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程子华,多次电告河南、河北两省的各级政府,请求他们寻找一位名叫“陈廷献”的人。随着关于“陈廷献”的电报越拍越多,负责发电报的同志对于这个“陈廷献”也越来越好奇。
此人究竟是谁,能让这位戎马半生的昔日将军,三令五申地寻找?
大家对此事在私下里议论纷纷,时间一长就传到程子华的耳朵里,见同志们都好奇这件事,程子华将大家召集到办公室,讲述起那件发生在十多年前的往事……
身陷险境,卖货郎成关键人物
1934年,程子华刚刚调任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这一次他从中央苏区下来,带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红二十五军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之后,在鄂豫皖苏区坚持了22个月之久的游击战争。面对四面楚歌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指示程子华,带领红二十五军开始战略转移,由豫西卢氏县继续西进,直奔豫陕边界,开辟新的根据地。
图丨程子华旧照
当时的红二十五军虽然是一个军的编制,但加上所有的非战斗人员,也不过只有3000人的规模,甚至不及国民党军一个满编旅。
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开始北上西征。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早在半个多月前,驻扎在开封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抢先一步,封堵了入陕的必经之道,五里川和朱阳关,就等着红军经过,将他们“一网打尽”。
在红二十五军的身后,蒋介石派出的第二支“追缴队”,已经追踪到距离队伍70里处的栾川、庙子一带。南有豫西军阀别廷芳夹击,北有黄河天险,陇海线上,蒋介石的军用专列随时增援。
前后左右均无路可走,红二十五军陷入了重兵包围之中。蒋介石一时间有些得意忘形,认为红二十五军“插翅难逃”,将和隋末瓦岗农民军李密、王伯当一样,葬身于卢氏群山之中。
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绝望的情绪开始在红二十五军蔓延,同志们一面主张和敌人硬拼下去,杀出一条血路,一面默默为自己牺牲后做准备。
伤病员们集体给领导写了一封血书,坚决要求为连队断后。血书的后面,大家还附上了各自的籍贯,颇为悲壮。七名军医院的女护士,见到军领导之后,汇报了她们的打算:誓死不当俘虏,万一冲不出去,就抱在一起跳崖。
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等军领导,自然不能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一面稳定军心,一面寻找入陕的对策。
图丨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人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程子华等人做出决定:改变原定路线,另择小路入陕。这一决定自然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帮助,他们多次强调,禁止任何扰民事件发生,并派出侦察队多方寻找熟悉小路的向导。
然而侦察队传回的消息并不乐观,附近的村镇都被国民党扶植的地主武装和民团占据,小部队都无法接近,更别说大部队的出动。
眼看着局面即将陷入“死局”,手枪团的侦察员带回了一位卖货郎,他常年在附近跑小买卖,对山中的道路十分熟悉。
熟悉路线的人找到了,人家肯不肯帮忙,就是另一回事了。程子华决定亲自上阵,做卖货郎的思想工作,结果一开口,程子华就预感事情可能有转机了。
卖货郎刚一开口,程子华就发现对方的口音和自己很相似,一问才知道此人叫陈廷献,是山西晋城人。而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老乡见老乡,二人聊起来很是投机。
从聊天中程子华了解到,程廷献也是贫苦农民出身,兄弟姐妹六个人,他排行老三。由于家里人口多,再加上常年战乱,生活十分困难。
图丨陈廷贤(献)旧照
陈廷献12岁的那年,由于没有粮食,妹妹被饿死,为了活下去,陈廷献不得不将弟弟过继给别人,自己则外出做苦工谋生,刚开始在运城一带下井挖盐,后来又开始贩盐,在三门峡、卢氏一带做卖货郎,卖些糕点。
由于为人厚道,当地的群众都很欢迎他,于是他就在当地认了个干娘,自此就在卢氏县落下脚来。
听完陈廷献的讲述,程子华感伤万分,握着陈廷献满是裂痕的双手,声泪俱下地说了一声:“小老乡,你受苦了。”
受到老乡这样兄长般的关怀,从小受苦的陈廷献深受感动,“腾”地从板凳上站起来,说我给你们带路,这附近有一条小路,只有牧羊人才走,一般人不知道,虽然难走了一些,但可以绕过入陕的两个关口,直插陕西洛南。
既然有人能走,说明大部队也能通过。程子华当即和其他几位军领导研究,决定由陈廷献带路,从这条小路入陕,并派出一小部分人到附近村子里贴标语,混淆敌人的视听。
