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后主刘禅,大家总会把他评为“庸主”,还弄出个词儿叫“扶不起的阿斗”。毕竟蜀汉是在他当政的时候灭亡的,亡国之君嘛,向来都得担起亡国的罪责。
不过当年曹魏来进攻的时候,刘禅可是主动打开城门投降的。那他投降曹魏之后的日子过得咋样?
公元前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了。临死的时候,他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刘禅,还让诸葛亮来辅佐刘禅。就这么着,十六岁的刘禅登上了蜀汉的皇位。在古代,十六岁虽说也不算小了,可他老爹留给他的并不是一个安定又繁荣的国家。
大家都知道,刘禅这人没什么出众的本事,他爸刘备就是这么看他的。刘禅这能力,当个守着现成家业的君主倒还凑合,可当时蜀汉正处在危险重重的当口。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候,蜀汉占的地形那可算是最差劲的了。曹魏,有一大片中原地区,还有西北平原。老早就有兵家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嘛。
吴国虽说没有中原那片地方,可它占着富裕的江南,江南一直都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中心区域。这三个国家里,就蜀汉的地盘偏远,而且建国的时间也最短。这么一来,在三国打仗的时候,蜀汉就比较吃亏。
外因说完了,咱再聊聊内因。现在蜀汉的形势挺严峻的,之前蜀汉可是连着遭受了两次大败。头一次就是关羽败走麦城,这一下子,对蜀汉至关重要的荆州就没了,而且蜀汉的大将关羽也在这场战役里死了。
再就是当年关羽一死,刘备那火气就“噌”地一下上来了,谁劝他都不好使,铁了心要出兵给关羽报仇,自己亲自带兵去征讨东吴。
火烧连营,差点就全军覆没了!虽说最后没真的全军覆没,可蜀汉的根基却被伤到了。这么一来,原本就没优势的蜀汉,这下就更处于劣势。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蜀汉的中流砥柱刘备病得很重,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马上就要撒手人寰了。在生命垂危之际,刘备把蜀汉托付给了刘禅。刘禅这时候才十六岁就接受了这个重任。虽然之前刘备他们也教导过刘禅,可是现在这局面,就算是特别厉害的君主也很难把蜀汉的劣势给扭转过来,更别说刘禅这种能力平平无奇的人了。
幸运的是,刘禅身边有诸葛亮帮扶。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刘禅和诸葛亮相处得特别好,他们之间那种君臣关系让后人羡慕得不得了。
刘禅很会用人,把大权都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那可是军权和相权都握在手里。诸葛亮也不含糊,拼了老命辅佐刘禅,想给蜀汉江山增添更多优势。
刘禅在位长达四十一年,在三国的君主里,他在位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有一点很值得一提,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还让蜀汉继续存在了二十多年。蜀汉没了诸葛亮,在刘禅的治理下还能延续二十多年,这就很能说明刘禅可不是个完全没本事的人。
那时候,大家都说刘禅没什么本事,说他很平庸。可这平庸,是跟刘备和诸葛亮比才这么觉得的,要是当个守着现成家业的君主,倒也还凑合。而且,虽然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但他都给蜀汉培养了接班人,保蜀汉十年平安是没问题的。
就像后世对刘禅的评价那样,刘禅哪怕有千般不好,但他也有一点好,那就是听话。他爹临死前让他把诸葛亮当父亲看待,他继位之后,对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从不阻拦,可以说给了诸葛亮最大的权力。
诸葛亮逝世前给刘禅留下的蒋琬等人,也都得到了刘禅的重用。263年的时候,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来攻打蜀国,刘禅开城门投降了,这就宣告蜀汉灭亡。
大家都知道,高平陵之变以后,曹魏就变成司马家掌权。小皇帝,根本就没权,就挂着个皇帝的名号罢了。这么说来的话,蜀汉其实不算被曹魏给灭了,得说是被司马家给灭的。蜀汉这边投降了的话,应该还能保住性命的。
但后来出了一件叛乱的事儿,钟会和姜维他俩暗中谋划谋反。这两人,各有各的心思,目的并不一样。可这事儿一出来,接下来就得面对曹魏的屠杀。
在平定这次叛乱的时候,蜀汉好多大臣甚至皇室成员都死在里头了。刘禅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就在这次叛乱里没了性命。
这事儿一完,刘禅身边的蜀汉大臣就没剩几个了。亡国之君嘛,向来都不会被善待的。刘禅刚到曹魏那儿,就被司马昭给拦住了,吓唬了一顿才被放走。
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得把那些闲言碎语给堵住,所以刘禅的待遇还说得过去,被封成了安乐公,还能世袭。就单瞅这个封号,那可太有讽刺味儿了。
司马昭灭蜀有功,款待刘禅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身上。司马昭为了表现出地主之谊,给刘禅办了一场超大型的宴会,宴会上美酒管够,歌舞也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宴会上,曹魏那边欢天喜地大肆庆祝。蜀汉的大臣们瞅着这场景,不由自主就想起了亡国的事儿,一个个都闷头不乐的。就刘禅不一样,他看得津津有味,满脸兴致地瞧着跟前的歌舞表演。司马昭瞧见刘禅这副模样,就特意问刘禅,还想不想蜀国?
从那时候起,刘禅就说出了那句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听到这事儿之后笑个不停,觉得刘禅真就像传闻里说的那么傻,根本不会有啥威胁。刘禅这做法虽然被很多人批评,可咱得说,蜀汉这时候都已经没了,要是还表现出对蜀汉念念不忘的样子,那司马昭肯定会猜忌的。
得说一下,刘禅代表的可不只是他自个儿的命,还代表着蜀汉的一帮大臣和老百姓。这些都是刘禅要担着的责任,哪怕国家都亡了,保护他们也仍然是刘禅的责任。
别的先不提,就光看和他一块儿被俘虏的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吧,他就不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个理儿,还把自己的不满都表现出来了,结果在曹魏过得那日子,可比刘禅差远了。
司马昭死后,他儿子司马炎就掌了权。司马炎可是晋朝的开国皇帝,这人治理国家手段强硬得很。不过,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刘禅可把大智若愚那一套玩得贼溜,就这么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晚年,刘禅的六子还继承了他的爵位。
太可惜了!永嘉之乱的时候,刘禅的第六子刘恂还有他其他的子女都被杀光了。就只剩下刘禅弟弟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到了成汉。刘禅这一支脉没留下后代,真让人忍不住长叹!
怎么说,昏君和明君,从来就没有一个特别确切的分辨办法。蜀汉是在刘禅在位的时候没了的,可就算这样,也不能就认定刘禅是个昏君。他,是没啥大志向,但是他从来就没做过一件对老百姓不好的事儿。
历史就是这样,总是“合久了就分,分久了就合”。这乱世都过了一百多年了,也该到头了。蜀汉灭亡那是历史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刘禅,虽说没什么大本事,但也算不上是个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