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张浩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从前线退下回到延安养病。对于他的病情,毛主席最为牵挂,时不时就关心他的状况。
然而世事无常,1942年3月6日,张浩在延安病逝。
得知这一消息后,毛主席心痛不已,他亲自写了一副挽联,并将朱德、叶剑英等人叫到身旁,说:
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主要领导人亲抬。
要知道毛主席这一生中,从来没有为别人抬棺下葬过,张浩是唯一一位。
那么,张浩是谁?他为何有此殊荣,能让毛主席和一众中央领导人亲自抬棺?
化名张浩张浩原名林育英,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他从小就进入私塾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林育英偶然接触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从此共产主义像一盏明灯,照佛着他前进的道路。
彼时五四运动方兴未艾,他和志同道合的恽代英为了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参加了天安门的游行示威,并成立了“共存社”,这可以说是他革命事业的开端。
1922年,思想进步的林育英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的第二年就被党组织派往安源进行工作。
在当时的环境中,工人阶级可以说是革命运动的主要对象,作为骨干人才,组织上非常器重他,派他前往苏联的大学进行深造。
在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里,林育英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也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1925年回国后,林育英就领导了上海的工人运动。工人和学生纷纷上进行宣传和示威游行,进行总罢工、总罢市、总罢课。
林育英到达的时候,租界的英国人正骑在马上,带着荷枪实弹,包围了手无寸铁的工人学生们,甚至将枪口对准他们。
敌人开枪打死了13人,伤数十人,一时间伤亡惨重,见状林育英带领同胞们与敌人展开搏斗。
不幸的是,为了掩护一名学生,他的头部、腕部、胸部都被敌人划开一道口子,血流满身,衣服顿时染成了鲜红色。
这次受伤也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1929年,林育英奉命前往东北担任临时省委书记负责东北地区党组织的秩序恢复工作。
然而由于叛徒的告密,林育英不得不伪装和尚,隐藏在古刹慈云寺里。而寺庙的住持坚决不透露林育英的下落,于是被敌人残忍杀害。
林育英一路躲躲藏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党组织。
等他安稳下来后,却听说寺庙的主持为掩护他而死,林育英的心中悲痛不已,于是给自己化名为“张浩”,沿用主持的张姓,而浩则意味着革命的洪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在此后的岁月里,林育英一直沿用“张浩”这个名字。
冒死带回“共产国际的声音”1933年,林育英再次前往莫斯科,只不过这一次他是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的代表。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大肆侵占东北地区,但他们的野心明显不止于此。
1935年,日寇继续南下,开始侵犯华北地区,而蒋介石一派固守着“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
同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方针,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个决定意义重大。
无奈的是,上海的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后,共产主义国际与中共中央就失去了联系。这很有可能影响到国内的抗日局势。
为了传达共产国际的会议和《八一宣言》的精神,需要派一名立场坚定可靠的同志回国,重新建立联系,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张浩身上。
不仅因为他是一个老党员,有着丰富的经验,更因为他也是《八一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对战争形势有着深刻的理解。
从蒙古回国的路上有着层层严厉的审查,任何实质性的文件都无法携带,张浩只能将文件内容一字不落地全记在脑子里。
他扮做商人的模样,混在经商队伍里,爬山坡、淌江河、越沙漠,风餐露宿。路途遥远,条件辛苦,他凭借着强大的意志闯过了层层关卡。
1935年11月,历经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张浩拖着疲惫的身体到达了陕北。
这天瓦窑堡来了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嘴里呢喃着:我终于回来了!
他快步走到警卫面前说:我是从苏联回来的,快点进去通报,就说林育英回来了!
中间张浩
不一会儿,毛主席、朱德、周总理的等人急匆匆地出来了,战友相见,几个人的心中都不平静。
毛主席上前紧紧握着张浩的手说:你辛苦了,看到你回来我就放心了!
当时红军可以说是陷入困境中,陕北周围有杨虎城的第17军,张学良亲自坐镇的东北精锐以及高桂滋等地方武装势力都盘踞于此,而红军主力也才五万余人。
这使得我党我军的命运处于扑朔迷离中。
随后党中央立即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在会议上,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的会议精神和八一宣言,提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统一战线,与敌人斗争到底!
