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30b95b283d1f61f0ab1aee77c8a6a7.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af974dda30df316d7b6cb59a7deca9.jpg)
作者 | 葛帮宁 沈天香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2月10日,北汽集团公布旗下各品牌1月销量,其中北京现代销售1.6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0%,为今年创造了“开门红”。
当天,北京现代宣布启动开年焕新“一口价”,第十一代索纳塔、全新途胜L、库斯途、第五代胜达等车型参与。这是其春节后打出的第一张牌。
紧接着,12日,北京现代董事长吴周涛的《“吴”话不谈》栏目也有新动作——在元宵节,他与3名北京现代车主共聚北京现代官方直播间共话新声。
今年起,吴周涛将带领北京现代开启“三年跃升行动”,进入新一轮转型。
2002年10月18日,作为中国加入WTO后被批准的第一个汽车中外合资项目,北京现代挂牌成立。同年12月,大学毕业不久的吴周涛加入北京现代,在销售部任职。
2013年,他出任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副本部长,直至2018年调离。此期间,吴周涛经历了北京现代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这两个重要阶段,见证了这家合资车企持续年销百万辆的高光时期。
相逢的,总会再相逢。
2022年6月,他回归北京现代,这一次的职务是常任副总经理;几个月前,他升任北京现代董事长。
不过,当他4年后再回到这里时,汽车行业已沧海桑田,合资板块风光不再,北京现代走到转型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中国品牌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有率持续攀升,2024年已达65.2%,合资板块退守至35%左右,其中韩系车占比仅1.6%。
由此,外界纷纷猜测北京现代是否陷入危险,但在接受帮宁工作室创始人葛帮宁专访时,吴周涛却表示:“当下并非北京现代最危险的时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f0ffdfd34fed408512b453ab144197.png)
“与20年前从零起步相比,现在正处于转型阶段,实则危中有机。”他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年销量两千多万辆,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中国汽车出口量也是全球最大,这都是北京现代可以把握的机遇。
在他看来,合资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决策效率慢,而是转变思维。北京现代的转型,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上,更体现在组织架构和营销模式的重构上。过去依赖外方的管理、技术等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今要建立本土的产品、规划和研发团队,还要构建出口相关组织,改变传统管理式营销模式。
尽管转型困难重重,但吴周涛坚信,只要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就能度过转型期。
2024年4月,北京现代发布“在中国 为全球”战略,开启新一轮转型。新战略核心是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在中国本土开发产品,同时凭借优质且成本可控的产品开拓海外市场。与其它跨国公司的“在中国 为中国”战略不同,北京现代更注重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变化。
它与北汽从平台合作入手,开发全新平台,依托现代中国在烟台和上海的研发中心以及北汽研究院,共同完成新平台技术研发,最终落地在烟台研发中心。在开发过程中,各方工程师虽有争辩,但都能依据市场规则达成一致。
吴周涛说,未来,基于该平台打造的包括纯电、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的新车都将出口。2024年,北京现代出口突破5万辆,同比增长400%。2025年出口目标为8万-10万辆,2027年计划达到15万辆。
在新技术方面,北京现代与宁德时代在三电领域合作,与百度、腾讯、博泰等在座舱方面合作,在智能驾驶领域与大疆、毫末等合作,电子架构则主要由北汽自主开发。在供应链选择上,北京现代以技术领先、质量稳定、成本可控为标准,部分借用原有体系,同时构建本土化供应链。
吴周涛将2025-2027年规划为北京现代的“三年跃升行动”。他虽不认同汽车行业发展存在时间窗口期的说法,但希望在这三年内看到一批新产品落地和经营成果。
当前,合资车企的发展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外界对北京现代与主流合资企业差距的质疑,吴周涛对帮宁工作室表示:“北京现代选择了一条注重长期发展、不盲目参与价格战的道路,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满足中国市场消费需求,并做好出口业务。”
22年间,北京现代在跌宕起伏中负重前行。过去两年,它苦练内功,优化产能,重构体系,然后轻装上阵,重新出发。吴周涛给自己三年时间,希望全力以赴带领北京现代实现本土化、智电转型和出海的目标,让北京现代回归正轨。
以下为专访实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c0130a18a4cb588251c4a3abd6eb21.jpg)
危中有机
帮宁工作室: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不是最危险的时刻?
