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疲惫不堪的时候,不妨读读王维的这六首禅诗,可以豁然开朗

乾坤一局 2024-03-22 17:58:48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谢灵运、王维被视为山水田园诗的三座丰碑,但各有千秋,陶氏纯任自然而潇洒,谢氏感怀自然而神畅,王氏静观自然而心寂。与陶谢不同的是,王维借助于同时代产生的禅宗,产生了契理契机的共情,在红尘中逍遥而半隐,在田园中流连而洒脱,在山水中徜徉而忘我,甚而,以居士生活为半生标志,以禅宗信徒为诗歌升格,以自心成佛为生命点赞,以“禅诗”的别致样态把山水田园诗推上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不仅如此,在以生态文明为建设目标的现代社会,王维的禅诗无疑会获得高度的赞美与有力的回响。为此笔者推荐六首供大家参考

第一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诗人写出了清新淡雅优美的山中景色,空山经过一场雨的洗礼,山中的空气更加清新了,明月透过松树林斑驳的枝叶,零零散散地洒在地上,山泉打在石子上叮咚作响。浣纱女完成一天的工作划着小船回家,鱼儿在周围游来游去。这样的美景,任何人都想留下来,整首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空山”之“空”可以有两层解读:第一,山林之空,山中空空如也,没有人的踪迹;第二,诗人心空,面对良辰美景,诗人忘却了烦恼,心中什么都没想,只想留下眼前的一切。有空山之静,也有喧闹的画面。

尤其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传神地刻画了小舟划过,鱼随船动的灵动画面,感觉这一景象从纸上跃到了眼前。诗歌的意境十分圆融,静与闹“平分秋色”,不会让人只注意到其中一种状态。动静相生,二者互为表里,就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很多人分析这首诗以动静相衬为切入点,但笔者认为这首诗作者调动了《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诗人眼里没有动静的二元对立。诗人已经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描述的是整体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光虽好但短暂,王孙去留随意,还有刹那即永恒的味道。

第二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充满禅味的诗,“寒山”一词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寒冷、落寞,还有一种空旷的感觉。夕阳为寒山铺上了一层滤镜,颜色比平时看起来更加浓郁,山中的清泉像往日一样,依旧流向远方。诗人杵着拐杖站在门外,临风听着暮蝉歌唱。太阳的余晖洒在渡口,村子里的人家正在准备晚饭,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裴迪又像以前一样,喝醉酒跑到我门前呕吐。本首诗主要是为了表现辋川的秋景,落日属于自然景物,炊烟属于人事活动,景物选取独具匠心,人事与自然交相辉映。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对意象不是平白无故地随手拈来,所写的景物必定带着主观色彩,这首诗就是这样的。题目叫辋川闲居,但表达的并不是隐居于辋川的闲适生活。“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倚杖、柴门、暮蝉都是比较萧索的景物,组合在一起看不出作者的闲适,但是整首诗又没有悲秋的意味,诗中也没有表达出感伤情怀。

仔细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它们被赋予了变化和时间意义。“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表面写山的颜色变化和水流不息,这两句不是单纯写景,作者赋予了流水时间意义,“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夕阳余晖下炊烟袅袅,写的是太阳将落未落的片刻。开头两句是一种永恒的日复一日的流动,黄昏与水流不息相比,只是一瞬间,在对比之下产生了长短的差异。宇宙永恒,日出日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的生命却是短暂的,衰老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整首诗不着禅语,却有禅的味道。表现了诗人愿意活在当下,不执著生死的超脱境界。

第三首:早秋山中坐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这首诗创作于王维的中年时期,此时王维正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歌中交代了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从听觉角度来描写深秋蟋蟀作响,寒蝉悲鸣,诗中秋的味道浓厚。秋天一直留给人们肃杀、萧索、落寞的印象,让整首诗蒙上了一层凄清之感。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想要回到东溪,守着竹篱故居。王维少年时,便已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说自己无才是谦辞,是用来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视。“无才不敢累明时”读出了幽怨,读出了不甘。用向长和陶渊明的典故说自己对归隐的急迫,对仕途的厌倦。可真正到了空山隐居的时候,独守山林的生活却有些落寞,门无车马喧,空山中只有“我”与白云相依。

人的一生会有各种欲望,禅修的过程就是去除这些妄念,让与生俱来的佛性显现出来。王维的部分山水田园诗歌,从诗意角度看,包含着作者的生命体验,但以禅的角度来看诗歌内容与现实挂钩,并没有太多的禅味。

