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宗室封爵,是指亲王、郡王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整个清代,分封的亲王、郡王数量大致有两百多人,而铁帽子王极其稀少,总共才12个。那么,是不是除了12个铁帽子王以外,其他宗室王公都是降级承袭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最近御史在翻阅《啸亭杂录》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段话:“纯皇帝笃念宗亲,故特分定军功、恩封之例,其有功劳者,无论王、贝勒,皆世袭罔替”。也就是说,宗室王公当中,应该还有“铁贝勒”、“铁贝子”一类的。
既然谈起了宗室封爵的话题,御史就再来与诸位仔细聊一聊这方面的内容。
宗室爵位的出现和制度的完善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的过程中,对其子侄的分封比较简单,没有在等级方面进行过多的区分。当时,努尔哈赤子侄凡是军功卓著者封以贝勒,这是宗室贵族中最高的级别。
天命后期,有八大贝勒之称,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一说阿济格)、多铎、岳托八人。
不过八大贝勒中也有高下之分,其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称为“大贝勒”,而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岳托四人只称“贝勒”。
大贝勒和贝勒之下,并没有其他的爵位分封。皇太极改元称帝建国大清的第一年,即崇德元年,出台了宗室分封的新制度。将宗室爵位定为十二等,分别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新的爵位制度出台后,宗室王公的等级更加细化,身份地位也拉开差距。规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个为“入八分”爵位,其他的则为“不入八分”。
入八分王公在服饰也体现出来,皆冠以宝石顶,着四团龙补服;不入八分之王公则冠珊瑚顶,皆按等次穿戴应有的服饰。
最末两等的奉国将军视武职正三品,奉恩将军视武职正四品,他们除了有宗室的名义之外,与一般的职官其实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宗室爵位的承袭办法的几次更定皇太极制定新的宗室爵位制度后,也规定了具体的承袭办法。入关之前以及顺治一朝,规定亲王嫡长子封世子,以继承亲王爵位,这里所说的嫡长子是指嫡福晋所生之子。
亲王嫡福晋所生之其他儿子也是嫡子,他们降等承袭郡王、侧福晋所生之子封辅国公,庶子封辅国将军。以此类推,郡王以下等爵位,皆按亲王例予以分封。
应该说清初时期,宗室分封基本上是按照明代的制度实行的,宗室子帝所享受的特权十分优厚,如果说一个亲王生了十个嫡子,那么就可以获得一个亲王外加九个郡王爵位。
清初开国诸王,都可以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所以也就没有铁帽子王的说法。康熙中期以后鉴于宗室人口繁衍,朝廷出台了新的承袭制度。
这一次的改动比较大,亲王除了一嫡子封世子外,其他众子不分嫡庶皆封不入八分辅国公,郡王、贝勒、贝子等,皆按亲王例降等承袭。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为了确保宗室王公的整体素质,还规定应封之人必须经过考试,内容是骑射和翻译,只有成绩优等的才能给封,如果成绩不佳的则要降等授爵。
经过康熙帝的这次改革之后,宗室王公的爵位基本上都是按照降等承袭的,但亲王、郡王仍规定是世袭罔替,贝勒以下降至辅国公,其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下降至奉恩将军,然后才准世袭罔替。
需要指出的是,康熙朝出台的承袭规则中,没有对攻封和恩封加以区别,就是说不管是攻封的还是恩封的,都以新的标准执行。
乾隆皇帝在位时,对宗室爵位承袭制度加以调整。乾隆认为宗室爵位不分军功、恩封,都按照降级承袭的制度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而亲王、郡王不降级承袭又显得过于优厚,所以又出台了新的承袭办法。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了其睿亲王的爵位,同时也将开国诸王之爵定为世袭罔替,而其他恩封之亲王、郡王则实行降级承袭制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铁帽子王”。
所谓的降级承袭也是有保留的,不是一撸到底,亲王降到了镇国公、郡王降到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皆准世袭罔替。
同时规定,有开国之功的贝勒、贝子同样也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诸如杜度、彰泰诸贝勒皆有开创之大功,准其爵位世袭罔替。至此清代的宗室爵位承袭形成定制。
理论上应该有军功世袭的铁贝勒、贝子,实际上确是没有。有军功世袭的铁公爵,如杜度后人世袭辅国公,尼堪后人世袭镇国公等等
虽然,不知道就问!可是,这问题太荒唐!先学习通“世袭罔替”是啥意思、“世袭罔替”的法理来源以及皇帝的法理依据是啥再说!万法归一!
世袭铁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