同时让陈廷献先行进入卢氏县城,为红军采购一些物资,并打探消息。如果县城无人驻守,主力部队直取县城,继续西进,如果有守军,陈廷献带领主力部队从小路转移,尽快进入陕南。
图丨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
就在部队紧张地做准备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让陈廷献更加坚定要帮助红军的决心。
当时一位战士由于太过饥饿,到群众家的屋檐下摘了几个柿饼吃,还留下了两枚银元。没想到失手拽掉了整串柿子,惊动了看门的老太婆。老太婆以为是土匪抢劫,大声呼喊起来。
消息一传开,群众纷纷指责这位红军战士,进而对红军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为了维护红军的形象,军领导对这名战士执行了严格的军纪,让陈廷献认识到这是一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队伍”。
解救3000红军,程子华难忘恩情
第二天一早,陈廷献带着红二十五军主力,从叫河镇出发,从马阴、姬家岭进入水峪河峡谷,沿着香子坪、通河、大石河一路挺进。峡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为了防止伏击,徐海东副军长率领两个连,沿着两边的山头开路,掩护主力前进。
图丨徐海东在延安留影
傍晚时分,陈廷献先行进入县城,为患病的省委书记徐宝珊购买药品,了解到县城内尚且没有正规军驻扎时,随即返回红二十五军报告。
当时红二十五军曾计划趁机占领县城,在红军到达卢氏县城附近时,发现县城方向灯火通明,人喊马嘶。经过侦查,城里驻扎的是蒋介石刚刚调来的队伍,准备“守株待兔”,在此堵歼红军。
军领导当机立断,让陈廷献带着队伍绕城而过,沿洛河向西,继续带队连夜行军,在天亮前绕过了重兵把守的五里川和朱阳关。
12月6日,红军主力在横涧镇附近虚晃一枪,向龙驹寨挺进。龙驹寨的保安队不知红二十五军的底细,企图阻止红军,被尖兵连消灭,7人被活捉,1人被打死。当晚红二十五军在黑沟、徐家湾镇宿营。
12月7日,红军多路挺进,一部分“虚张声势”,给敌人造成假象,掩饰主力部队的意图,陈廷献则带领主力部队,向官坡镇隐蔽前进,稍作休整之后,部队直奔与陕西交界的兰草村,当晚在此宿营。
12月8日,先头部队直奔豫陕交界的要塞铁索关,把守关口的民团没有料到红军会出现,红二十五军轻而易举地将其击败,打开了进入陕南的大门,粉碎了蒋介石聚歼红二十五军于卢氏的“美梦”。
图丨红25军7名女红军与其它指战员一起渡渭河
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陈廷献将红二十五军带出了重围,将士们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卖货郎充满了感激。分手时,陈廷献与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军领导和他握手表示感谢,程子华激动地对陈廷献说:
“是你救下了红二十五军,近3000名红军战士的命。”
当时程子华和其他军领导商议,决定拿出200块大洋感谢陈廷献,但被陈廷献坚决辞谢:
“你们为我们老百姓打仗,我给你们带路是应该的。”
看着厚道的陈廷献,程子华郑重地交给陈廷献一张纸条,嘱咐他好好保存。上面写着陈廷献为红军做出的功绩,以及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的签名和盖章:
“小老乡,从现在起,你就是我们共产党的人,是我们红军的人。”
图丨吴焕先与徐海东合影
正是有了这一段经历,才让程子华和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这么多年来都难忘陈廷献的恩情。
倘若没有陈廷献当年的帮助,红二十五军无法开辟出50万人口的鄂豫陕根据地,无法率先接应中央红军北上,成为第一支完成长征的队伍。也无法成为后来的四野主力纵队之一,无法在塔山狙击战和锦州攻城战中作出巨大贡献,恐怕后来的解放战争,都要被拖慢几个月甚至几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支队伍带着“保家卫国”的使命,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成为赫赫有名的“万岁军”第38军113师。
听完程子华的讲述,同志们终于理解了程子华为何三令五申要找到此人。同志们更加投入地寻找陈廷献,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他。
除了请求河南、河北两地政府的帮助,程子华还6次派人前往陈廷献的老家晋城寻找,但都没有结果。
图丨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战士
一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家没有找到陈廷献的任何踪迹,正当大家快要放弃的时候,事情迎来了转机。
一字之差,再见已是阴阳两隔
