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汉的真正掘墓人,三言两语就毁掉一个王朝,比贾诩还毒辣

乾坤一局 2024-03-28 02:38:12
戚宦之争与灵帝的储君选择

窦氏势力败亡之后宦官势力一度控制了朝局,但是宦官势力操作权力仍旧通过皇权来实现。张奂欲为陈、窦平反,“天子深纳奂言,以问诸黄门常侍,左右皆恶之,帝不得自从。宦官欲捕杀党人残余势力,也需向灵帝说明党人之害。

随着灵帝年龄渐长,宦官对皇权的控制越来越弱,甚至自身安危不稳。而灵帝掌握大权之后,有效控制了宦官为己所用:张钧奏请斩十常侍以平民愤,灵帝将奏章拿给张让等人看时,张让等人“皆免冠徒跣顿首,乞自致洛阳诏狱,并出家财以助军费”。 但是最终处置结果是保住了宦官而处死了张钧:而后张让等人私通张角事发,灵帝拿出当年宦官构陷党人的言论敲打宦官,最终以张让等人的叩头推卸而作罢。灵帝控制宦官并任其“所在贪残,为人意害”,在于灵帝有利用宦官实现敛财的需求。

总而言之,灵帝中期以张让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政治上完全依附灵帝的皇权。而这一时期的外戚同样受到压制,不复梁冀时代的威仪。董太后兄长董宠只任执金吾,又因罪见杀;宋皇后之父也任执金吾,宋氏失宠之后父亲兄弟全被诛杀;何皇后之兄何进在平黄巾之前其官职也不过河南尹而已。灵帝对于权力有着很大程度的控制。

这一局面在中平元年之后有了波动。因平叛需要,以何进为大将军、何苗为车骑将军,何氏外戚势力风头一时无二。为了平衡这一局面,中平五年董太后之侄董重为骠骑将军,但领兵不多只有千余人。同时置西园八校尉,权势之大“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西园军之首是小黄门蹇硕,此人并无十常侍背景,仅因“壮健而有武略”获重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宦官集团之一员。除赛硕之外,西园其他校尉成分也十分复杂:有高门名士袁绍,有凉州武人赵融,有竖宦子弟曹操、冯芳等。可见西园八校尉是灵帝将各方势力拼合的结果,而这样成分不一的势力注定其不会专揽大权,又无法步调一致的行动。

综上,灵帝后期的政治格局包括:以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董氏旧外戚势力:以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为首的何氏新外戚势力;以十常侍为代表的旧宦官势力:以蹇硕为首的西园八校尉势力。这些势力在灵帝的处理下实现了微妙的平衡,而灵帝对于改储的决定则打破了自己缔造的平衡。

灵帝有二子,何皇后所生、养在民间史道人手中的刘辩:王美人所生、董太后自养的刘协。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上,灵帝犹豫不决。既苦于刘辩素质之低,又惮于何氏势力之盛。

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围绕刘辩展开的何氏势力,不仅有受宠的何皇后与权倾朝野的何进、何苗兄弟,还有十常侍这些旧宦官势力:何皇后得宠,有同郡人中常侍郭胜之力;何皇后鸩杀刘协之母王美人,仰赖宦官“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得以保住性命和皇后之位。

相比之下,忠于刘协的势力则相对较弱。何后鸩杀王美人之后,董太后自养刘协,围绕刘协的外戚势力就是董氏势力。然而此时董宠已死,董氏势力只有董太后和董重。

或许是厌恶刘辩资质之劣,或许是忧惧何进成为下一个王莽或者梁冀。倘若抛却权势之外刘辩个人素质不弱于刘协,则立储选择断不是问题,恰恰是灵帝本人对刘辩的不看好使得储君迟迟不立,而对于何氏势力之惧使其无法对何氏硬处理。

因此灵帝秘而不宣其立刘协为储的念头,而将董重与蹇硕尽可能拔擢至能有与何氏势力一战之力的位置。

总而言之,灵帝驾崩时围绕立储问题展开的权力斗争,绝非简单的戚宦之争,而是围绕两位皇子展开的何董之争。灵帝本人有意倾向于刘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新贵的蹇硕之后便撒手人寰。蹇硕需要在大将军与十常侍的压力下独立完成皇位过渡给刘协的任务,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注定了流血宫变引发的一系列权力变动。

权力真空与董卓入京

蹇硕扶保刘协上位的前提必须是先战胜何氏势力,蹇硕“欲先诛进而立协”, 因事泄而作罢。阴谋失败的结果是何氏获得了大胜:刘辩还是登基为帝,何太后临朝,何进辅政录尚书事。蹇硕只得从同类中寻找同盟,可惜选错了对象。赵忠等宦官倒向了何氏势力,将蹇硕建议诛何进的信出示给了何进。最终孤臣蹇硕最终被何进伙同其他宦官处死了。何进也顺便收走了蹇硕手中的兵权。除掉蹇硕后,何进开始将矛头瞄准到下一个对手,灵帝生母董太后的董家。何氏与董氏这对外戚势力在少帝即位之初矛盾很大:

