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平洋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地理优势和战力投送,非常关键。
首先,来看中国大陆地理优势。
台湾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
而关岛距台湾约2700公里,珍珠港距台湾更是超过8000公里。
这种地理临近,带来的战略纵深优势,显而易见。
那战力投送,怎么样?
解放军能在数小时内抵达作战区域,而美军至少需要5-7天,才能从最近的关岛基地调动主力。
美军计划在2025年前,在西太平洋部署约400枚陆基反舰导弹。
看似数量可观,但在现代战争中,要真正击沉一艘军舰平均需要8-12枚导弹。
1982年,福克兰战争中。
英国使用了至少5枚飞鱼导弹,才击沉阿根廷一艘驱逐舰。
美军,虽然拥有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
但要在远离本土的海域,维持持续性军事,面临的后勤压力和战术限制都很大。
军队离补给线越远,战斗力就会相应削弱。
美军一个航母战斗群。
每天需要消耗约200吨物资,包括航空燃料、弹药和生活物资。
远程投送这些物资。
既耗时,又容易遭到攻击。
越战期间,美军物资补给线就经常遭到袭扰,严重影响作战效能。
在台海周边1000公里范围内,中国可以调动的作战飞机,超过1000架。
而美军即使调动3个航母战斗群,也只能部署200-250架战机。
1942年,中途岛战役。
当时日本的航母优势,被美军的地理优势和情报优势抵消。
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
以色列虽然装备精良。
但仍在开战初期,因为准备不足而损失惨重。
现代战争中,地理优势和快速反应能力,往往比武器装备更重要。
可以看出,在台海周边区域,地理优势和战力投送效率将是决定性因素。
成本、量产、研发对比导弹技术代差。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部署东风-17等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达到5-10马赫。
而美国AGM-183A项目,却在2022年的三次试射中,接连失败。
具体成本对比:
传统战斧巡航导弹,70-100万美元/枚。
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预计500-700万美元/枚。
中国同类型导弹,据估计成本仅为美国的1/3到1/2 。
二战时期,德国V2火箭,每枚造价相当于4架喷火战斗机,最终因成本过高而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量产能力,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年产导弹能力约500枚。
而中国的导弹产能,据估计可达数千枚。
这种产能差距,类似于二战时美国与日本的航母生产能力之别 - 美国当时凭借强大工业体系最终取得优势,而今天的情况却相反。
研发周期也差别很大。
中国东风-17从立项到服役,约8年。
美国AGM-183A从立项至今,已超过7年仍未定型。
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高成本,源于其特殊的运作模式。
一个典型例子是,F-35战机项目。
单机成本从最初预计的5000万美元,飙升至1.5亿美元。
这种成本失控,在导弹项目上同样存在。
要对一个现代化军事基地,实施有效的饱和打击,通常需要20-30枚导弹同时攻击。
按AGM-183A的单价计算,一次饱和打击的成本将达到1-1.5亿美元,相当于一架F-35战机的价格。
这种高昂成本,使得美军很难实施大规模饱和打击。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面临2个关键问题:
第一、技术瓶颈。
第二、成本。
正如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说:
“军事实力,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健康与否。”
1944年,美军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每月可以生产超过8万吨军舰,而今天却在最基础的155毫米炮弹生产,捉襟见肘。
月产3万枚的产能,看似不低。
但对比乌克兰战场一天消耗上万发的强度,这个数字显得苍白无力。
一战期间“弹药危机”。
当时,英法联军也曾因炮弹短缺而陷入被动。
航母时代的转折点美国的岛链战略,本是为遏制苏联海军而设计,如今面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
这个冷战时期的产物,正在失去效力。
就像马奇诺防线,面对德军闪电战一样。
固守防线的战略,在现代战争面前显得过时且脆弱。
第二岛链上的美军基地。
从关岛到冲绳,都已经处在中国中程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
这种态势,让人想起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夕的局面——当时的美军基地同样面临着来自远程打击的威胁。
东风17的服役,更是改变了地区力量对比。
这种高超音速导弹,以10马赫以上的速度飞行,从福建发射到琉球群岛只需4分钟。
这种打击速度,让传统的防空系统,几乎无法应对。
美军宙斯盾系统,面对它,其拦截窗口可能只有几秒。
这几乎等同于技术上的:
“不可能任务”。
这种军事技术的代差,加上地理优势和产能优势,正在改变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平衡。
当威慑失去可信度时,战略平衡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任何军事战略,都必须与时俱进。
否则就会重蹈历史上,那些过时防御体系的覆辙。
香港南华媒体早就表示:
电子战下,美军航母,是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预定目标之一。
航母时代的转折点,正在到来。
1921年,美国陆军准将比利·米切尔用轰炸机,击沉了缴获的德国战列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宣告了战列舰时代的结束。
如今,高超音速导弹,可能正在改变航母的命运。
第一代反舰导弹时速约0.8马赫,航母靠高速机动还能躲避。
但今天的鹰击21速度,已超过5马赫。
这种速度下,航母就如同“水中大象”,机动躲避几乎不可能。
一起看看,中国立体打击网有多强?
海上,055型驱逐舰搭载的垂直发射系统有112个单元,可容纳多枚鹰击21。
空中,轰-6N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超过6000公里。
陆基,东风26等弹道导弹远程打击。
北斗卫星系统为导弹提供精确制导,让航母难以躲藏。
1982年,福克兰战争,当时英国就是靠美国提供的卫星情报,成功跟踪并击沉阿根廷最大战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任何“不可击沉”的神话,最终都会被技术进步打破。
普通反舰导弹,可能打偏。
但当数枚高超音速导弹,从不同方向来袭时,10万吨级航母的规避空间极其有限。
1945年,日本神风特攻队,仅用一架装满炸药的飞机就能重创美国航母。
而今天,高超音速导弹威力更甚。
电子战的威力如今,电子战,已经从简单的干扰发展为全方位的信息对抗。
中国空军的高新系列特种机。
是现代版的“电子堡垒”,能够对敌方雷达、通信和导航系统进行全频段压制。
从历史,可以看出电子战的威力: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
塞尔维亚,仅用几台简单的雷达干扰器,就让北约F-117隐身战机现出原形。
而今天,中国的电子战能力已经形成体系化优势。
高新系列特种机不仅能压制敌方雷达,还能扰乱GPS导航,让精确制导武器“失明”。
中国空军有一个原则:
“无电战不升空”。
二战德军的“闪电战”,将新技术与战术创新完美结合。
雷达干扰,高新系列可同时压制多个波段。
能够实时破译敌方通讯,可远程收集敌方电子特征。
这种全方位的电子战能力。
在现代空战中,谁能主导电磁频谱,谁就能掌握战场主动权。
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正是凭借电子战优势,才能在开战首日就瘫痪伊拉克的防空系统。
如今,这种能力正在发生转移。
中国空军的电子战体系,已经能够为区域拒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任何试图进入该区域的对手,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而在现代战争中,这个“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战能力。
60年代,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志愿军都可以把美军打回三八线。
今天,中国的海陆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谁敢触碰底线,必将遭到迎头痛击!
如果美国介入台湾战争那就直接东风快递灭美国本土、因为台湾是中国本土!
中国人个太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