这个想法与毛主席不谋而合,正式张浩及时带回了消息,这才是使得我党和共产国家重新建立了联系,也使我党及时调整了方针政策。
张浩一生中有两次改变党史、立下大功的高光时刻,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则是解决了张国焘的分裂危机。
解决张国焘,立下大功当时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是张国焘,而早在瓦窑堡会议之前,张国焘就拥兵自重,拒不执行中央北上的决定。
况且张国焘此人对自己的定位不太清晰,他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了另立中央的想法,虽然没有得逞,但这种行为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说实话,刚刚经历长征的红军元气大伤,若真让张国焘得逞,那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张国焘和毛主席
毛主席曾多次做过张国焘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无奈之下,只能让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说服张国焘。
这时候,张国焘还沾沾自喜呢,他想着和张浩曾经有着深厚的情谊,张浩一定会支持自己。
但是他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张浩主动给张国焘发去了电报,要求他率军北上。
对此,张国焘回应到:一切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
话虽如此,但他不死心,仍然试图拉拢张浩。但张浩不为所动,他严正指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路线。
随后张浩频繁致电张国焘,语词坚定,“若你对中央的决定有意见,可提交国际解决。”
看到这一句,张国焘的思想动摇了,再也不敢一意孤行,他不敢背负“违背共产国际”的罪名。
况且中央不停地给他做工作,张国焘不敢再坚持错误立场,取消了另立的“中央”,同意北上。
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张国焘任书记,从此张国焘试图分裂党的阴谋彻底破灭。
可以说,张浩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为红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维护了党中央的团结,立了大功。
就凭这两件事,张浩在党中央的地位直线上升。
积劳成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浩也走上了抗日战场,出任一二九师的政委。
在129师的工作不容易,一方面129师基础是红四方面军,曾在张国焘的统领,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红军战士对身穿国民党的衣服,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一事不满;另一方面,他们曾经擅长进攻,如今要转为游击战,一时难以适应。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张浩夜以继日地投身于工作中。在他的努力下,129师焕然一新,斗志也空前的昂扬。
其实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出现问题了,高强度的工作更是给引发了在战争中留下的后遗症。
刘伯承心疼不已,几次劝说他回延安治疗,但都遭到了拒绝。
1937年底,他脑袋的伤时常发作,经常头痛欲裂,但是仍然坚持在岗位上,有一次甚至晕倒在地。
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拼命下去了,无奈之下,刘伯承立即向党中央报告了这一情况。毛主席知道后,当即下令将张浩调回延安。
1939年,毛泽东张浩林彪合影
他回到延安后,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说:主席,我对不起您!在这关键时刻,给党中央拖后腿了。
主席忍着悲痛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安心养病,我们都等着你!
张浩养病的同时也没闲着,他总说自己不能就这样啥也不干。于是他一边养伤,一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延安他继续负责着工人运动,还创办了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
在延安休养的日子里,张浩经常和毛主席谈话,纾解心中的苦闷,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张浩是积劳成疾,而且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眼看着张浩一天天变得虚弱,大家的心里都不好过。
毛主席更是挂念他的病情,他和朱德商量后决定将张浩送往苏联治疗。
张浩得知后非常感激中央,但他思考后还是拒绝了,他告诉主席:我的病我心里清楚,恐怕是治不好了,还是不要浪费这个资源了,让那些受伤的年轻人去吧,他们还能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面对张浩强硬的态度,主席只好尊重他的意愿。
1940年的一天,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到延安出席大会,张浩也陪伴在侧。
他精神饱满地发表了讲话,但是演讲刚开始不到十分钟,张浩突发脑出血,晕倒在主席台上,会上的人立马冲了过去,将他送往医院。
经过医生的检查后,他的心脏已经比常人打了三倍,其他器官也出现了扩大,病情严重。
期间,毛主席多次探望,他每次都激动地说:主席,我无法从事党中央的事业了,我很难过。
延安时期的毛主席
主席亲切地拍了拍他的手,安慰说:你要保重身体,这就是对党最大的贡献了,争取早日康复。
1942年,张浩的病情急剧恶化,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有一天他说:
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死后,请把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让我能天天看到党中央和毛主席!
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为了他的临终遗言。
毛主席在张浩葬礼上
1942年3月6日,张浩在延安与世长辞,年仅45岁。
张浩离世后,毛主席悲痛万分,他亲自为林育英写下挽联:
“衷心为国,虽死犹荣!”
在林育英的追悼大会上,延安下了一天的雨,毛主席望着前来向林育英告别的人群,对朱德等人说:
张浩是一位好同志,若没有他,也没有今天的党,为了表示对她的敬意,我想他的灵柩就由我们几个来抬吧。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为别人抬棺。
张浩之所以有此殊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