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暴乱的悲剧,源自国家财政的崩溃?

历史沿革 2025-01-22 15:39:34

翻开明末的那段过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折磨与血腥的杀戮,官兵在杀,李自成在杀,张献忠在杀,清朝同样在杀,把整个华夏大地杀得血流成河。而这所有混乱的缘由,仅仅是国家财政的垮掉。

建国伊始:稳固财政状况

大明在 1368 年建立,开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财政稳定下来,把财源巩固好,在全国范围内征税,其中农业税是主要的征收项目。在《魏忠贤与全球化》里,提到过万历六年的财政情况,那时候国家财政的总收入是 2652.7 万两,农业税有 2080.2 万两。工商税是 223.8 万两,杂色收入是 348.7 万两。农业税对国家特别重要,占了全国总收入的 78.4%。

现今,但凡有点学问的人都清楚,搞农业这行,日子过得艰难,风险还大,也不容易赚到钱,要是征税的话,就该把工商业给搞活,从他们那儿征税才是关键。万历六年的时候,工商税在全国税收里只占了 10.7%,到了崇祯初年,农业税的比例提高到了 81%,可工商税依旧只占 12%,那为啥明朝工商税就收得这么少呢?

问题的根儿在朱元璋那儿,他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要是农民不安心种地,跑去做生意,就会被当成无所事事的流民,官府得把他们抓回来接着种地。他还坚决不许出海做贸易,把贸易变成了朝贡制。这朝贡制就好比日本、真腊、琉球、安南这些穷亲戚到富人家要吃的。他们拿几个西瓜来串串门,咱们却得给他们回一车葡萄,这分明是亏本的事儿。

朱元璋为遏制更多人从商,设定了社会等级次序,“士、农、工、商”中,商人处于正常社会的末位,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1381 年,朱元璋颁布命令,农民家庭能够穿绸纱绢布,而商贾家庭只可以穿绢布。要是农民家庭里有一个人经商,那这全家都不能穿绸纱。在《大明王朝 1566》里,海瑞之所以敢大声质问身着绸缎衣服的沈一石,原因就在于此。

朱元璋并非一味地对商人进行打压,他也采取了一些有力的办法来推动商业经营。总的来讲,之所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因为开国战争导致人员伤亡惨重,国家有很多土地需要开垦,而且也没有精力去解决沿海的倭乱问题。在那种情况下,恢复生产是最为重要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有部分历史资料表示,说因为对商人抑制得太过了,所以朱元璋就不给商人收税来作为补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朱元璋是向商人收税的,只不过税额比较低。这不是为了给商人补偿,而是他担心税额太高会让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在 1369 年,明朝就明确规定,商品进行交易时必须交税。

1364 年设立了宣课司,在府州县设置了通课司,它们专门承担征收商税的职责。1362 年时,商税是十五分之一。过了两年,朱元璋觉得税额太高,会对物价产生影响,百姓也难以负担,就改成了三十分之一,有些百姓日常用的商品甚至不用交税。朱元璋的全部举措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情况相符,其目的是让农民群体变得强大,压制商人群体,防止流动性太强的商人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朱元璋没啥错,问题是在情况有变后,大明的后代子民还是死脑筋,不想着改变。咱们在讲大明的书或者影视剧里老是能听到“祖制”这个词,那这祖制到底是啥呢?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定的规矩,包含制度法令、机构安排、皇帝咋做事、官员咋行事、后宫咋守规矩等好多方面,啥都有,要是有人违反了,那惩罚可狠了,严重的能被千刀万剐,全家都跟着倒霉。具体的有《皇明祖训》《大诰》《大明令》《洪武礼志》《礼仪定志》《孝慈录》《大明律》《诸司职掌》等,这里面尤其《皇明祖训》《大明令》《诸司职掌》最为关键。

原本的制度逐渐被拿来与皇权相抗衡

朱元璋订立的这些祖制,起初施行得特别严格,动不动就会要人性命,然而到了后期,多数内容慢慢崩溃,像重用太监、追求豪奢、设立内阁、沉醉于美酒佳人等情况,全都是违背祖制的举动。往后,祖制变成了一块盾牌,大家有挑有拣地去遵循,对自己有利的就用,不利的就不用。朱元璋制定祖制,原本是想确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打造权力运行和制衡的体系,没想到却被文官集团用来反过来制衡皇权。永乐和万历确定储君的时候,文官们集体哭闹着搬出祖制,以此来对抗皇帝的权力。

万历的皇后没有生孩子,有一回他去给母亲请安的时候,心血来潮和母亲的一个宫女发生了关系。过了几个月,这宫女有了身孕,然而万历却觉得自己和宫女的这事挺丢人的,想要抵赖不认账。他老妈拿出起居注,讲道:“儿啊,你别想赖,这大孙子我要定了。”就这样,那宫女被扶正封为王恭妃,朱常洛作为嫡长子被养在宫里,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培养。