吴周涛:我倒不认为。你想,20年之前我们从零开始,那个时候其实更危险。
现在是在转型过程中。
危中有机?
更多的还是机遇,问题是我们怎么去把握这个机遇。
第一个是中国市场非常大,(年销)两千多万(辆)的一个市场,而且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第二个是中国汽车出口量,也是全球最大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快速地把这样一些东西跟企业经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度过目前的转型期。
合资车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核心是思维转变。一旦转变过来,我相信它们的运营速度会很快的。
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和角色有变化吗?
不会有大的变化。那就是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车、更能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但在未来,合资企业会面临如国内这样内卷式竞争的状况。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国内,也要做好国际市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0c14bf54d271accfb128b420487acf.jpg)
北京现代2024年关键词是什么?
转型。
转型就必须打破过去很多一些东西,尤其合资车企。过去,我们都是依赖外方的管理、技术、产品、人员,但转型中,我们只能依赖自己,只有我们才最了解中国市场——整个要把它变过来,这有很大难度。
用了多长时间?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两年。对很多问题,大家能形成一致意见,现在已经进入到产品开发阶段,这个阶段应该很快。
希望2025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词?
按照既定的战略,坚定地落实,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这算新的改革吗?
还是转型。
过去,我们按照传统模式设置组织形式,现在要在本土开发产品,就要建立本土的产品团队、规划团队和研发团队。现在还做出口,就要建立出口方面的组织。过去是管理式营销,现在整个模式都要重构。
因为未来要开发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那我们内部的运转效率也需要提升上去。
时代在变,我们每个人都得变,但要真正体现在行动上,需要大家思维必须转变过来。
现在是要高质量发展,是这个概念?
就是转型,因为企业经营不好,就是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你要改的是产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c42d1cb07853c9cec5c24a5042701c.png)
会不会太慢了?
你们总是担心有没有窗口期,没有这个。市场竞争它每天都有,每天都是窗口期。
我把该减的东西都减掉,再把出口做起来,让企业正常运转。是卖20万辆还是卖18万辆或者25万辆,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我是要健康。这才是最关键的。
那现在,北京现代可以算是轻装上阵了吗?
现在我们的核心,是怎么能快速把产品干出来、怎么把产品干得更有竞争力。这是最难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f38654dbebb23a0df10e35cd3a58c41.jpg)
在中国,为全球
帮宁工作室:当时怎么想到“在中国 为全球”这个口号的?
吴周涛:要想在中国市场再出发、要想让北京现代尽快地走上良性轨道,我们必须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必须在中国本土开发产品,所以我们提出“在中国”。
那“为全球”呢?把自己的产品生产好,品质做好,然后把成本控制好,这样的产品出口到外面也是有优势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国内市场这种转型需求的变化,还要去开拓国外的市场。
很多跨国公司都在提“在中国 为中国”,但北京现代提“在中国 为全球”,二者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他们可能没有更多考虑未来怎么为全球(市场)服务。
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未来全球市场的一些竞争和变化。
北京现代有独特的地方吗?
我们跟北汽从平台就开始合作,开发一个全新的平台,然后在这个方面去开发产品。
单独为北京现代开发一个平台?
对,全新的。
完全是全新的品牌、全新的产品、全新的技术。
不是说我在简单地拿着北汽的车,贴个牌子,再出口。
北京现代要作为一个主体来研发这样的产品,然后出口。
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把这样的产品的平台开发出来,现在正在这个平台上定义我们未来的产品。
第二,跟我们的一些合作伙伴、一些新技术提供商,在做前期未来技术上的一些规划。
现代(集团)参与了什么?
我们所有的落地是在烟台研发中心,现代在中国投入的研发中心。
北汽这边有没有派工程师过去?
平台是一起开发的,双方的工程师肯定在一起,一直在一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27196664b65c87b48fb4b89048aa20d.jpg)
新平台你经常过去看吗?
