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鲍超头痛病又犯了,清朝没有赏赐药品,还剥夺他兵权,将30营“霆军”全部遣散。鲍超本想抗议,但朝中没人为他说话,只好辞职回家。
鲍超,号称湘军首席猛将,压着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吊打,无坚不摧。大小500战,身受108处伤,鲍超的军事生涯非常精彩,结局也很凄凉。
1865年,山东传来战报:“僧格林沁阵亡,7千多八旗精兵覆没,捻军已经挡不住了。”
僧格林沁,清朝最后的嫡系名将,此时被捻军斩杀,朝廷无人可用,只好让曾国藩北上督师,湘军的触角伸到中原、北方。
对清朝而言,曾国藩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同时,也加以防备,不让湘军集团壮大,威胁到朝廷利益。
那么,该用谁来制衡湘军呢?答案是淮军,清朝重点栽培李鸿章,不断剥夺曾国藩的军权,在汉族官僚中维持平衡。
清朝的意图,曾国藩心知肚明,为了避免冲突,他主动裁撤军队,数十万湘军在攻克南京之后,都就地解散,回家种地。
曾国藩对清朝做出让步,却保留一手,作为自己的后盾,就是鲍超所部的30营“霆军”,总计1.8万人,全部留下来,以防清朝“兔死狗烹”。
“霆军”野外作战能力强悍,是清朝第一劲旅,从未遭遇败绩。但是,“霆军”存在一个致命缺点:成分复杂,哥老会众多,一言不合就闹哗变,攻打清军。
1865年,鲍超头疼的毛病又犯了。因为,此前的小池口战役,他的后脑被太平军击中,休克一段时间,留下了后遗症,便辞职回家休养。
鲍超回家,“霆军”因为饷银不及时发放,立刻哗变。黄矮子率8千兵马,擒拿主帅宋国永,然后南下投奔汪海洋,成为清朝的劲敌。
“霆军”哗变,无人能约束,鲍超只好再次出山,却又跟淮军闹了矛盾,最终被清朝抛弃。
淮军,名义是从湘军分出去,却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是清朝用来抗衡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工具。1867年,捻军突破黄河防线,曾国藩围剿失败被革职,李鸿章成为“剿捻”主帅。
李鸿章偏袒淮军,鲍超都是干苦力活,但赏赐不多,心中愤愤不平。李鸿章又参劾“霆军”,说他们不听约束,纪律太差,希望能裁撤部分兵马,鲍超更加不满。
清朝“崇淮抑湘”,曾国藩为了自保,也不主动为鲍超说话。如此,淮军便得寸进尺,经常欺负湘军。再则,为了争夺军功,淮军、湘军将领关系更差。
尹隆河之战,让淮军首席悍将刘铭传、湘军首席悍将鲍超的矛盾公开化,成为压垮“霆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1867年,赖文光率6万捻军进入湖北,全歼郭松林部淮军4千余人,斩杀淮军大将张树珊。郭松林、张树珊都是首屈一指的猛将,他们战败,让刘铭传十分恼火,便准备决一死战。
刘铭传、鲍超约定出兵时间,两面夹击捻军,一战定乾坤。结果,刘铭传为了独霸战功,提前一个小时出兵,分三路渡过尹隆河,直奔赖文光而去。
淮军提前出兵,结果遇到捻军反击,刘铭传的左路军被任化邦全歼,中路也被赖文光打残,导致自己率领的右路军陷入重围。
捻军以骑兵为主,战斗力非常强悍,淮军悍将唐殿魁、田履安、李锡增等在混战被打死。赖文光、任化邦合兵一处,缩小包围圈,刘铭传拼死血战,却没有任何作用。
眼看捻军越来越多,淮军死伤惨重,刘铭传自知突围无望,便席地而坐,失去了作战的勇气,心灰意冷。此时,鲍超率1.8万精兵正好赶来,从背后分三路杀向捻军,清军方才转败为胜,但“霆军”也阵亡十几位将领。
尹隆河之战,鲍超奋力拼杀,又一次受了伤,头痛的毛病也犯了。如此,鲍超希望回家休养,让娄云庆接管“霆军”。按照往常经验,清朝会赏赐鲍超药品、银两,以示恩宠,这次却不一样,鲍超啥都没有得到。
