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算是一流名将吗?湘军曹仁美看来,曾国荃还真的不行,如果不是家底深厚,以及兄长支持,曾国荃只能算二流将领。
曹仁美,湘军猛将,作战以“猛”字著称。曾国荃、曹仁美关系的变化,透露出曾国荃在军事上的巨大短板,依托丰富资源进行防守战、消耗战没啥问题,主动出击则不行。
1856年,曾国藩受困江西,差点被石达开擒拿。曾国荃担心兄长安全,得到湖南巡抚骆秉章许可后在家乡招募兵勇,前往江西作战,解除吉安之围,故而所部称“吉字营”,起初兵力不过3千人。
“吉字营”组建之初,曹仁美就隶属曾国荃,是曾老九的第一批精兵。曹仁美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曾国荃的短板,优点不少,缺点也很多。
从战功、资历、能力角度看,安庆之战前的曾国荃与多隆阿、鲍超这些悍将压根不是一个档次,除了吉安之战,曾国荃没有其他显赫战功。但是,由于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曾国荃得以担任安庆之战的前线主帅,多隆阿、鲍超成为配角。
安庆之战全过程,陈玉成的精锐都是被李续宜、多隆阿、鲍超消灭。桐城之战、挂车河之战、集贤关之战、菱湖之战、赤岗岭之战,这些至关重要的战役,都没曾国荃的份。
曾国荃在干嘛呢?答案是修筑壕沟、堡垒、要塞,围困安庆。攻打援军,这是多隆阿、鲍超负责;运输粮食、弹药、士兵,这是杨载福、彭玉麟的事情。曾国荃的主要任务是“围”,而不是“打”,但近水楼台先得月,摘取胜利果实第一。
陈玉成、曾国荃直接交手,是在多隆阿、鲍超因太平军外线机动被调到湖北与皖南之后。此时,陈玉成精锐损失殆尽,距离安庆陷落不过1个月,但曾国荃打仗也没啥亮点,就是死守,而不是主动出击。
《清史稿》有段记载,是有关安庆陷落前一个月,陈玉成、杨辅清猛攻曾国荃防线时曹仁美的表现,道出了曾国荃的尴尬一面。
史载:“荃督战,中流矢,仁美负之登高,挥诸军奋击,城遂下。”
啥意思呢?曾国荃亲自督战,去堵住被陈玉成打开的缺口,被流矢射伤。曹仁美把他背起来,走到高处指挥战斗,最后安庆才陷落。
中了流矢就要“负之登高”吗?表面看,曾国荃很勇猛,悍不畏死,实则是一种春秋笔法,曾国荃有了畏战情绪,被曹仁美拉着。要知道,雨花台之战时,曾国荃经验更加丰富,被枪弹击中左额,还继续骑马驰骋,也不见有人背着他。
雨花台之战,曹仁美的一次表现,更能说明曾国荃的短板。李秀成强攻雨花台44天,湘军阵亡5千,太平军伤亡一万。李秀成粮草不足,没冬季衣服,故而撤退,曾国荃不敢追击。
曹仁美比较好斗,胆子也大,就算不追击李秀成,也要强攻并拿下雨花台要塞聚宝门,曾国荃强烈反对。曾国荃认为,天京城内粮草不多,困死太平军就可以了。
史载:“仁美屯雨花台西,国荃以城贼粮将匮,为坐困计,令诸军毋与战,凡四十有六日。”
曾国荃想拼消耗,不想主动进攻,也不敢血战攻坚,毕竟这不是他的强项。李秀成退兵46天,曾国荃还是如此。曹仁美就不高兴了,决定自己干,不请示曾国荃就去战斗,结果拿下了要塞。
曹仁美打赢了,曾国荃也没赏赐,还把他骂了一顿,“国荃以其勇,薄责之,遂引疾归。”
雨花台之战,是决定全局的大战,曹仁美被“称病回家”,可知他跟曾国荃闹了很大不愉快。曹仁美打赢了太平军,夺取了要塞,却被“回家”,曾国荃的气量未免太小了。
曹仁美的胜利,衬托出曾国荃的无能,曾国荃不是靠智慧和勇气取胜,而是铁了心拼消耗,凭借国力获胜。防守营垒,曾国荃很顽强,主动进攻打野战,或者攻坚战,曾国荃还真的不行。
天京之战持续2年2个月,除了李秀成20万大军勤王发起雨花台之战外,并没其他援军到来,而天京守军本就不多。就是这么一种情况,曾国荃还花了2年多时间,也难怪慈禧痛斥曾氏兄弟浪费钱粮,准备让李鸿章来“帮忙”,搞得曾国荃很紧张,生怕被抢了功劳。
曹仁美回家后,结局如何呢?所谓的“生病”并不存在,改换门庭才是关键。曹仁美再次投军,不找湘军,而是去江苏找李鸿章,从此成为淮军一部分,并夺取常州,地位在刘铭传、郭松林之下。
1865年,僧格林沁八旗马队被赖文光歼灭,曾国藩北上督师,曾国荃担任湖北巡抚。湘军、淮军进入湖北剿灭捻军,都要接受曾国荃指挥,包括从河北一路追击捻军而来的曹仁美、郭松林所部。
赖文光、任化邦盘旋兜圈,清军处处被动,曹仁美、郭松林建议持重,不要盲目追击,免得重蹈僧格林沁覆辙。曾国荃不听,非要打,却调度无方,结果清军在罗家集遭遇埋伏,曹仁美阵亡沙场,郭松林重伤,淮军死伤五千余人。
曹仁美戎马一生,见证了曾国荃援吉安,围安庆,困雨花台,战捻军,却透露出曾国荃军事上的不足。曾国荃,号称“曾铁桶”,挖掘长壕、修筑营寨,防守作战很顽强,进攻战明显不足,只能算二流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