万历后来找到了心爱的郑贵妃,还和她有了儿子朱常洵。因为对郑贵妃爱得深切,万历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可这做法不合正统,于是他打算先把郑贵妃封为皇贵妃,让她在宫里的地位比朱常洛的母亲还高,以此来试探大臣们的态度,结果大臣们都明白万历的想法。户部给事中姜应麟上书说这样不行。万历讨厌他管自己的家事,就把他罚到大同去当一个小官。没想到这一处罚反而把大臣们激怒了,大家不再害怕万历的惩罚,纷纷争着要求正式立朱常洛为太子,把万历折腾得神经衰弱。

万历和群臣争斗到了 1601 年,那时朱常洛已然二十岁了,朱常洵也有十六岁了,时间可不等人呐。万历无奈之下只得立朱常洛为太子,且在第二年的二月让其完婚。最后,朱常洛当上了泰昌皇帝,可仅仅在位一个月就被人给毒死了,接着木匠天启皇帝登上了皇位,而万历和郑贵妃的爱子朱常洵被封为了福王。待到朱常洵五十五岁的时候,在洛阳被李自成给抓住了,听说还和鹿肉一起被放进铜锅里煮了,然后分给众人吃了。

文官集团跟朱常洛没啥深厚感情,他们拿祖制压万历,就是为了抢话语权。这看着没啥大用的话语权,其实也是一种权力展示,就是想跟对方说:“我对付你的办法多着呢。”这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一场全面较量。万历最后输了,说明文官集团在某些方面的力量已经超过皇权了。朱元璋肯定想不到,他本来用来维护皇权的祖制,最后倒成了文官抵抗皇权的手段,那些不甘心在政治权力争斗中失败的皇帝,当然就愿意养着太监和锦衣卫,让他们去打压文官集团。

事实上,不管是皇权还是文官集团,权力要是过度扩张,那都不见得是啥好事。当皇权太大的时候,心里琢磨的是咋能把天下的东西都搜刮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当文官集团权力太大的时候,心里想的也是咋能把天下的东西搜刮来满足他们这个集体的私欲。朱元璋和朱棣那都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他们从来没向着文官过。

皇权不断变弱,文官群体的势力则逐步增强

明初时,皇权和武勋集团压制着文官集团,皇帝直接控制武勋,而武勋把控着五军都督府,皇帝也就直接掌控了暴力机构。要知道,这世上最基础的力量就是暴力,在坏人那里它会搞破坏,在好人那里它能起维护作用。但是,明英宗朱祁镇冲动之下,引发了土木堡之变,让武勋集团在土木堡彻底覆灭,五军都督府从此只是空有其名,兵部接管了军队,皇帝从独自掌握最高暴力机关变成了和文官共同拥有军权。从那以后,天下的大事多多少少都得和文官集团商量着来,而且文官集团全是利益共同体。从永乐到崇祯,164个阁臣当中,浙江、江苏、江西的人占了一半。

皇帝要对付单个官员还算轻松,可要对付整个文官集团就特别难办了,总不能把公司里从高层到基层员工全都给开除吧?开除一个,新上来的还是他们那伙的,毕竟选拔人才的队伍也被他们把控着。就像万历皇帝贬谪的姜应麟,离开京城都 20 年了,朝廷里还有人帮他说话,盼着他能回来。万历赶走一个,就上来一帮劝他的人,再赶走,又来一帮。文官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啥都不怕,反正自己不管出啥事儿都有人帮着解决。

现在大家清楚了吧,为啥万历三十年都不上朝呢?就说立太子这档子事儿,他跟群臣争得那叫一个激烈,逼走了内阁四任首辅,一百多位朝廷官员被罢官免职,有的还被发配充军,结果呢,还是输得一塌糊涂,搁谁心里能好受啊?像这样的事儿那是没完没了,皇权老是搞不过文官集团,这朝不上也罢。

由于皇权不断削弱,文官集团日益强大,明朝出现了一个怪异状况,那就是税收持续减少,国家财政越发艰难。到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逐步繁荣,这时国家的重点应该从农业税征收转向工商税征收,只要工商税能增加,就有钱训练军队,对落后的军户制度进行改革,军队训练好了,西南和东北的外敌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国家碰到灾荒时,有足够的钱用于赈灾,出身事业单位的李自成也不会造反了。内忧外患,所有问题都是财政问题,都是因为工商税收不上来。而工商税收不上来,是有人故意从中作梗。作梗的人正是高喊“祖制”以及“藏富于民”的文官集团,当资本和文官集团紧密勾结的时候,就是大明财政干涸、天下大乱重新调整的时候。