清朝让鲍超辞职回家,所部“霆军”非但没有得到赏赐,还全部遣散,典型的过河拆桥。因为,清朝“崇淮抑湘”,偏袒李鸿章、淮军,将淮军战败责任推给鲍超的“误期”。
尹隆河之战,鲍超救了刘铭传一命,还送还从捻军缴获而来的“淮军衣物”。但是,刘铭传不领情,认为鲍超在炫耀湘军战功,故意羞辱淮军,便将情况告知李鸿章。
李鸿章本就讨厌“霆军”纪律散漫,又想借此机会打击湘军,让淮军壮大,便上奏朝廷,指责将“霆军”延误战机的同时,还列举许多“污迹”。
清朝“崇淮抑湘”,众所周知,故而朝廷没人为鲍超讲话。鲍超很伤心,也很无奈,便辞职回家,“霆军”也全部被解散。此后,“剿捻”的主力成了淮军。
参考书目:《霆军战纪》
镰刀DF30501
清朝内斗第一,当这些淮军将领到了朝鲜现场上以后,面对现代化国家和军队,瞬间被吊打
夏之马 回复 03-30 12:15
一路溃逃的满清陆军
胖狗狗 回复 04-02 13:02
打硬仗从来都是桂军湘军,淮军都是败仗多,特别是外战。
♝♚♛
不是很多人替李洗地么
游客 回复 04-06 02:02
混官场/政局的,哪一个是宅心仁厚,热情好客的?
千里快哉风 回复 04-05 12:41
公平评论一个人要以时代背景做参照。不可避免李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那个时代李就是先进思想、有识之士的代表,需要洗?开铁矿筑铁路,办邮局建兵工厂,办商务局通商,现代工业的雏型大半在手里完成,若不是满清政府内耗严重,中国很可能少走几十年弯路。年轻人不要只看小学课本哪怕查查百度也知道李的事迹,更不要说四大国企的老大招商局集团,就是李1872年开办的招商局的历史延伸。
西瓜
李鸿章的部队不堪一击
帆扬
后面清廷知道了真相,也让刘回家养病了。满朝文武都认为刘人品不行,十多年不用他。直到台湾出事才用他
用户10xxx10 回复 03-31 11:35
真不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军中名将是不是能都去种地放牛。再说了怎么可能不知道真相,又不是明皇满朝遮掩,连锦衣卫都跟文官勾结,清朝那么多旗人盯着会不清楚,慈禧本事可不小,不然哪压得住曾李左张这种末世名人。
God的野祖宗
[得瑟]他们是谁??!?他们是谁。?!?他们是谁?!?抗日投降,解放战争不参战,抗美援朝二次征兵纯血的直接喊出来不参战,八零年代不打工,九零年代不经营,千禧年前后家家资产过亿!!!螨族!
脱胎为鸟
后来都是辛亥革命的火苗
岩石
清廷扶植淮军的目的之一就是战斗力差,可以牵制湘军,起到大小相制的作用!但也把汉官逼得东南自保、慈禧西逃,接着扶持袁世凯编练新军,可是裕隆遇见北洋的大爷们直接就跪了![呲牙笑]
老胡
湘军和淮军这些封建军队,面对现代军队,即便有优势的装备和兵力,也是不堪一击。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保守,导致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
老胡 回复 千里快哉风 04-05 16:31
李建立的江南军工厂,同样的设备,制造出的装备贵的离谱,质量还差的要命。不知道洋务是强国还是私人发财
千里快哉风 回复 04-05 12:44
曾是真保守,李哪怕是国家课本也说的是改良派,你了解一下近代工业、海军的雏形,李大半参与了
111
曾国藩如果造反,或成朱元璋第二,但新疆,蒙地恐怕至此割裂,百年过后恐是祸非福,他未必没有造反的胆量,只是时机未到,强行为之恐割裂天下,反成千古罪人。
用户11xxx20
清庭的控制力不行了,但一帮汉将仍没有“立志造反”,还是想争功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