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机器人折戟北京半马?

财经早餐 2025-04-22 06:29:43

2025年4月19日7时30分,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站在北京亦庄全程21.0975公里的赛道上。

比赛进行2小时40分钟14秒后,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组织参赛的天工Ultra成功终点撞线,成为本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

据介绍,本次比赛邀请了全球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人形机器人参赛,采用人机共跑赛道的模式,人类选手赛道与机器人赛道共用,但分属不同赛区。

比赛的过程,实在是“跌宕”起伏,一众机器人选手一摔再摔,令人啼笑皆非。这场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首秀,也因一波三折的赛况引发了市场新一轮讨论。

比赛结果热议

此次总共有20支参赛队伍,但是能够顺利通过13km观察站的队伍只有7个,在开跑后四小时仍未完成13km赛段的队伍都被直接视作未完赛。最终,写在官方完赛名单里的机器人只有六家,成功率约为30%。比如赛前很火的“美女”机器人幻幻,开跑没多久就直接瘫痪坐地,再起不能,只能遗憾退赛。

除了不算很高的完赛率,另一大争议点是宇树的G1参赛,最后未能完赛。这样的表现,一下把宇树推到了风口浪尖。公司在赛后发布声明撇清关系,宣布本次参赛机器人并未由“官方”参与,是独立团队用自研的算法操作宇树的G1机器人。

有网友调侃这是“玩具总动员”。

此外,网友集中吐槽仍聚焦在两点,一是很多网友认为“跑步这么简单的事”都搞不定,各种摔跤,人形机器人纯属吹泡泡;二是很多网友进一步质疑,机器人“人形的意义”在哪?

这些网友,无疑比较认可前不久广为流传的朱啸虎的观点。

在接受投中网访谈时,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表示“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

对于行业,他毫不留情地泼了盆冷水:“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同时,他声称“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机器人共识集中但商业化不明”。

人形机器人的通用价值和挑战

质疑的网友们是否是“朱啸虎”附体,姑且不谈。但机器人为何要做成人形却是有一番讲究。

首先是减少全社会的折旧。目前,生产生活中多数的工具盒设备都是对人能力的延伸,这种设计使得机器人能够使用人类创造的工具,实现人与机器人的无缝衔接和替换。譬如纺织机,用一个机器人使用纺织机,这样纺织机的价值不会立刻归零。

其次,人形机器人因其人类外形,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适应性。它们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简单的搬运到复杂的操作,都能在人类环境中自如地进行。

最后,人类外形的机器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人形机器人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的外形和行为更接近人类,从而减少了人们的陌生感和排斥感。

尽管人形机器人潜力巨大,但其当前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是空前的。

目前,训练机器人模型缺乏数据。高盛报告指出,大语言模型可以依赖互联网中大规模存在的视频、图像、文本数据,而机器人AI模型所需的重要物理数据,如力、扭矩、运动数据等仍然稀缺。

中泰证券指出,为了训练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执行类人动作,特斯拉大量招募“数据收集操作员”,要求其穿戴动作捕捉服VR(虚拟现实)头显等设备,拟机器人需完成的动作(如行走、搬运物品)。波士顿动力Atlas的训练过程则融合了多个数据来源,包括真实工厂部署数据、实验室测试数据以及仿真环境的模拟数据。

缺少足够的真实数据也是机器人提高智能水平的最大瓶颈。美国机器人创业公司Ambi Robotics联合创始人Ken Goldberg指出,大语言模型Qwen-2.5的训练数据量相当于真人收集12亿个小时,而具身智能模型π0一年收集的训练数据量仅为1万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具身智能模型若想达到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程度,以现在的方式、速度收集数据,还需要12万年。

换言之,当前大语言模型,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并不是“像”人一样理解人类的语言,而是一种基于统计的理解。所以,这种能力并不是可以简单迁移到人形机器人身上。每一点功能实现的背后,是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训练。所以,从语言智能到具身智能,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结语

其实,投资人对具身智能的信心,不只是对技术发展前景的信心,还有对“国家队”的信心。比如,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主办,可以说是获得了高规格的曝光。人形机器人作为当前国家大力扶持的高科技产业,有理由相信,会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获得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对人形机器人,从实用性来看,不能抱有过高期待,科技突破,往往难以预期,既有可能很快,也有可能以年或十年计。但从投资的角度看,则不宜低估,新能源即是一例。在国家的长期培育下,新能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大批优质企业。

对于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你怎么看,你认为当下大热的人形机器人,是噱头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 阅读:6
财经早餐

财经早餐

美好的一天,从财经早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