1985年,中央军委为了编撰红二十五军军史,在晋城寻找陈廷献未果的情况下,将搜寻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省,终于在河南卢氏县找到了陈廷献的家人。程子华和刘华清两位老红军,听说这一消息后,激动得泪流满面,感慨万分。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没有找到呢?原来,“陈廷献”名叫“陈廷贤”,由于当年他的山西口音比较重,大家误将“贤”错记成了“献”,造成了这么多年来,寻找者与陈廷贤失之交臂。
虽然时隔40多年,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恩人,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早在一年前,陈廷贤就已经因病去世。
程子华闻讯赶到卢氏县,亲自探望陈廷贤的家人,还了解了这些年来,在陈廷贤身上发生了事情。
图丨蒋介石旧照
当年红二十五军从小路突围之后,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认为一定是当地人带路所为,下令再三追查。
陈廷贤送走红军之后,就回到了家中,没过多久,他给红军带路的消息就被当地民团知道,敌人将他押到城隍庙,整整折磨了三天,陈廷贤矢口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最终敌人只得将他释放。
一出来,陈廷贤就将那张珍贵的字条藏在家里,精心保存起来,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张字条和自己的命运有什么联系,只是当作纪念品来保存。
1940年,陈廷贤回到晋城办婚事,婚后带着媳妇又回到卢氏,自此在卢氏定居下来。可惜的是,日军攻陷卢氏县城之后,大肆烧杀抢掠,陈廷贤的房子未能幸免,带着那张珍贵的字条葬身于火海之中。
图丨侵华日军在中国肆意掠夺
至于字条上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由于陈廷贤夫妇不识字,也不敢让别人看,因此就成了一个谜。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廷贤曾经多次回晋城老家探亲,关于自己为红军带路的事情,他只和自己五弟说过一次,他的五弟曾经参加过牺盟会,而且是共产党员,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1950年参加工作之后,陈廷贤多次向单位的党支部书记,说起当年那张字条和“党籍”的事情,要求补交党费,由于拿不出实质的入党证据,在党支部书记耐心解释之后,陈廷贤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陈廷贤带领红二十五军走出包围的事情,逐渐被流传开来,由于字条的意外焚毁,陈廷献拿不出凭证,被人误认为是“编造历史”。伤心至极的陈廷贤,自此不再提起为红军带路的事情。
1984年正月十二,73岁的陈廷贤因病去世,在临终前,他仍不忘自己为红军带路的事,嘴里经常念叨着“朱阳关、五里川、纸条、大印……”他还给家人留下遗言:“我死后,你们将我埋在县委党校旁。我追求一辈子也未能入党,死后还要追求入党。我要头枕党校、面朝红军走过的路,永远看下去。”
图丨陈廷贤之墓
陈廷贤的孩子们告诉程子华,父亲几十年来,从未忘记当年与红军的情谊,以及那一句“你已经是共产党的人了”。但由于能够证明他身份的字条遗失,多年来父亲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申请入党以及补交党费,都均由于缺少相关证据而被搁置。
听完陈廷贤这些年的遭遇,程子华很是遗憾。他立即将陈廷贤的英雄事迹,反馈给当地的政府,当地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召开会议并做出决定,为陈廷贤正名:
一、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拨专款,县老促会承办,为陈廷贤树立墓碑,墓碑上铭刻他带领红二十五军脱险的英雄事迹;
二、为陈廷贤的遗属吉桂枝,按政策给予抚恤优待;
三、为陈廷贤没有工作的小女儿,给予安排适当工作;
四、在县党史馆将陈廷贤的事迹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列展。
1996年5月,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拍摄了大型历史文献片《北上先锋》,并在卢氏县拍下了很多镜头,其中就有关于陈廷贤的珍贵镜头。
图丨陈廷贤的外孙女在陈廷贤的墓前讲述外公的故事
在拍摄前,摄制组向刘华清汇报拍摄计划,当刘华清听说陈廷贤的老伴吉桂枝还健在时,惊喜地嘱咐摄制组:“要照顾好她。当年,要不是陈廷贤带路,红二十五军很难冲出重围,你们要好好宣传一下他的功绩。”
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出版,陈廷贤的事迹被更多人所知晓,他也成为我军军史上,第一位记录在案的布衣平民,广大的读者将其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虽然从未拿起枪来打过仗,但陈廷贤的传奇事迹,将被人们永远铭记。