我经常看,经常发表一些想法和意见。
他们基本上能改进?
在这方面,不是领导说了算,是市场竞争和一些参数说了算。
智能化方面有哪些改进或者反思的地方?
我们要用这个行业比较先进的技术,包括智能座舱的芯片、包括高阶驾驶的定义,都是最新的技术。
来自中国本土的声音,怎么让韩国或全球的工程师听到?
现在更多考虑的,还是如何在本土自己决策。我们更多决策来自于市场,看看消费者需要什么、竞争需要什么。
在这个全新平台上打造的产品,也可以出口?
北京现代生产的产品都会出口,但根据出口市场,做一些产品适应性改进和调整。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市场电动化、智能化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影响到全球市场。我们把这样的产品开发出来之后,更容易推向全球。
供应链完全用国产化的吗?
保证3个因素吧:第一,技术要领先;第二,质量要稳定;第三,成本要可控。
这是我们判断每一个部件或者每一项技术的标准。
完全独立于北京现代原有体系之外?
对原来的体系也会借用的,不是完全建新的。谁能做、谁做得更好,我们就用谁。
中国品牌出海遇到很多问题,北京现代也存在吗?
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毕竟我们也是第一次出口,包括对当地市场的消费需求、法规等方面的了解。
在全球,韩国现代有成熟的品牌、成熟的渠道,它在前面把很多弯路已帮我们踏平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把产品的品质做好;第二,把成本控制好。
再加上韩国现代已有的品牌渠道、国际化运作方面的经验,我们未来的出口目标会一步一步地实现。
目标多少?
2025年是8万到10万辆。
做了三年规划?
我们想做到15万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c1242e0013ac013ab286a8bde990a2.png)
到2027年?
对。
(北京现代)两次增资时,双方为什么都达成了共识?
我认为两次增资不完全一样,核心其实是两个事情。
上一次(2022年3月),股东双方增资60亿元,是要化解企业的一些债务问题,因为过去投资过大,5个工厂产能放空。
这次(2024年12月11日)计划注资80亿元人民币,更多的是帮助北京现代转型,一是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二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
怎么确保目标落地?
从内部讲,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把各处的冗余产能进行处理,更高效地运营起来。
这一次增资,更多地考虑真正研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首先是面向未来电动化、智能化的新产品平台。
明年要推出?
对。是北汽和韩国现代共同开发。这个平台,应该说目前是领先的,需要投入。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规划未来有纯电、有混动、有增程式(产品),一共是5款。同步我们做了三电,还有电子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一系列的技术规划。
技术方面,我们跟国内一些技术领先型企业进行了合作。
能具体点讲吗?
三电方面,现在跟宁德时代合作。座舱方面,跟百度、腾讯、博泰都有合作。智能驾驶方面,在考虑跟大疆、毫末等。其实是在全方位地合作。
会考虑华为吗?
目前还没有考虑。
在电子架构方面,主要还是北汽。这是汽车企业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必须自己开发。
根据这些产品技术规划,我们还要形成一套完全本土化的供应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734112c68867432038abcca009a7b4.jpg)
关键三年
转型窗口期大概还有多长?
我们自己规划的是3年。
2025、2026、2027年,三年跃升行动。
已经开始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很多准备,成果将在这几年逐步出来,落地的产品、落地的销量、经营的结果都要出来。
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我不认可“窗口期”这个说法。创新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只要能做到创新、做到在某个领域领先,这个企业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窗口期。
您两次跟北京现代有比较亲密的接触,都做了哪些事情?北京现代是什么样的企业?
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讲,一是北京现代,二是我个人。
2002,我还是一个“社会小白”,大学刚毕业没多长时间。那个时候我对未来完全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想来。对这份工作,想把它做好。很有热情,很有激情。
22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坐在这样的岗位上,更多的还是要去思考:这个企业未来怎么发展、怎么带领大家一起把它做得更好。这时候的责任更大,对个人的要求更高。
企业层面呢?
