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面对汲黯的指责,公孙弘没有辩解,只是说了这句话。

虽然只有17个字,传递的意思非常多。

其一,从自我辩解的角度,这17个字的意思是,汲黯不了解,所以说公孙弘不忠,等他了解了就会说公孙弘忠。这是针对汲黯所说之话的根子进行攻击。即,你都不清楚,你说的话怎么能相信?就像特朗普面对CNN,从不直接回应问题,直接一句“fake news”。都是虚假新闻,干嘛回应,任CNN准备各种材料,直接一句话刨根!这就是诡辩术最典型的一种。

其二,公孙弘要忠的是汉武帝,而不是你们这些大臣。这就是主次矛盾的把握。按照汉武帝的意思说话、办事就是忠诚。尤其是当汉武帝都表态,还和汉武帝对着干,这叫忠诚?这种忠诚,忠于谁?还是说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其三,别人怎么觉得不重要,关键是汉武帝怎么觉得公孙弘。这同样也是主次矛盾的把握。当公孙弘背约那些公卿,相比这些人必定是极其不爽。果然汲黯就出来指责公孙弘。但是,公孙弘不觉得这有什么。你们不爽就不爽呗,只要汉武帝觉得公孙弘是忠臣就够了。这点放在职场中同样适用。开工资的又不是大臣,而是汉武帝。

就像职场中有些人玻璃心,过度担心同事的看法、说法,结果搞得自己很累。

要我说,就应该学学公孙弘,管别人么想的,只要领导说你OK就行了。

其他人维持个差不多就可以了。

【启发】

其实,关于公孙弘,还有第四点,其实更是对上面三点的总结。

那就是,一切基于个人利益,制度与规则之下,精致利己主义,以利益为导向。

只要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对的就去干,不符合就是错的不能干。

与给自己利益的,站在一起,至于其他,皆是次要。

那么问题来了,利益是什么?

你觉得,利益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表现形式?

这个问题留给你思考。

——END——

0 阅读:47

二狗说历史

简介: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