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宁德时代在其超级科技日发布会上,推出了三款重要的电池技术——钠新电池、骁遥双核电池和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这些新技术是否能解决当前电动汽车在续航、充电速度和低温性能方面的痛点?钠新电池的推广,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实现与锂电池的竞争?随着技术不断创新,电池产业链的布局和市场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
从“痛点”迎来“爽点”?
与已经普及的锂电池相比,钠新电池的重要卖点或者说技术突破,是其在低温性能上有所改进,能在极寒环境下保持90%的电量。
此外,钠新电池175Wh/kg的能量密度,也较锂电池有一定优势,提升电池的性能。这一能量密度与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相当,意味着钠新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工作之外,还能提供相对较长的续航里程。
由此来看,钠新电池与锂电池的市场竞争或将呈现的不是对抗、而是一种“竞合”。二者的差异化与面向的市场趋同性,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应用这一场景中,成为车企市场竞争的新卖点。
此次发布,宁德时代可谓是甩出了电池技术的“大礼包”,除钠新电池外,宁德时代的骁遥双核电池也登台亮相。
双核电池的卖点在于其独特设计,结合不同化学体系的电池,克服单一技术的性能限制,进一步为电动汽车甚至更多场景,提供更多电池选择,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消费者的需求。
钠新电池和双核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新的不同动力选择,能否被广泛应用,取决于产业链的成熟度、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
尤其是车企是否愿意将其作为卖点,以及对其作为卖点促进销量提升的程度评估。此外,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和接受度、认可度也是关系其普及与否的关键因素。
“新物种”重构产业链条?
钠新电池和双核电池,能否重构电池产业链,“新物种”是否能构成对传统产业链和运作模式的冲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关系到储能及至整个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变量之一。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落地“成品”,钠新电池不只是电池技术上的创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是电池产业链上的一个“新物种”。
而这一“新物种”的诞生,是否意味着电池产业链将从单一依赖锂矿资源的局面,向更加多元化的生产模式发展,或将在储能、能源产业产能及供需维度上产生影响。
一方面,钠新电池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锂电池资源的依赖,缓解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钠新电池的原材料成本相较锂电池较低,这或会使其在成本上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
钠新电池的出现,将为电池产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带来怎样的变革也值得探究。由于减少对锂矿的依赖,使电池生产材料来源更加多样,打破资源路径依赖。
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钠新电池的低成本特性,或也可能使其在产业链条上更具竞争力。
不过,尽管钠新电池凭借其个中优势,成为电池产业的新兴力量,但产业链的成熟度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也将是其面临的挑战。
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稳定的钠电产业链,这或意味着钠新电池的广泛应用,短时间内将更多是宁德时代“自己做主”,但任何技术的创新走向市场,离不开供应链的高度整合与资源共享。
产品、产业、交付是一个闭环的市场传导机制,这其中,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良率并确保质量,是钠新电池产业链将面临的重要议题。
这种闭环具体到产业链条变革而言,其底层逻辑或是,宁德时代钠新电池的量产倒逼上游材料商转型,正极材料企业需开发层状氧化物与聚阴离子体系,电解液供应商调整钠盐“配方”比例。
而电池生产模式,则从垂直分工转向协同整合。传统锂电池产业链中,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环节由不同企业分工完成。
双核电池则要求同一工厂生产多体系电芯,宁德时代再通过布局钠电材料回收等,形成完整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统一。
当然,就目前而言,宁德时代要快速将其新品电池推向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尚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直至构建钠新电池生产工艺等标准化流程及电池性能的一致性。
万亿市场“游戏规则”将被改写?
根据工信部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锂电池产业规模为1330亿元,2023年行业规模达1.4万亿元,持续保持在万亿元以上。
钠新电池的低温适应性和高效能使其在特定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零下40℃保持90%的电量,解决的是寒冷气候下的续航和充电需求。而且长生命周期和高耐久性,则对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带来想象空间。
在这些市场,电动汽车不仅要具备高续航,还需要能够在严苛环境下稳定运行,钠新电池和双核电池一定程度上,较锂电池,在满足这些需求上更具技术、资源、成本等优势。
从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来看,宁德时代骁遥双核电池的推出,也或将电动汽车的电池选用推向多元化。
双核电池系统的创新,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用车场景,选择适合的电池系统组合。譬如,追求高续航的三元铁、双三元电池组合,寻求低成本的铁+铁双核电池,消费者藉此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
这或是“宁王”要对新能源产业“游戏规则”改写的一种信号释放。随着钠新电池和骁遥双核电池的技术创新,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竞争,将不再仅限于续航和充电速度的参数竞争,市场的格局将发生一定的风向转变。
其中,钠新电池的低温适应性和长续航使得电动汽车能够以覆盖寒冷地区和商用车领域为新卖点,挖掘和迎合新需求。
骁遥双核电池则为车企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也使得不同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定制电池系统,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细分化和个性化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电动汽车市场因电池技术和具体新产品的应用落地,而带来“游戏规则”被改写的可能。
过去,电动汽车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充电速度、续航里程等要素上,而接下来,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或将不仅局限于这些传统参数,而是对使用场景、电池“降本”等需求显露出多样性的需求。
由此,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也从“续航焦虑”和“充电时间”,转向“全场景适配”和“个性化选择”,并可能带来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产业洗牌。
当然,要达到这种超预期的市场效果,宁德时代及车企,还有一个对消费者认知普及和教育的过程。
尽管钠新电池和骁遥双核电池的推出,让宁德时代为电动汽车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技术方案和选择。然而,如何让这些技术真正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是市场推广的关键所在。
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市场教育来帮助消费者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实质性优势。
而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认知改变,特别是关于充电便捷性、续航和安全性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将决定技术突破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需求,推动电动汽车和对应电池产品的广泛普及。
诚然,电池技术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但要确保这些创新能真正落地,并在消费者中得到广泛认可,依然需要加快认知和教育的速度,为产品的应用普及先打开“一扇窗”。
结语
宁德时代通过钠新电池和骁遥双核电池,力求推动电动汽车等多场景中,续航、充电速度、安全性等方面电池技术的进展,并带动产业链和新能源市场格局的重构。
不过,虽然“宁王”的技术“创举”为新能源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但如何让新技术、新产品、“新物种”能快速在市场中得以应用和普及,仍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而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电池产业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未来市场竞争的走向将如何演变,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