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孩子刚走路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吗?
感觉孩子能走了,悄悄放开手,孩子晃晃悠悠地走了几步,预判他要跌倒了,我们上前扶他一下,牵着他的手走了几步,又放开手让他自己走。
孩子越走越好了,但还是有些晃悠,我们没敢走太远,而是在距离他几米的地方,看着他,以便在孩子快要跌倒时,可以快速过去拉他一把。
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不少妈妈忘记了初心,孩子会跑会跳了,还想牵着他手带他走,甚至还想抱着他走。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自由,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有些事,你管得越少,越利于孩子大脑和身心的发展,孩子越有出息,尤其是这3件事:
01力所能及的事,别代办
孩子自己喝水、吃饭、穿衣服、洗袜子,还有学习前准备好学习资料,这些看似很琐碎的小事,却能让孩子产生一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虽然是小小的成功体验,却能大大地刺激大脑的愉悦系统VTA。
这个脑区有很多血清素和多巴胺的神经元,被激活后会产生动力和干劲。
当孩子体验过“我做到了”带来的满足感,就会有“想做更多”的愿望。
孩子的自信心、专注力和意志力,就是通过这样的独立行动,累积一个个小成感而培养出来的。
不少妈妈看到孩子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会直接上手帮他做,其实是在剥夺他成长的机会。
而有远见的妈妈,她们会逐渐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02学习的事,别管太细
还有半年孩子就上小学了,现在每天都布置一些学习的小任务给他,比如每天练30个字,学习简单的加减法,等等。
刚开始我抓得很紧,每天拿着一本书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盯着他。
看见他坐歪了,写歪了,忍不住说他,结果搞得孩子的阻抗情绪很大,我一说要写字,话还没说完他就先哭上了。
后来换了一种方式,跟孩子说明白要写多少,设定好计时器,如果没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写完,就要承担后果:当晚不能看他最爱的动画,超过3次就一个礼拜不能看。
孩子写完后,我会挑几处他写得好的地方,肯定他的进步。当我不再盯着他的时候,孩子效率高了很多。
这件事给我的感悟就是,学习的事不能管太细。管太多,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靠盯着、吼着、逼着得来的高分,高年级始终会还回去的。
因为由始到终,学习的主导人是家长,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习是妈妈让我做的事情。
孩子学习的事,我们只要抓住大方向就好,尤其是小学。
最近重新复读《小学生1-6年级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事》,对于小学的培养重点又清晰了一些,比如:
阅读量决定学习能力,多阅读的同时,要多读说明类书籍,为中学打基础。
让孩子适应家庭自主学习的模式,对孩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非常重要。
自然科学考察的应用能力,需要实际经验来支持,平时要让孩子多亲近自然,观察和感受自然界,找到熟悉感,初高中突然增加多个科目也可轻松应对。
……
书中讲了很多小学的培养重点,以及直接可上手的小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
03玩耍的事,多给他自由
土地有休耕,来年才能有好收成。
孩子的小脑袋就像一个胃,容量只有那么大,如果还没消化,就拼命塞东西进去,会消化不良。
理想的状态是保持“头脑八分饱”,进来的知识有时间消化吸收了,才能转化成孩子的智慧。
可是不少妈妈认为,学习最重要,玩是可有可无的。
玩耍不但能放松身心,还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专注自己的爱好,从而激活大脑VTA。
一个大脑愉悦系统活跃的孩子,他的动力是很足的,不用父母催促也能自主学习。
我们不但要多让孩子玩,还要多创造条件陪他一起玩。
比如,和孩子一起放风筝、抓虫子;到公园田野里看花花草草;到森林里深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草坪上野餐看书,沐浴阳光和微风……
这些都可以放松身心和大脑,能让孩子保持在张弛有度的状态。
如果有余力,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搞亲子研学,实现玩中学,学中玩,创造多维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