现在要是说起明朝的覆灭,那肯定得提到党争。一讲到党争呢,就是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争斗。实际上这争的是财政,是皇权跟文官集团的较量,阉党是皇权的延展,东林党是文官集团的延展。而且啊,阉党和锦衣卫也有不受控制的时候,文官集团也不单单只有东林党,还有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跟东林党乱战一通。东林党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三个案子里取得了胜利,在天启年间变成了第一大党派。所以啊,任何东西都有内部和外部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都得重视,两边都得抓好。

官员和商人相互勾结,制度存在腐败问题,局面犹如大厦将要倒塌一般。

我们一般觉得东林党和江浙士绅资本集团相互勾结,这是工商税难以征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种看法并不完备。在明朝后期,有好几个不用纳税的超级资本集团,其中首要的是江南的工商贸易士绅资本集团,其次是晋商的走私贸易集团,再就是明廷内部的官僚资本集团。明朝的九边重镇里,山西省的大同、宣府两镇的驻军数量最多,对军饷的需求也最大。不过这个地方气候寒冷,不适合搞屯田。为了解决边境军队的吃饭问题,1370 年开始实行开中制,把盐的专卖权(盐引)给了山西商人,让他们把粮食和货物运到边疆,然后凭借盐引到规定的盐场领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

到明朝中期的时候,开中制变得腐败不堪,晋商跟朝廷里的权贵相互勾结,一块儿谋取盐业的巨额利润。1492 年叶淇搞了改革,把开中制变成了开中折色制,晋商因此受到了冲击,随后就跟北方的蒙古以及后金做起了走私买卖。晋商搞的是陆上走私,规模比较小。明朝的权贵把控着东江、登莱那一片的海上走私,和后金交换人参、貂皮,其规模比晋商大多了。当然了,所有的这些集团都没法跟江南士绅资本集团相较,毕竟西班牙人挖出来的白银最后都到了他们手里,而且这些人还靠着科举的优势,把半个朝堂都给垄断了。

要是国家收不到税,财政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把压力施加给农民。农民承受不住沉重的赋税,不是起来造反,就是离开土地变成流民,没工作的人到处乱跑,土匪、海盗、地痞无赖之类的人大量出现,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在明朝中晚期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凶气,动不动就打人杀人,最后发展成了全民暴力的局面。

明末时刘宗周表示,当时整个社会都已变形,“妇女竟相互争斗,市井把控着对官员的评价,道路上充斥着谣言”,人们不相信官府的权威,而只相信市井的流言蜚语,每个人都处在极度紧张且彼此不信任的情形之中。因而查看明末的历史,随处可见暴虐的折磨以及残忍的杀戮,官兵在杀人、李自成在杀人、张献忠在杀人、清朝也在杀人,将华夏大地杀得鲜血淋淋。

而这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财政的垮掉。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难题,一个国家能不能稳住大局,一方面要看暴力机关能不能完全把控,另一方面要看财政体系能不能长久维持下去。政府在某些地方和公司有相似之处,雇员不断增多,成本花费持续加大,财政收入也得跟着提高,这样才能满足新时候的工作需要。并且政府得知道在合适的时候灵活变化,不能自己给自己设限制。好比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到明朝中后期就彻底没法用了,该否定的就必须否定,要不然工商税收不上来,国家随时可能垮掉。我国的税收进行过多次变革,包括统一全国税收、利改税以及工商税的全面改革、出口退税、国地分税制、金税工程等。

明朝时出现了工商业新阶层,然而中央政府没能顺应时代发展,最终走向崩溃。现今中国,文娱互联网领域不断冒出高价片酬、电商直播打赏等新情况,好在及时把税收方面的不足给补上了,这才出现众多明星网红接连被查的情形,而且每隔一阵子就会查处一批,以此起到警示作用,让这个行业慢慢形成很强的自觉性。

当地方政府依赖卖地获取税收的惯性终结后,面对存量市场的房产税就无法再逃避了,中国的财政收入必定要迈向多元化,得从税收、国有资本经营、外汇收入、其他收入等方面来充实国库,这样才能做好建军、扶贫、基建等工作。当然,看看明朝,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最为要紧的还是得防止文官集团和商业资本勾结,把政商旋转门在刚出现时就遏制住,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少些暴戾之气,多一些长久安稳的保障。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道可道言道必错

道可道言道必错

2025-01-22 20:04

朱元璋是色目人吗?马秀英是回族穆斯林这点已经确定,他和朱元璋的饮食能弄到一块儿吗? 郑和这个皇帝内臣竟然也是个穆斯林,他出海是为了替皇帝去朝圣麦加古城吗? 为什么明代皇帝下葬方式与我国传统不同,都是身体微侧,头向西方麦加圣地,这种穆斯林葬礼规则?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