何太后临朝,重与太后兄大将军进权势相害,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后忿恚詈言曰:“汝今赖张,怙汝兄耶?当敕票骑断何进头来。”

势单力薄的董氏势力很快被何进消灭掉,董重收官自杀,董太皇太后忧惧而死。何氏集团全面控制了局势:何进总揽朝政,何太后临朝听政,亲信袁绍接管西园军、虎贲中郎将袁术手提虎贲军,宦官也支持何氏兄妹。然而何进在袁绍的布局下,一步步走入了针对自己的死局。除掉塞硕和外戚董家、局势一度稳定的时候,袁绍却突然劝何进:

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宜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

这个建议实属荒谬!在于眼下何进根本没有继续斗争的理由,因为所有人的利益都是绑定在刘辨这个幼帝身上的,而且何进掌握全部兵权,宦官与何氏并无利益冲突。至于袁绍引窦武之事为诫则更为荒诞,因为窦武之败亡恰恰始于其主动向宦官发动进攻。

袁绍的提议实际上重燃起了自第二次党锢之后暂时平静的戚宦之争,这一点从其将第二次党锢的受害者何颗引入何进幕府可见一斑。屠家子出身的何进无法看清时局,按照袁绍的建议征求何太后意见,遭到了何太后的否决。

此后何氏之母与何苗也在宦官的贿赂下劝何进收手。我们注意此时的何进己经站在了何氏集团的对立面了。面对这一情况袁绍再建议“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即已经通过话术将何太后视为何进的敌对势力了。董卓就是在这个关头进入到雒阳的权力斗争中心的。

面对如此局势,何苗指出何氏上台得赖宦官之力的事实力劝何进放过宦官,而袁绍则再将何进推向不可挽回的极端中:

诸常侍小黄门皆诣进谢罪,唯所措置。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何进与宦官在袁绍的授意下不得不走向你死我活的境地中。八月戊辰,何进再向太后陈说杀宦宫之议,被宦官探得情报先下手杀死。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旧部吴匡攻入宫中。何苗本不愿与宦官动兵,因何进之死也加入了何进旧部清算宦官的宫变中逮捕了赵忠。但是何进部将吴匡在董卓之弟董旻的助力下杀死了何苗,袁绍则带兵屠杀了宫内的所有宦官。

阴险毒辣的袁绍

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鱼死网破、两败俱亡。纵观少帝朝的这次宫变,何进在袁绍的安排下重蹈了上文所述的窦武诛宦官的失败原因:同样是与太后不和、同样是犹豫不决而事泄以及同样因实力自信而被杀。地位快速攀升的何进重演了窦武败亡的剧本。而这一系列宫变肃清了何氏、董氏以及新旧宦官这些灵帝后期中央的明面势力。而此时雏阳并没出现权力真空,因为大权掌握在了袁氏手中:袁隗是录尚书事的三公太傅:袁绍在何进死前是假节、专命击断的司隶校尉:袁术接手了此前袁绍的虎贲中郎将掌管虎贲军。

然而袁氏掌权不久便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董卓拥兵入京了。约在五月,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开始筹划向宦官集团发难,大将军何进发出征调外兵进京的命令。董卓原以为能加入士人集团,捞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却没想到换来何进将其调往长安上林苑的命令。此时的董卓是不被何进看好的,然而事情的转机是约在七月,袁绍向董卓伸出了橄榄枝:

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董卓的政治敏感度还是非常高的,接到袁绍的指示后,明白事不宜迟,便立即上路,并同时上书朝廷,弹劾中常侍张让,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以及进京动机。

何进见到董卓奏章后,自然不许,便派种劭前去劝退董卓。种劭在渑池见到东进的董卓,让其率军前往河东郡牵制南匈奴自立单于于夫罗。董卓阳奉阴违,等种劭刚离开,就继续向雒阳前进。

不久,在雒阳城外,种劭再次出来劝退董卓,董卓和种劭经过一场剑拔弩张的僵持之后,最终董卓选择停驻在位于雏阳城西的夕阳亭。对于何进而言,外兵入京只是胁迫何太后同意打击宦官的虚张声势,他未必需要董卓这些边郡武人真的进入雒阳。

而对于袁绍而言,袁隗故吏的董卓自然是更亲近于袁氏势力而与何氏无感,需要其作为袁氏势力接管何氏武装。因此董卓在袁氏的授意下向雒阳进军,而在何进的犹豫中被迫停下脚步,并没有参与整个八月政变。

0 阅读:3

乾坤一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