北京现代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家弱弱联合企业,但正是因为双方精诚合作,毫无保留地支持,所以北京现代在合作之初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是中国第二个年销过百万辆的汽车品牌。
现在,北京现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有1200万名保有客户,有两个强大的股东,是强强联合。北汽集团近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取得了很好成绩,储备了很多新技术。韩国现代居全球第三,在国际上取得很好的业绩。
北京现代是历史上第二个破百万辆的合资品牌?
前面是大众,我们是第二个,而且一路高歌猛进,连续4年100万辆。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北京现代增速放缓,甚至下降。这有内部原因、有外部因素,也有我们对于中国市场趋势性的变化把握不足等原因。
但是今天,我认为,北京现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5de4e9e7c9032578df61fb94103f00.jpg)
但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22年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需求大于供应的市场,只要把速度做起来,把产品质量做好了,就不用担心市场。
那个年代,我们只要拿着国际化的产品到中国来,就很容易成功。
但今天不一样,现在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甚至进入了淘汰赛。
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本地化产品、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也是摆在合资企业面前最大的难题。
现代在中国的表现和它的全球地位,为什么如此不吻合?
北京现代做得好时,在现代全球的占比达20%多。这几年,因为传统产品不适应中国市场需求了,所以我们落后了。
这次股东双方共同增资,实际上是对中国市场拥有决心和信心的一种表现。
给人感觉,现代对中国市场的反应还是慢了。
我们已经比人家快了吧?
人家可能很多还是拿着现有的、已有的车去改进去做,但我们已经从整个产品的平台开始合作,包括未来在电子架构、在座舱和智驾等方面,还有在三电方面都已深度合作,只是路径不一样而已。
有些企业选择了先要市场、先把销量做大,但北京现代走了另外一条路?
要市场还是要销量,每家车企的选择不一样。当砸了市场、砸完价格后,产品品质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长期发展要受到影响。
得先活下来。
我们选择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路。
第一,面对国内内卷式竞争,我们把出口做好,改善企业的经营。
第二,不看短期销量,要从更长期来看,必须做出符合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一些产品,做出能跟竞争对手看齐甚至超越竞争对手的产品才行。
价格战永远是饮鸩止渴的毒药。
不卷到价格战里?
该卷的,我们也会卷。但是我不会像这种没底线地去卷,把产品的品质、把企业未来经营战略全搞坏了。这样去卷没有意义,对长期发展没有作用。
传统汽车企业会被颠覆吗?
这个行业总是在往前发展,总有新进入者,传统企业也能活下来,就看谁能掌握未来竞争的趋势、掌握发展的趋势。
不管在资金支持,还是在人才、体系等各方面,我认为,传统企业优势还是很大的。
只是这几年,传统企业的转型慢一些。
现在你的担子更重了吧?
对我来说,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都应该全力以赴,把岗位赋予我的职责做好。
担子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新岗位上,可能角色、思考问题的方式、站的层面不一样。
现在,我不能从一个业务方面去考虑问题,而是更多地从战略、从长期去考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820512e0b05aa11b88475a1d14af802.jpg)
▲吴周涛(右)接受帮宁工作室专访
你的这种转变,大吗?
还是很大的。
一是,要代表股东方。因为合资企业嘛,合作要放在首位,怎么合作得更好,是我首先要考虑的。
二是,要考虑明年、后年甚至三年,包括未来怎么做。要把路径、方法想清楚,把战略想清楚。要跟股东双方沟通,争取他们更多地支持。
再一个就是,把股东的想法和经营层结合起来,共同想办法应对未来的挑战。
你用于思考战略的时间有多少?真正带兵打仗有多长时间?
作为常任副总经理时,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业务方面,带兵打仗占80%,另外20%的时间去考虑战略问题。现在正好相反。80%的时间要考虑战略层面;20%用于考虑业务问题,甚至更少。
作为董事长,你要扛指标吗?
不扛具体的经营指标,但肯定要让北京现代走到健康良性的轨道。这不是股东给的指标,我自身就要思考。
很想知道你自身的一些变化。
不要把个人放在太重要的位置。不管在哪个岗位,把那个岗位的事做好、把自己做好,全心投入。
这次你给自己多长时间?
3年,让北京现代真正健康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