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智库推演:
“中国针对中国台湾的行动,会在2025年开始。”
从历史经验看,统一进程往往受多重因素影响。
1975年,越南统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国际形势(美军撤出)、军事实力对比、内部氛围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统一时机成熟。
今天的台海局势,同样需要考虑这些复杂因素。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智库预测:
解放军收台湾,会分为三步。
第一步,封锁全岛第一步,切断台当局同外界联系,海空封锁全岛,并中断岛上社会的正常运作。
1806年,拿破仑欧陆封锁令。
那种单一的海上贸易管制,是多么原始。
200多年后的今天。
封锁战,已经演变成一场精密的“社会系统瘫痪战”。
从海空封锁到信息切断,从能源管制到社会运转,无一不在精确掌控之中。
1991年,海湾战争中。
美军用了42分钟,就瘫痪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
今天的电磁战能力更强,可以在几小时内,瘫痪一个现代化地区的通信网络。
1940年,德军闪电战就采用了“瘫痪战略”:
首先摧毁敌方通信设施,切断指挥系统,造成军民恐慌。
“现代战争,首先是信息战。”
从历史经验看,“文明化”战争,往往能降低冲突代价:
1940年,伦敦大轰炸造成3万多平民伤亡。
1991年,海湾战争精确打击,巴格达平民伤亡大幅减少。
现代社会对电力和通信的依赖度,已经接近100%,一旦这些系统瘫痪,每天将导致GDP损失3%以上。
精准电磁战,可以实现“不流血的胜利”。
封锁战术,正是以最小代价达成目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次,切断联系,是为了一个“完整的台湾”。
台湾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地处第一岛链核心位置。
控制台湾海峡这条,年货物吞吐量达6000亿美元的海上大动脉。
放眼历史,无论是郑成功收台湾,还是甲午战争后的割台。
台湾的完整,都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海防安全和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台湾产业链举足轻重。
2023年,台湾GDP达7565.9亿美元。
台积电,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市场份额为62%。
如果发生冲突,这些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都将受到巨大冲击。
德国统一时,仅东德地区的经济重建就耗资2万亿欧元,历时20多年。
地理上,台湾四面环海的特点,既是优势也是短板。
它95%的能源依赖进口,90%的贸易依赖海运。
历史上,1949-1950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初期。
由于海峡封锁,台湾经济一度陷入严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40倍。
这说明海空封锁,对台湾的影响可能远超想象。
重建成本,也是重要考量。
以叙利亚战后,世界银行估算,重建费用高达4000亿美元。
而台湾作为高度现代化地区,其重建成本可能更高。
不仅是基础设施,社会重建、民心安抚都需要巨大投入。
第二步,切断美国和台湾关系外部干预的风险,不容忽视。
1958年,台海危机中,美国第七舰队的介入就导致局势急剧升级。
而今天的台海,美日等国的军事更加密集。
据统计,2023年,美军舰机在台海周边活动频率创十年新高。
一旦局势延宕,外部势力介入的风险将大幅上升。
因此第二步,美国和台湾关系需要隔断。
民调,很能说明问题。
2023年,台湾智库调查显示:
很多民众认为,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对美国军售价格过高情绪很不满。
特别是,美国强迫台湾,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猪肉进口事件。
经济往来数据,更耐人寻味。
虽然美台贸易额,约900亿美元。
但两岸贸易额高达2800亿美元,是美台贸易的三倍多。
岛内约有200万人的工作与两岸贸易直接相关,这些群体普遍希望维持和平稳定。
文化认同,也是关键因素。
很多台湾年轻人,认同中华文化,对美国文化持欣赏但保持距离的态度。
每年参与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民众,超过50万人次。
从国际经验看,民意转变往往始于经济利益。
二战后的日本。
尽管美军驻扎,但随着经济发展,民众对美依附心态逐渐改变。
1960年,安保条约续签时,东京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美行动。
台湾对美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明显分化。
中青年,更关注实际利益。
对美台关系,持务实态度。
通过社交媒体、文化交流等软性渠道,展现两岸民众共同利益,比硬性宣传更容易获得认同。
民心所向,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一旦台当局失去民意支持,底气必然不足。
第三步,展示军事实力,瓦解意志军事实力展示,往往能够产生决定性影响。
以1996年台海危机为例,解放军在台海进行的导弹演习,直接让对方认识到挑战底线的严重后果。
当时的军演,覆盖台湾北部和南部海域。
精确打击,震慑效果显著。
近年来解放军实力快速提升。
2000年,两岸军力对比约2:1,到2023年,已超过6:1。
特别是在关键领域:
海军舰艇总吨位,跃居世界第一。
歼20,东风导弹,两栖作战能力等同样震撼。
这种实力对比,让任何对抗都失去了现实基础。
就像1950年朝鲜战争,当联合国军感受到中国志愿军的实力后,不得不放弃“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幻想。
现实的实力差距,往往能够有效避免冲突升级。
“联合利剑-2024A”。
演习首次使用新型远程火箭炮系统,射程超过300公里,精度达到米级。
紧接着,战鹰升空。
战机群,从四面八方包围台岛,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在收紧。
与20年前相比,这些战机的作战半径增加了3倍,航时延长了2倍,实现了真正的全域覆盖。
这些舰艇不是简单地“走走过场”,而是进行实战化训练。
这次演习有三个突破:
距台湾最近处不足100海里;
首次实现,多军种立体突防演练;
舰机抵近巡航强度创新高。
“联合利剑-2024B”阶段。
参演舰艇超过100艘,作战半径扩大了3倍多。
“多路合围”战术创新。
东部战区同时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展开行动,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突防模式。
战争的目的,不是死于疆场。
而是让对方认识到,抵抗是徒劳的。
通过展示压倒性优势,反而能够避免战争带来的伤亡。
美国会插手吗?强国衰落,往往始于一场关键战役。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国被迫撤军,世界霸主地位的终结。
美国深知这个教训,一场失败的战争,可能导致整个霸权体系崩塌。
从军事实力看:
西太平洋地区,解放军已部署了超过1200枚中程导弹。
美国在该区域,仅有几个暴露的军事基地。
关岛,距离中国海岸3000公里,而东风-26导弹射程达4000公里。
地理优势更是明显:
中国本土距台海仅130公里,美军最近基地(冲绳)也要500公里。
解放军可以24小时,完成战力投送。
美军,需要至少一周。
越南战争,当时美军虽有绝对技术优势,但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最终仍然失利。
今天的台海距离美国更远,后勤补给难度更大。
专家曾经做出评估:
美军在台海爆发冲突,首周将损失2-3个航母战斗群。
西太平洋基地,可能在24小时内瘫痪。
战争成本,可能超过3万亿美元。
今天的美国,不可能在中国家门口,发动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历史节点,往往早于预期而来。
就像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几乎没有专家,准确预测到具体时间。
今天,关于台海问题的时间节点之争,也有类似的不确定性。
看看历史上的重大统一案例:
1990年,德国统一就比多数预测提前了5-10年。
当时,大多数观察家预计,德国统一要等到21世纪,但实际上仅用了11个月就完成了。
据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统计。
2015-2023年间,中国军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8%左右。
当各种条件具备时,历史往往会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