第四首: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众所周知,禅定是禅的理想境界。《坛经》中这样解释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即对外界的事物不执着,内心不散乱。如果在一切环境里都能够让心不散乱,就真正达到了“定”的境界。王维少量的诗作体现出了这种禅的智慧,也达到了这种审美境界,就比如王维的《辛夷坞》

辛夷坞在今天陕西蓝田县内,盛产辛夷花。这首诗是王维的禅诗里最富有禅境、禅理的诗歌之一,全诗的意象非常简单——辛夷花。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应该是安史之乱前,此时盛唐已经有了衰退的迹象,盛世下的颓势已经慢慢显现,王维认可张九龄是一代贤臣,对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排挤,他也改变不了什么,内心充满了苦恼。王维在官场经历起起落落,看尽了风云幻变,在山谷看到辛夷花顺应自然地花开花落,刹那间联想到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无常。诗人突然顿悟,人生就像辛夷花一样,有它本该有的规律,不必去强求,更不必去融合。辛夷花开在无人的山谷,静悄悄地绽放也无损它的美丽,繁华与落寞不过是心境不同而已。

人生中的痛苦来源于对现实的欲求不满,这些欲望就像乌云遮蔽了原本清净的内心,一旦突破了这些偏执,也就脱离了这些尘世间的烦恼。整首诗意象简单却意味深长,“寂”和“落”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忧伤,这股忧伤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味,却能够被感知到。春天来临,辛夷花欣欣向上地绽开它神秘的蓓蕾。

热烈过后是落寞,但是不必惋惜花的凋零,植物自开自败是自然的本性;就算无人欣赏也可自满自足,不必祈求获得关注。兰生空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辛夷花也是如此。在空旷的山谷中,辛夷花自开自落,而诗人若不是心无旁骛,又怎会捕捉到这一细节。显然诗人已放下了心中的杂念,诗人便是这山谷的辛夷花,辛夷花就是诗人内心的外化。整首诗以有限表达无限,通过色相描写到达玄冥境界。刹那间的审美体验有着无限深意,即刹那见永恒的境界。

哲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说禅的心灵状态就是静观与超我构成的艺术世界。禅宗力图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调和,寻找到一个突破点,这便是通过个人清修而使个体超然物外。王维在禅宗的指导下,在自然山水中修炼他的清净之心,辛夷花的自开自落,便是诗人心如止水的内心写照。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是王维禅诗最宝贵的财富。

第五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独” 字是整首诗的诗眼,诗人在幽深的树林中过着高雅的文艺生活。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抒发自己的感情,“深林人不知”于常理来说才是正常的,诗人特意说出来就说明是想让人知道。

诗中用了三个动词: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形象既没有描绘也没有对音乐的 描写。诗人一直在强调一切都是云烟,并不重视这些外部的东西,一再强调,反而显得刻意了。幽篁、古琴、竹林在古代都是高雅的象征,很多古代诗人都喜欢用竹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行,文人雅客也都喜欢在住所周边种下竹子。梧桐树在传说中是凤凰的栖息地,古琴是由梧桐木打造的。凤凰是上古神兽,在中国寓意吉祥。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打造出诗人独坐月下,弹琴吹箫,超然物外,不问凡尘的飘渺意境,诗人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表现出是一副静谧美好的画面。

第六首: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也是千古流传。在夕阳的余晖下,牛羊成群地往回走,心中挂念孙子的老人杵着拐杖,倚靠在门边等待孙子回家。为了生计种的庄稼和蚕桑长势甚好,在农田忙碌了一天的农夫也在 夕阳下往回走,大家在路上遇见,彼此停下来寒暄几句。人与物,人与人都是一片和 谐的景象,普通的农村生活却洋溢着满足和安乐,在简单中透着诗情画意,从诗中可 以看到王维对农村生活以及对淳朴人情的向往与赞扬。

诗中的人们享受这种与世无争、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里的人们和谐相处,没有尔虞我诈的卑劣行径,更没有人与人 之间的争名夺利、相互压制。农村生活里的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王维所处的官场里 没有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本来面目”是超越时空,不受污染的真理,王维认识到大自然无情有性,在描写自然山水中反映大自然的本来面目。王维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从而达到了物 我合一的境界。

0 阅读:0

乾坤一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